分享

《琵琶行》导学案

 率我真 2017-02-12

《琵琶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中第二自然段。

    二、欣赏诗歌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了解作者处境并熟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同时体味诗歌的意境,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通过分析琵琶女形象,让学生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到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体味到作者的感情。

    四、方法:诵读感悟 探究 鉴赏           

    五、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二、鉴赏诗中高超的音乐描写。

    【自学引导】

    一、重点字词:

    1、字音

   杂(cáo) 嘲哳(zhā)  贾人(gǔ)  悴(qiáo)荻花(dí)   江渚(zhǔ)

   浦口(pén) 六玄(yāo) 铮铮然(zhēng) 花(dí)   虾蟆陵(há) 呕哑(yā)  

    2、词类活用

   以赠之(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诗)

    二、《琵琶行》中的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文学常识。

   歌”“行”“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有疑问的字词句:

 

 

 

    【阅读探讨】

    一、赏读诗中小序。

    1、教师提问:诗中讲述了什么故事?小序交代哪些内容?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二、听配乐朗诵,整理诗歌结构。

    学生诵读诗歌,概括每段内容,教师归纳: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① 邀见歌女

    ② 演奏名曲

    ③ 听者陶醉

    3)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诵读诗歌,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教师提问:全诗写琵琶女演奏写了几次?

     三次: 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惊异(暗写、略写)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醉(明写、详写)

    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伤悲(明写、略写)

    [第一曲:悲凉、伤感]:

    思考: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写的?

    作用: 1、引出琵琶女,开启下文;

    2、激发诗人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邀见”做铺垫,写出了主客由“悲”而“喜”的心情。

    方法:(以人衬声、以景托声) 间接描写、虚写

    [第二曲:雄浑、激昂、大气]

    江心聆听琵琶曲,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思考:结合文章第三段内容我们能否发现琵琶女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

    拓展: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第三曲:凄凉、悲伤]

    思考:本节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技艺时,用了哪些手法?

    正面描写:描写其演奏过程。

    1)运用比喻、通感、博喻

    A、形容乐声急骤粗重    B、形容乐声急切清细

    C、形容乐声清脆圆滑    D、形容乐声宛转流利

    E、形容乐声低回不畅    F、形容乐声低沉停顿

    G、形容乐声激越雄壮    H、形容乐声戛然而止

    2)描摹声音:“嘈嘈、切切、间关”等。更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

    3)叙议结合,妙语点睛,曲中带情。

    侧面描写: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通过听众的反映、环境气氛来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诗人在第四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四、关于课文结构,我的问题与思考。

 

 

 

 

 

   【文苑寻宝】 

   一、关于白居易:

    1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获罪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但当朝大臣间争权夺利,穆宗不听劝谏,于是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他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葬于龙门山。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2、诗歌主张。

    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别无寄托、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明丽流畅。文学史流传“老妪解诗”的佳话。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二、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三、《琵琶行》中出现的成语:

    1、千呼万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

    2、切切私语——(现作“窃窃私语”)“在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指在暗中小声说话。

    3、珠盘玉落——“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4、整衣敛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

    5、秋月春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

    6、暮去朝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7、门前冷落——“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也作“门庭冷落”。

    8、杜鹃啼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

    9、司马青衫——“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形容十分悲伤。

    10、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本来指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愁怨,后来引申为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或比喻某种高尚行为给予人们的深刻感受。

    11、同是天涯沦落人——指同是飘泊沉沦在他乡异域的人。

    12、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即成知己,不必要从前认识才算故人。意谓一见如故。

    【夯实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湓浦口(pén) 憔悴(jiāo) 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 荻花(dí)

    C.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哳(zhā)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  钿头银蓖  连篇累牍   口诵心唯

    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5、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7、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他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和作者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作侧面描写。


