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一病:跟痛症

 xlh医者仁心 2017-02-20

每周一病:跟痛症


跟痛症


足跟痛是足跟部周围疼痛疾病的总称,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在正常步态中,又称'跟骨骨刺'。足跟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在正常步态中,跖趾关节背屈、跖短屈肌收缩、体重下压之重拉力,均集中于跟骨跖面结节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长期劳损使足跟部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如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跖腱膜炎、跟部滑囊炎、跟腱周围炎、跟骨高压症和跟骨骨刺等。这些跟骨周围不同组织发生的相应疾病,是形成跟痛症的重要病因。

该病的发病部位有所不同,但跟痛症是其共同特征。其病理变化是跟部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改变和跟骨骨内压升高。


临床上分为跟后痛,包括跟后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等;跟下痛,包括跖腱起点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肾虚型跟痛症等。


目前常用治疗方法:1.减少局部压迫:可采用海绵跟垫、矫形鞋、石膏外固定;2.局部理疗或热敷;3.痛点封闭;4.外敷活血通络的中草药;5.消炎止痛类药应用;6.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如骨刺切除、蹠腱膜附着处松解或胫后神经跟下支切断术。


浮针医学观点:

病理变化

长途跋涉、负重行走、长时间站立工作等情况,随着机体素质的下降、长期慢性的劳损,造成小腿部肌肉紧张、劳损,形成患肌,引起肌肉附着部的跟骨结节受到反复牵拉而发生病变。


治疗:

主要患肌 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长肌、胫骨前肌等。

通过浮针治疗,消除患肌,恢复小腿部肌肉功能,解除肌肉附着部跟骨结节部位的牵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修复跟骨结节的损伤,病痛自然消失。


医嘱

1.治疗后1个月内少走路,尤其不能穿高跟鞋走路。

2.走路时穿软底鞋为主。

3.加强小腿部肌肉的功能锻炼。



广西百色窦锡彬

患者资料 陈某,女,21岁,学院学生,2016年11月3日初诊。

主诉 左足跟疼痛3月余。

现病史 患者3月前乘坐摩托车车祸后致左跟腱处软组织挫伤撕脱,到当地卫生院拍X片示无骨性结构异常,行清创缝合术,伤口愈合后遗留左足跟疼痛,阵发性刀割样痛,久行负重时加重,医院予“头孢拉定胶囊”口服、“活络油”外擦,无明显效果。现患者步行来诊,步行左足拖地,不敢负重久行,正常踏步行走一段时间后出现足跟刀割样疼痛,左踝关节跖屈、外翻、内翻良好,背屈时跟腱有牵扯感,无红肿淤青,足跟无压痛叩击痛。

既往史 既往体检,无“痛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 等病史。

辅助检查 X片示无骨性结构异常。

浮针专科检查 左比目鱼肌(+++)。

诊断 跟痛症。

鉴别诊断 主要与跟骨骨刺、跟骨骨折、强直性脊柱炎、骨结核、骨肿瘤进行鉴别,通过询问病史、临床表现、查体及X检查可作出诊断。

治疗 患者俯卧位,在左小腿比目鱼肌患肌下3cm进针(靠小腿内侧,从下至上),进针后医者一手持浮针扫散,一手抓握住患者左足前部,朝足背部用力使足部背屈,同时嘱患者跖屈踝关节,做左足跖屈抗阻的再灌注活动。术毕嘱患者下床行走,行走后患者仍觉得疼痛,但有所减轻。再嘱患者左脚单脚站立并踮起脚尖,医者再行浮针扫散,术毕再嘱患者行走,患者诉疼痛已消失,拖地行走明显改善。最后留置软管于皮下5小时以巩固疗效。

医嘱 根据病情治疗3次,治疗期间多休息,勿长时间行走,勿做剧烈运动,注意左足保暖。


通过本病的治疗,笔者获得一些思考启发


足跟痛症多发于中老年,主要是由于慢性劳损,迁延不愈,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质增生为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足跟底部局部疼痛肿胀,足持重、足跟用力蹬地时疼痛加剧,足跟部检查常有触痛、压痛、叩击痛,疼痛部位均在跟骨结节周围,或有局部肿胀,或有囊性感。X线检查显示:跟骨结节部有骨赘形成或有骨质疏松。


提取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轻女性,跟腱外伤后遗留足跟疼痛,局部无无红肿淤青,足跟无压痛叩击痛,X片示无骨性结构异常。通过以上临床资料分析,与真正足跟痛症不相符,可以判断这不是真性足跟痛。足跟疼痛部位是第二现场,其第一现场为比目鱼肌形成的患肌,其产生机理为:患者左跟腱损伤并进行清创缝合术,因害怕手术部位的疼痛而长时间不敢活动小腿,小腿肌肉持续紧张僵硬,形成了比目鱼肌处的患肌,比目鱼肌附着于跟骨结节,从而出现了负重久行后足跟疼痛的第二现场。


