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之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文明思想与教育实践价值

 昵称40323435 2017-02-20

说明:本文为会议记录,未经朱小蔓老师审阅

苏氏的情感教育思想贯穿于全部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中

2015.11.13于南京江宁)

· 考察苏氏思想和实践的总体,情感教育并不是单独一域的教育,而是包含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之中,既在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在内的大教育。

· 他高度重视孩子的身体、体力、体能及体育,他不断说,健康、健康,还是健康;

· 学习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始终占据主要位置,劳动教育应当由此开始,这是最最基本的原理”。

· 他高度重视智力活动中的情感教育,智力活动中的情感教育不仅在于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而且在于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从独立思考到有自己的思想,到共同的思维王国的形成;情感教育显然是感受与思维的合金,是个人与群体合作的产物。

· 苏氏认为,学生的自尊心,学习愿望,想成为好人,渴求独立,为自己的劳动而骄傲,这是连接教学的主线。此主线非常纤细,极易折断,教师得处处留神。

· 苏氏强调 “学习三原则的和谐统一,是劳动教育的起源和本质”。

· 现有的五卷本的翻译有误。三原则的表述:考虑再三,吴盘生老师建议译为 “需要”(надо),“费力”(трудно)(即有劳动强度),美好(прекрасно)。这可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的合乎逻辑的表述。而目前的版本译为“应该”,“困难”。

· 他认为,智力劳动“没有扎实的情感基础,连一般的正常训练也不可能进行,更谈不上有成效的训练了”。(《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721页)

· 他也重视劳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不仅是体力劳动中的情感教育,他也高度重视脑力劳动作为学生生活重要的劳动形式。

· 苏氏认为,德育最重要的手段是劳动。他写过一系列关于劳动的看法。认为,劳动是智力的付出,有兴趣,有一定的刺激性,有积极参与,鼓励自己的想法。

· 苏认为,一定要给予孩子劳动的快乐,包括智力劳动也一样。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对赫鲁晓夫强调的劳动教育提出质疑,坚持体力上的劳动教育与智力上劳动教育相平衡;

· 他高度重视美育活动中的情感教育;不仅重视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美感财富,也不仅重视各类艺术,如音乐、绘画等对人的感受性、美感的影响,而且重视审美活动中对人的善良、同情、同感共受、正义等情感的培养;

· 而且更深刻的是他认为重要的美感来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信任的关系。

· 他说,“情感环境是培养情感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人用心灵来感觉别人内心的极其细腻的活动并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来回答它们”。“表现为精神激奋的一种活动反映出情感环境的特点,这种活动似乎是自发的,并不是由任何意向引起的;这是过去已经获得的道德财富在起作用”

· 他高度重视自然教育,主张与自然一体的教育。他的许多课是在大自然中进行的,在自然中将学科与音、体、美相融合。他早就重视学科的融合,不仅在自然中,即便在教室里,也常将语文、历史、阅读课程进行融合。

· 今天许多学校在搞课程整合,但我们必须追问:为什么要整合?理由是什么?

· 他一向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因为“家庭,是人类真正爱的一座学校”;他还重视死亡教育,看重孩子对亲人逝去的情感,对先辈尊敬的情感;甚至宗教、教堂里的情感教育;

· 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爱的缺失与爱的畸形给孩子情感发育奠基的是什么?不能不反省。

· 他认为学校要给家庭带去欢乐?我们的学校呢?怎样是健康的家校互动,尤其是互联网时代。

· 他认为这些情感是道德的基础,也是真正的人的基础。他提出“道德敏感性”的概念,道德敏感性正是要由一系列的情感铺垫的。一定意义上说,他的观念中的教育、德育、情感教育是相当重合的。一方面要培养人对于美好的、惹人喜爱的、令人神往的东西的敏感性;另一方面,也要培养人对于丑恶的、不能容许的东西的敏感性。(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第160页)

· 他认为,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是不可容忍的。精神上的贫乏会导致道德上的空虚和堕落。最严重的损失是人的损失,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要把这种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以致减少到零,我们首先就应当关心人的心灵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67168页)

· 苏氏的综合、协调的观点,即学校、家庭、书籍、朋友、社区作用的综合、协调等使他的情感教育思想和实践必然是贯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