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乐之城》被严重高估了吗?

 nizijun 2017-02-18

“高司令”与“石头姐”风头正盛



繁星下起舞

记者 何晶

获得14项奥斯卡提名的《爱乐之城》自情人节上映以来,国内累计票房约1.15亿元,成绩不算抢眼,但相比2013年内陆公映的歌舞片《悲惨世界》首周票房仅2475万元,《爱乐之城》算开了个好头。《爱乐之城》让中国观众重新认识和走近歌舞片,但该片引发的口碑争议也不小,喜欢的观众奉它为经典,不喜欢的观众认为它被严重过誉。《爱乐之城》到底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争议一:爱情故事太套路不新鲜?

《爱乐之城》被诟病最多的是爱情故事充满套路。从男女主角相遇、相识、相爱,再到吵架、分手、重逢,全都在观众的预料之中。就连最后导致两人分手的理由,也显得小儿科。为了追寻各自的梦想,还不成熟的双方不得不分开,可分开的理由非常牵强,说服不了观众。此外,随着故事推进,男主角“高司令”的姐姐隐退了,女主角“石头姐”的室友们也不见了,原本可以让故事更为丰满的支线全都消失。因此,不少观众认为整个故事太单薄,全片只见男女主角在正反打镜头中你一言我一语,两个人用平庸的台词撑起两个小时,最终只是个俗套的爱情故事。

而喜欢这部影片的观众认为这是一个充满遗憾但让人感动的爱情故事。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你遇上一个人,你们相互鼓励,共同成长,有美好,有痛苦,也有遗憾,这不仅是电影中的爱情,也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不少观众在影片尾声处落泪——当男女主角在几年后重逢,一段平行蒙太奇展现了这段爱情的另一种可能,他们没有分手,成为幸福的一对。蒙太奇结束,回到现实,“高司令”和“石头姐”相视一笑,正是这遗憾的笑容戳中很多人的泪点,它让观众产生共鸣:“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分手,今天又会是怎样?”

客观来说,《爱乐之城》确实没有呈现多么新鲜的爱情故事。但是否会被故事打动,归根结底还是非常私人和主观的。

争议二:励志故事像成功学读本?

除了爱情,《爱乐之城》另一个重要的线索是追梦。男女主角各有目标,“高司令”想要有自己的爵士俱乐部,“石头姐”想成为耀眼的明星,两人最终实现了各自的梦想。听起来也很套路?但对励志故事的批评之声并不在套路,而在三观。

前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卡里姆·阿卜杜尔-贾巴尔近日在《好莱坞报道者》撰文批评《爱乐之城》,他认为影片可能会误导观众在梦想和爱情之间做权衡,甚至让人觉得可以为梦想牺牲爱情。影评人开寅认为这是一部“好莱坞成功学”的银幕读本,影片的主人公是以艺术的名义追逐个人成功,为达到目的可以牺牲一切,甚至是宝贵的爱情,“他们想要摆脱在酒吧因为弹小调被人解雇的羞耻和在咖啡店打工因为心不在焉而遭白眼的窘迫。一步步向上站到高位俯视芸芸众生,获得为所欲为的权利和不被别人颐指气使的身份地位,这才是他们的梦想。”

这种批评声音本身也遭到了很多批评。有人说那么多人在为梦想拼搏,努力终归是有意义的。也有人说,“造梦”的电影之所以受欢迎,正因为生活给不了的,电影可以给你,“正因为错过,才需要做梦。正因为对生活无能为力,才更需要电影给你补偿。”

争议三:视听语言是否空有形式?

已经有太多文章介绍《爱乐之城》致敬了众多经典歌舞片,有影迷还找出了片中82个“致敬梗”。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致敬是不是空有形式?属于导演达米恩·查泽雷自身的视听语言在哪里?从创造性而言,《爱乐之城》是优秀的吗?