    〖参考答案〗

    1.C(A.“憔”应读为“qiáo”。B. “贾”应读为“gǔ”。D.“浸”应读为“jìn”。)2.A(B. “徒”应为“徙”。C.“崖”应为“涯”。D. “翻”应为“反”。)3、A(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D.掩泣:掩面哭泣。)4C(A.“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衬托……成功”说法不当。D“衬托……凄凉”说法不当。)5C(ABD三种说法均与原诗不合。)6、C(“相逢何必曾相识”本身的意思与语境不合)  7、乐天  香山居士  现实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氏长庆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复习音乐描写艺术。

    二、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阅读探讨】

    一、导入新课。

    乐曲声声,满腔哀怨,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

    自己的身世之感,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这种弦外之音,诗人为何能听出?

    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再读诗歌,分析诗人和琵琶女形象。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的具体情况是 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 )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40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3、“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三、诵读诗歌,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大多数可以找出这些句子,此时教师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位学生把它丰富为:“秋风瑟瑟,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无语凝噎,木然注视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沉重的心绪如枫叶荻花飘转在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情感)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诗中写景的句子还很多,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悄无言,秋月白”等关键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

    2学生探讨: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说说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从序中可读出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四、我的思考:

    试用分析此诗的方法赏析《李凭箜篌引》

 

 

 

 

 

 

 

 

 

    【延伸提高】

    例1 (2004年天津,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解析:

    (1)根据题目便可知本诗的写作内容。“一挥手”正面写蜀僧弹琴的动作,“万壑松”则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音乐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一挥手”的洒脱与“万壑松”的气势对比,写出了蜀僧高超的琴艺。(2)作者陶醉在蜀僧的琴声中,不知不觉碧山已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这两句由景物描写暗示出时间的推移,从侧面写出了琴声的魅力。本诗中对演奏者的动作描写,以及对演奏效果的描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第二段相近。因此,答好此题并不难。

    〖参考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延伸拓展训练】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各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本诗写诗人冬至时节客居邯郸驿,孤寂思家,诗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的三、四两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8.同意。本句携景入情,朋友刚刚出发,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便想到“日暮片帆何处泊”,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前三句饱涵感情,非常含蓄,末句卒章显志。朋友别离,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这样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9.诗的三、四两句,正面表现诗人思家,诗人深刻思念家人,但在诗中却想像家里人怎样想念自己。诗人想像家中人是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说了什么,未加点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一片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此诗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阅读探讨】

    一、“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谁解琵琶语?

 

 

    二、“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司马青衫泪为谁洒?

  

 

    【瞭望高考】

    (2010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灯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

    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4 (1)现在已不多见,便于读者理解;(2)凸现煤油灯“动”的生命意义,(3)为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4)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在煤油灯中寄托的对温暖的回忆。15、(1)答案提示:写当时灯少,对等倍加爱护。晚上战战兢兢的举灯走的情形呵护着知识、温暖。(2)答案提示:没有祖母温馨的陪伴的我孤寂怅然中,难于找到温情。16、答案提示:第一、二人称兼用,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叙述是指作者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的笔法。作者用“你”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17、答案提示:跟古人促膝谈心的温暖;祖母嘘寒问暖的温馨;对知识的渴求;全新世界的光影缤纷。〗

    【素质提升训练】

    ----语言的运用

    10、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序号)(3分)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田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参考答案〗:戏剧社⑤  文学社③   摄影小组①解析:考查语言准确、鲜明、得体。①“现面目” “留旧影”,表现了摄影的特点。②写学术研究。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 ④是说书信。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形象的卸除了演员的特点。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中外艺术家联袂登台,奉献了一台美轮美奂的大型文艺晚会。《相约上海》用欢快的歌舞、款款的深情,______;《江河情缘》通过多瑙河与长江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世界共襄》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诚祝愿。

    (1)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1分)

      _______改为_______

    (2)填入上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A.描写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真实故事 

    B.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

    C.吹响了“潮平浪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时代号角

    D.勾勒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妙景象

    〖参考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运用能力。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不能用来形容文艺晚会,可以用丰富多彩。                 