江苏徐州李振

患者资料 邱XX,男,48岁,伐木工人,安徽砀山人。

主诉 左侧足跟痛三月余。

现病史 患者三个月前从树干上跳下后,开始左侧足跟部疼痛,三个月来,每天早晨起床时疼痛剧烈,不能着地,慢慢适应一段时间后略减轻。走路多了疼痛加重。曾在当地人民医院按照“足跟骨刺”做中药外敷、激光、超声波、局部注射药物等治疗,未见明显减轻,局部无红肿,关节活动无异常。

既往史 既往体健,饮食均衡,无不良嗜好。

辅助检查 x片示:足跟骨刺。血常规、类风湿因子、血尿酸均正常

诊断 跟痛症。

浮针专科检查 腓肠肌(+++),比目鱼肌(++++)

治疗 分别从腘窝下方和股骨内侧髁下方向下进针,再灌注动作:踝关节跖屈阻抗,站立位足跟反复抬起离地等。

即时效果 上下半场治疗后,患者没有痛感。

医嘱 两周内少走路,不要做跳跃运动。


复诊:

二诊 早晨起床后还有疼痛,平时走路没有痛感,轻微跳跃还有微痛。

三诊 早晨起床后还有微痛,平时走路没有痛感,跳跃落地没有疼痛。

随访 患者一个月后陪家属来治疗偏头疼,告知经三次治疗后注意休息了半个月,未再出现足跟痛,一切工作生活照常

讨论 传统观点往往认为足跟痛是由于足跟骨刺引起,足跟骨刺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长期软组织的紧张,牵拉骨骼附着处,破骨细胞抑制,成骨细胞异常活跃增生而成,这个过程及其缓慢,周围软组织早已适应了它的存在,所以骨刺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如果骨刺可能引起疼痛,也应该出现在增生早期,而不会出现在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之后。更多的时候,往往双侧都有增生,而疼痛大多出现在一侧。正如符老师所说:很多疾病不是生出来的,而是检查出来的。

对于我们浮针的临床治疗,足跟痛不过是“第二现场”,我们把“第一现场”的患肌处理改善后,足跟痛也就自然而然解决了。



河北唐山齐立永

患者资料 李xx,男,33岁,职业: 司机 ,就诊时间2017.1.25。

主诉 左侧足跟及脚掌外侧疼痛三个月

现病史 患者于三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小腿部酸胀,后逐渐足跟及脚掌外侧也出现疼痛,劳累及受凉后加重,经按摩,贴膏药,外用中药涂抹症状有所缓解,小腿部酸胀好转,但足跟及脚掌外侧疼痛未见缓解。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

诊断 足跟痛。

浮针专科检查 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胫骨前肌+。

治疗 运用符仲华牌一次性浮针,针对相关患肌进行扫散配合相应的再灌注动作。即时效果显著疼痛消失。


复诊:

二诊2017.1.28 

因出车两天回来后疼痛有所反复但比以前好了很多,查:腓肠肌+++,胫骨长肌+++,胫骨短肌+,胫骨前肌+,针对患肌进行治疗,疼痛消失。嘱其在家休息一周。

三诊2017.1.29 

患者诉疼痛消失,查:腓骨长肌+,胫骨前肌+,针对患肌浮针治疗一次,嘱回家注意休息、少走路。



蚌埠胡正喜

患者资料 朱xx,男,48岁,2016年4月23日初诊

主诉 右足跟刺痛3年

现病史 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右足跟刺痛不适,曾至骨科就诊无治疗办法,小针刀治疗两次,无明显好转。目前主要症状:早晨起床下地时右足跟疼痛剧烈,不能行走,平时行走时右足跟疼痛不适,按压时疼痛剧烈。

既往史 既往体检,无“痛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 等病史。

辅助检查 X片示无骨性结构异常。

浮针专科检查 右腓肠肌++++,右比目鱼肌+++,右腓骨长肌+++。

诊断 跟痛症。

治疗 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对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长肌进行扫散配合相应的再灌注动作,留管8小时。

即时效果:行走时疼痛明显好转,按压时有轻压痛。

医嘱 少走路,不要做跳跃运动。


复诊:

二诊2016.4.30 诉早晨起床下地时右足跟疼痛好转,平时行走时右足跟疼痛感较前减轻,右足跟按压时有疼痛感。查:右腓肠肌++,右比目鱼肌++,右腓骨长肌++。针对腓肠肌、腓骨长肌进行扫散配合相应的再灌注动作,留管8小时。

三诊2016.5.8 诉早晨起床下地时右足跟疼痛明显好转,平时行走时偶有疼痛,右足跟按压时有轻压痛。查:右腓肠肌+,右比目鱼肌+。针对腓肠肌、比目鱼肌进行扫散配合相应的再灌注动作,留管8小时。

即时效果:行走时右足跟疼痛消失,按压时无压痛。

四诊2016.10.20 诉早晨起床下地时右足跟无疼痛症状,平时行走时偶有疼痛,右足跟按压时有轻压痛。查:腓肠肌+。针对腓肠肌进行扫散配合相应的再灌注动作,留管5小时。

