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怕被吃腻?怕挣不到钱?单品背后的隐忧和对策! l 老阮说餐饮

 为赢 2017-02-15


作者|阮志勇
整理|
贺陈慧

编辑|九月

单品被吃腻,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首先选择你;第二阶段是持续选择你;第三个阶段才是被吃腻。

问:做单品业态,被吃腻了怎么办?

其实商家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焦虑。

这个问题可以这么来思考:



认为单品业态会吃腻,那基本上是想多了

我们来算笔帐:

北京现在大约有 14.4 万多家餐厅,撇掉零头算 14 万家吧。

1 个人 365 天 3 顿都在外边吃,不重复的话,每家都吃一遍需要 128 年;

如果早餐在家解决, 2 顿在外边吃,不重复那也需要 192 年。

可想而知,在这么多选择里边被顾客选择,然后还持续吃到被吃腻,概率得有多低。

在中国拥有近 5000 家门店的肯德基,曾公布的顾客年消费频次是 6 次,单纯从门店数量和品牌力的角度来看,其他品牌的平均消费频次基本不会超过肯德基。

继续算账:

北京市常住人口约 2200 万人,按照品牌定位客群占比 10% 再打个折,按 200 万人计算,人均 50 元,平均一年来 4 次,这个品牌在北京的销售额就是 4 个亿。

北京年销售额能超过 4 个亿的餐饮品牌一共也不超过 30 个。

如果年销售额没有做到 4 个亿,年消费频次没有做到 4 次,应该还没有轮到被吃腻。

所以对绝大多数商家来说,认为会被吃腻那就是想太多了。

相比被吃腻,商家面临的最大难点应该是,有了这么多的商家来竞争,获客难度增加,获客成本增加,需要重点解决的是“怎么让顾客来?”。


这么多美食等着消费者去吃,哪有时间吃腻?


单品业态,既开源、又节流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

你需要在一条满是家常菜馆的美食街里选择一家餐厅用餐,如果这个时候你发现其中一家是做川菜的,那么这家川菜馆因为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被选择的概率会增加。

单品业态定位的差异化,方便顾客做决策,更容易被消费者选择。

做单品业态,最重要的不是做的更好,而是做不同。

对商家来说,单品业态增加了消费者做决策时被选择的概率,其实是降低了获客成本。

当市场上有足够多门店供选择,不同才有可能被注意,不同才有可能被选择。

好比一排白色牙膏的货架上,一支红色的牙膏会更令人注意,更容易被选择。

顾客选择之后,单品业态又因为产品相对更聚焦,资源集中更容易做好产品体验,给消费者留下更好的印象,容易驱动消费者下一次的消费。

单品业态增加了被顾客选择的概率,属于开源;

同时又降低了获客成本,属于节流。

与众不同的你藏也藏不住

单品业态是行业自然进化的物种

当顾客对你说“产品不够多”,其实真实表达的意思是“产品不够好”。

回想你 17 岁的时候,当你有很多的女朋友,那只代表还没有找到那个想找的人。

产品也一样。

无法用数量解决质量的问题。

不可能为所有人提供所有产品,只有为部分人提供部分产品。

不久前,弘毅资本连续投资了遇见小面和西少爷,这两个品牌都属于单品业态的模型。


西少爷有一个把肉夹馍卖到全世界的梦想

近几年,房租、人工、食材成本不可逆地逐年攀升,这迫使餐厅不断的优化自己的成本结构。

租金上涨要求提高坪效,也就是每平方米面积产生的营业额要提高;人工成本上涨则要求提高人效,即每个人每单位小时产生的销售业绩要更高;食材成本上涨,代表产品的销售效率要更高。也就是说产品要能贡献更多销量,更高的毛利率。

单品业态是优化成本结构的结果。无论在人效、坪效,还有品效,都是高于非单品业态的。

单品业态不是被设计出来的,是整个行业竞争到一定阶段,自然进化的物种。


如果不做单品,还能成就遇见小面吗?

回顾一下中国餐饮业这 30 年:

经营面积从上万几千到几百、现在进入百平时代,经营的产品数量,也从一本可以拿来防身的 1.5 磅菜谱里的 300 道菜,慢慢变成 100 道菜,变成一页菜单…

综合总结一下:

1、 单品业态经营效率更高;

2、 单品业态是下一阶段大趋势;

3、成为单品业态只是时间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