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滚吧,元宵君! | ?故乡的元宵并非包出来的汤圆,是'滚'出来的

 刘十香 2017-02-13

在我的故乡,每年正月十五,除了闹红火、看花灯,娃娃们盼着被挑中,穿上花红柳绿的戏服扮成白娘子、许仙等戏曲人物,被抬上铁棍或背棍(风俗娱乐活动)甩一回水袖,露一回小脸外,还有一个保留项目,就是比赛谁吃的元宵多。


我故乡的元宵并非包出来的汤圆,是''出来的。你没看错,就是滚啊滚,最后就骨碌碌地滚到锅里、碗里,进而一口一个滚到嘴里,“咕咚”下肚了。

正月初十刚过,卖元宵的摊贩就拉开架势在街边支起了滚元宵的摊子,最显眼的是滚元宵的大笸箩。红糖、五仁、玫瑰等馅心或被团成小圆块,或被切成小方丁,早早静候于案头,只待在水中先打个滚,被主人的大手一挥,它们便潇洒豪迈地随一道优美的抛物线飞入笸箩里。

笸箩后端被提起来,呈约30度角拎空,前端斜放在桌凳或架子上,滚汤圆者一双手紧握笸箩边沿,甩开膀子使出洪荒之力可劲儿地摇动笸箩,只见其前后上下抖动,馅心们与好基友——江米粉欢快地你侬我侬,欢快地滚作一团,前空翻,后空翻,高空弹跳,托马斯全旋,再撒水,再粘粉,再翻滚,如是几个回合,江米粉用它雪白的粉装紧紧包裹住甜蜜的馅芯,并一层层变大、变瓷实,还没醒过神,骨碌碌,笸箩里的元宵们被倒进一个大笊篱里(或大筛子里),刚刚还是调皮多动的“骚年”,大珠小珠落玉盘后,瞬间变身矜持的佳人,“绣楼”静候,待“嫁”而出。

元宵一路“滚”动出来颇为神奇,一层层紧裹,吃起来筋道有嚼劲儿。一袋袋元宵被买走,有的元宵摊子生着炉子现煮,大人往往被娃娃闹得已等不及回家煮来吃,干脆要上一碗,就地一蹲,文雅点地坐于小马扎上,在水气、哈气和北风中,甚至零星的雪花中,热乎乎地吃一碗现滚的元宵,瞬间满足了!有木有?

滚制好的元宵

我和我姐从小不喜欢吃馅心里加的青红丝,大人们却乐此不疲,非青红丝不吃(大人们的世界真搞不懂)。我们喜爱花生、芝麻、核桃馅的,馅心的瓷实,江米粉的糯,坚果的脂香,元宵汤的热,少倾,一碗元宵下肚,再买个一两袋拎回去。半路上若恰逢闹火红(北方传统民俗活动)的彩车,大人娃娃便一脸喜气和好奇地立于街边,娃娃手里举着的风车嗡嗡地转,旁边小盆友提着纸扎的小灯笼红艳艳。男女老少乐呵呵地看个半晌,大人们才意犹未尽地蹬起车子(自行车),娃娃举着风车、提着灯笼,嘴里还一路嘟囔着“我要看红火……红火……火……”,风风火火地往家赶。

正月十五黄昏,我们一家大小赶到姥娘(外婆)家去看红火,元宵一锅锅地煮出来,像吃流水席,谁到了谁就吃。娃娃们还不忘比赛谁吃得多,表弟、表姐似乎年年夺魁,我姐俩甘拜下风,不过此时“姥娘门外看大戏”变成了“姥娘门外看红火”,吃撑了的他们自然跑不赢我们去抢占看红火的最佳高地,得意!

闹红火

别小看这小小的元宵,如今已“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百年老店“老鼠窟”(又名恒义诚)的元宵鼎鼎有名,晋祠传承了五代人的“元宵蛋蛋”也不甘示弱,还有滚了近40年的老汉元宵等。讲究点的拿石碾子碾江米成粉,大笸箩手工滚元宵,大批量生产则改为电动化,电动滚制元宵了。

上元节煮浮元子(元宵),举个灯笼到故乡——看红火,吃元宵。

和堃∕文

订阅四川烹饪期刊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