误区警示:对成语的把握不到位,望文生义,没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就可能照成无用。         

    答案:示例:“美轮美奂”改为“丰富多彩”。   

    (2)解析:本题考查了语言的衔接。对本题的解答要紧扣上下文。因为前文《相约上海》是欢快的歌舞,所以不能用“描写”可以排除A项,也不能用“吹响”或“勾勒”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因为是世博会,所以B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最合适的。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设置了迷惑项,考生如不能把握前后文就做不出正确选择.   答案:B〗  

    12、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最近,我又回到白云湖,时值初夏,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育的是莲藕,因为它_________。

    ①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大湖之内,碧波荡漾,一望无际。

    ②大湖之内,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

    ③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④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参考答案〗 D[分析]  第一段文字是一个描写性语段,描写的对象是白云湖,在所填文字中,①按照从大堤到湖心再到大湖之内的顺序,描写合乎观察逻辑;②的顺序则不合观察逻辑。第二段文字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议论的中心是育“莲藕的原因”。③对莲藕的描写顺序不当;④的描写顺序合理。    

    13、下列各组对话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喇叭里传出了电工收电费的通知:各位村民注意了,明天交电费,晚六点以前要是交不清,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B.“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孙大款慷慨地说。

    C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参考答案〗 C  解析:  A用语不礼貌;B“府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D用语不看对象           

14、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4分)

〖答案示例〗1、(标准答案参考)“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让我们走进宝山,去欣赏他们的璀璨与绚丽吧。2、(解析者提供答案参考)“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诗词文质兼美。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分析1、点明鉴赏《红楼梦》诗词;2、号召学生积极参与;3、尽量使用《红楼梦》中的诗词。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B.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参考答案〗 D [分析]  ABC均是敬辞,只用于别人对自己。                               

    16、下列各句,最得体的一句是(    )

    A.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C.护士拿着注射器说:“孩子,别哭,再哭,我就给你扎出血来了!”

    D.马老师端起酒杯说:“黄老先生,今天是您的寿诞之日,我祝您健康长寿!”

    〖参考答案〗 D [分析]  A句“不耻下问”不能用于自己。B句“匹夫”所用的对象不当,“匹夫”指一般平民,而“董事长”、“总经理”不在一般百姓之列。C护士的用语不看对象和场合        

    【我的教后反思】

 

《琵琶行》实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

    诵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五、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六、整体感知,疏通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

    2、播放朗读视频(PPT),初略感悟,正音。

    湓浦pénpǔ   铮铮然zhēng   商贾gǔ  悯然mǐn  憔悴qiáo cuì    转徙xǐ 恬然tián     谪zhé     浔阳xún    荻花dí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六幺yāo    迸bèng   裂帛bó    虾蟆hámá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阑干lán    呕哑ōuyā     嘲哳zhāo zhā

    3、齐读课文

    七、解读序言

    要求通读序言,利用课文注解,翻译文句,并说说此“序言”的作用。

    掌握序言中重点文言字词:

    1、左迁:降职(补充:右迁,升职)

    2、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命酒: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

    4、因为:因此创作,为动词,写作,创作

    5、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

    6、歌以赠之,歌: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歌 7、命曰:命,名词作动词,命名,题名

    序言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

    八、课后作业

    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梳理文句意思,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 

第2课时

    走进诗文  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

    一、齐读诗文,熟悉课文。

    二、利用课文注解,梳通文意,思考问题:

    问题(1)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

    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①月夜江头送客
    ②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③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④ 同病相怜伤迁谪
    ⑤ 重闻琵琶青衫湿 

    问题(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问题(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问题(4)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用原诗文概括回答)

    思路点拨: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京倡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商妇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官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谪官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诗人与琵琶女比较: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题(5)“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板书: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              白居易

     怨                      

     京倡      琵琶声    谪官

    问题(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问题(7)联系全文,请说说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历尽繁华,却美人迟暮,被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损害、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诗人是一个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被贬江城、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才华难以施展,孤独苦闷,饱受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