好莱坞最早的歌舞片演员都是从小就上台的舞者,而“高司令”和“石头姐”虽有一定的歌舞底子,但毕竟不是专业选手,好在导演聪明,他用配乐、服装、剪辑、摄影机运位等外界元素,弥补了主角歌舞专业性不足的短板。歌舞片的难度还在于故事和歌舞的均衡,他将男主角设置为心怀爵士梦的青年,女主角设定为想要当演员的年轻人,人物设置本身就取巧地实现了一箭双雕,同时也成功地将歌舞融入了故事。

如果说《爱乐之城》的故事还招来了不少非议,达米恩·查泽雷在这部电影中所呈现的技术水准基本没人否认:流畅的长镜头,好听的音乐,利落的剪辑……但它最为人称道之处,不是娴熟的歌舞片技术,而是对歌舞片的致敬并没有沦为形式。有观点认为:“它对古典好莱坞的致敬,没有轻易沦为生硬、花哨却意义不大的形式主义噱头。在这种致敬中,对爱情电影中的种种经典套路以及‘皆大欢喜’的定式结局,进行了反思、瓦解,最终重新定义。”

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认为《爱乐之城》在因袭传统的同时,也有颠覆和创新。他谈到有些影迷朋友不喜欢《爱乐之城》,认为电影风格转换过快,从制片厂歌舞片转换到法国导演雅克·德米风格,但同时又不遵从这两种模式。大卫·波德维尔恰恰对此感兴趣,他好奇影片如何结合了制作厂歌舞片和雅克·德米的手法,同时和百老汇秀这第三种歌舞片传统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

兑了水的歌舞片

正所谓希望越高,失望越大。作为一部歌舞片,《爱乐之城》当然还不错,但也仅此而已。它没有带给人更多惊喜,一切都感觉稍嫌平淡,歌舞元素更是不够充分得当。

在令人惊艳的开场群舞过后,它的歌舞浓度像被慢慢兑了水,一点点稀薄了。到了影片后半段,简直快成了剧情片,更多依靠主角间对话来传递信息。不多的几个歌舞段落,场面也都比较局限,在气氛的营造和烘托上让人觉着很不过瘾。语言相对歌舞,表达内心的能力其实相当苍白,歌舞片直击心灵的魅力也正来自于此,这一点本片显然做得很不好。

作为主打爱情的影片,这份爱情从生发,到长成,到圆满或凋零,一定要有清晰的说服观众的理由。这一点影片显然也不上心,二人在困厄中相遇相恋,然后爱情经历了考验,最后“刷”一下,二人相当理性地分手了,再见面时女主已是孩他妈。虽然片尾的重逢用时光倒流来追怀彼此错过的人生,但这份交代真的难以令人信服。 (郝朝帅)

见证经典的诞生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电影、生活和梦想的故事。如果简单描绘,故事挺俗套的。怀揣着音乐和电影梦的男女主角在好莱坞相遇,然后因为生活和梦想的问题,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能把这样一个故事用歌舞片的形式讲成如今这个样子,导演达米恩就算拿不到小金人,也足以跻身大师之列。

本人其实对歌舞片并不感冒。或许是故事片看习惯了,总觉得男女主角一言不合就开唱,有点出戏。但其实那是歌曲的问题,关键在原创歌曲本身要与剧情做到情景交融,这一点很难得,哪怕在好莱坞。《爱乐之城》的音乐就做到了这一点。高司令和石头姐在格里菲斯天文台的星空中起舞,尽管是简单的华尔兹,但配上那首《繁星之城》,这种意境已经不是浪漫唯美四个字能形容得了的。还有最后那段钢琴,配上那些虚幻的镜头,绝对不逊色于影史上的任何经典。类比一下的话,最像的就是《罗马假日》结尾时记者与公主之间对望的那个眼神,但高司令和石头姐之间的演绎,层次更多,也更丰满。就此,这电影必定列入经典之列。 (郑炤魁)

令人沉醉的浪漫

如果你愿意接受歌舞片这种形式,这就是一部令人沉醉的电影。

每一段歌舞都是人物内心的写照。当男女主人公在夕阳的斜晖里相拥起舞,你会体验到歌舞片经典《雨中曲》般的意境;而当他们舞上九天,舞进星空,在璀璨的星光里起舞时,你会深深沉醉于这想象的极致,爱情的美好,爱情的浪漫也被表现到极致。

尤其当你知道这美好终究会失去,你就会知道影片为什么把它展现得如此绚烂与华丽。这不是现实世界的绚烂与华丽,甚至不是现实爱情的绚烂与华丽,这是爱过的人内心的绚烂与华丽。他们用记忆为平凡的爱情时光添上光晕,让它随时间变得璀璨,在遥远的星空里发着温暖的光。这样的绚烂与华丽如歌如诉,也只有歌舞片的浪漫才能够表现。 (周文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