     三、课后作业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总结重点文言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3课时

    品读诗文  鉴赏领悟 提升能力

    一、抽查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仔细阅读课文,探讨如下问题:

    问题探讨(1)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①第一段开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第一段结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朦胧,水渺茫。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第二段的最后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读之令人为之陶醉,曲罢,此时的月亮不再“茫茫”,它是那样的“白”,白得清澈,白得爽朗,白得多情。乐曲声停,但又似乎没停,如丝如缕,如泣如诉,萦绕在诗人的耳畔,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第三段“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孤舟却又被寒冷的江水萦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让人如何受得了?“清冷的月色”寒冷的江水”既点染了孤寂悲凉的气氛,也描摹出了琵琶女那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

    第四段“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几句写诗人谪居之环境:低洼潮湿,黄芦苦竹丛生,杜鹃悲啼不绝,猿声哀怨不断,何等艰苦恶劣,何等苍凉悲凄。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苍凉,点染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

    问题探讨(2)找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思考下列问题:

    勾画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里的动词,想一想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明确: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动词有:寻  问  移  邀  添  回  呼  唤等,表现了当时诗人急切、欣喜的心情。

    ②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明确:因为琵琶女当时心里很矛盾矛盾,也很含羞。也表现了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问题探讨(3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

    明确:共三次演奏。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深深被吸引,侧面烘托琴技。(一闻琵琶邀相见 )

    第二次:“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同情琵琶女,顿感迁谪意,正面描写琴技之高,点明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闻琵琶诉沦落 )

    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诗人感伤而“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高超,琴声悲凄感人。(三闻琵琶青衫湿 )

    问题探讨(4阅读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部分,探讨品味: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曲调旋律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旋律特点)?能从这种变化过程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吗?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旋律都有所不同。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缓。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琵琶声 ----------诉尽心中悲愤情

    板书:

    (回忆欢快事。

    清脆圆润、轻快舒缓。)

    (悲命运不平,身世之飘零。

     激越雄壮,高亢急促 。)

    倾诉悲情,低沉抑郁

 

    前奏曲

    沉思曲

    悲愤曲

    欢乐曲

    

    三、课后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 查找抄写一些名家描写 音乐和声音的诗文。 

                                              第4课时

    鉴赏诗文  掌握技巧  拓展延伸

    一、抽查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探讨问题:

    探讨问题(1在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音乐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悲愤)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更好地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和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好处:情声交融,增强艺术感染力。

    4、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三、拓展延伸

   (一)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名家描写音乐和声音片段欣赏

    1、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写白妞唱歌: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2、金庸《笑傲江湖》对任盈盈箫声的描写: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

   (三)重点文言知识总结

    1、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古义:因此(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

    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

    (3)朝去暮来颜色故

    颜色:古义:容貌;今义:色彩。

    (4)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长兄等。

    (5)又闻此语重唧唧

    唧唧:古义:叹息声;今义:一般指虫鸣。

    (6)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古义:以前;今义:朝着前面。

    2、一词多义   

         遂命酒           动词:吩咐,命令

    (1)命

         命曰《琵琶行》   动词:取名,命名

               感斯人言            名词:话语

    (2)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名词: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      动词:说

               因为长句              动词:写作,创作

     (3)为   初为霓裳后六幺         动词: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        介词:给,替

             凝绝不通声暂歇        副词:短暂

     (4)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        副词:顿时,忽然

             琵琶声停欲语迟       动词:说话,回答

    (5)语  今夜闻君琵琶语       名词:曲

              寻声暗问弹者谁      副词:轻轻地

     (6)暗

              有幽愁暗恨生        形容词:隐藏的

     3、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2)遂命酒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3)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

    四、课后作业

    1、完成新学案题目;

    2、欣赏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用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其音乐的特点或你听歌时的感受;

    3、背诵全诗。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 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 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本题为《琵琶引并序》,“序”里却写作 “行”。“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撚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 “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