3月后随访,右足跟疼痛症状消失,行走正常,按压时无疼痛症状。



深圳刘建新

患者资料 吴某,女,46岁,初诊时间2016年9月23日。                     

主诉 右足跟痛1周。                                           

现病史 患者1周前远足爬山后出现右足跟痛,呈刺痛,行走困难,晨起足跟着地时疼痛明显,行走后可轻度缓解,舌质暗,脉弦涩。经外院针灸和外敷膏药后效果不明显,为求进一步诊治今来我科。

既往史 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史,无手术外伤史。

辅助检查 右跟骨X线检查无特殊表现

西医诊断 右跟痛症。

鉴别诊断 与类风湿性跟骨炎相鉴别。两者都有足跟痛但后者体温可升高,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足跟后部及底部软组织阴影增厚,骨皮质轻度破坏及增生。后期,跟骨后部有明显的浸润、增生及腐蚀性破坏,以致跟骨结节上部如鸡尾状,跖腱膜附着部形成巨大骨刺。 
浮针专科检查 右足跟稍红肿,压痛。右侧胫骨前肌(+++)、右侧腓肠肌(+++)、右侧腘绳肌(++)、右侧比目鱼肌(++)、右腓骨肌(++)。                                                    

浮针治疗过程及疗效反馈 

患者仰卧位,针对右侧胫骨前肌,先选取小腿胫骨前肌下方3cm处为进针点浮针扫散,配合下肢再灌注活动;嘱患者侧卧位针对右侧腓骨肌,先选取小腿腓骨肌下方3cm处为进针点浮针扫散,配合下肢再灌注活动;嘱患者伏卧位针对右侧腘绳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在距离腓肠肌下方3cm处确定进针点,浮针扫散配合再灌注活动。每次扫散10秒,每部位扫散2至3次,扫散后患者肌肉松弛后拔出针芯与针管,治疗后患者右足跟红肿疼痛明显减轻,可行走。将针芯抽出留置套管,并做好固定,以防套管脱出,留置5小时。嘱患者在留置套管期间不要沾水,以免感染。取针后1小时可洗澡,每日治疗1次,根据病情3次一疗程。

2016年9月24日二诊 

经一诊治疗后患者右足跟红肿疼痛明显缓解。患肌检查:右侧胫骨前肌(++)、右侧腓肠肌(++)、右侧腘绳肌(+)、右侧比目鱼肌(+)、右腓骨肌(+),在距离患肌所在位置下方3-5cm处确定进针点,扫散再灌注,针后患者右足跟红肿疼痛明显改善,行走自如,留置软管于皮下5小时。                                  

2016年9月25日三诊 

经过浮针治疗后,右足跟无红肿仍有疼痛。患肌检查:右侧胫骨前肌(+)、右侧腓肠肌(+),在距离患肌所在位置下方3-5cm处确定进针点,扫散再灌注,针后患者右足跟无疼痛,活动自如。留置软管于皮下5小时以巩固疗效。 

医嘱 应少承重,减少站立及走路,穿软底或带软垫的鞋,将后跟垫高使承重力线前移,减少足跟受压;饮食宜清淡.                      

回访 随访1个月患者未复发。


河南新乡孙彦永

患者资料 高某,男,21岁,初诊时间2017年1月10日

主诉 左足跟痛3月余

现病史 患者三月前参加军训,一周后左     足跟疼痛,走路出现跛行,曾采取口服中药,贴膏药,针灸等治疗方法,效果均不佳,经别人介绍特来我处治疗。

既往史 

辅助检查 腰部CT,踝部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有片)

浮针专科检查 左胫骨前肌+++,左阔筋膜张肌+++,左腹直肌+++,左竖脊肌中段+++,右腹直肌中段++

治疗经过及疗效反馈

患者取仰卧位,使用一次性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浮针,常规消毒针对中心患肌左侧胫骨前肌进行处理,进针在左膝关节下3cm处进行扫散配合再灌注活动,扫散3次每次10-15秒,评估患肌左胫骨前肌++,左阔筋膜张肌++,左股直肌+++,将针芯抽出,固定留置套管20分钟后,行下半场治疗。

下半场治疗前评估患肌,左竖脊肌中段++,针尖向下对竖脊肌进行扫散加再灌注活动处理。一诊后总评估走姿好了四五分,见视频

二诊2017年1月11日

经过一诊治疗,患者足跟疼痛及走姿好了很多。治疗前评估患肌,左胫骨前肌+,左竖脊肌+,左腹直肌-,患者诉颈部向右旋转时疼痛,检查患肌,右侧胸锁乳突肌++,治疗选择在肱桡肌远端经行扫散加再灌注活动,处理患肌。二诊后评估患肌,左胫骨前肌-,左竖脊肌-,右胸锁乳突肌+。

三诊2017年1月12日

治疗前总体评估好了八九分,患者很满意。治疗前评估患肌左胫骨前肌-,左竖脊肌-,胸锁乳突肌+,臀大肌+,针对患肌在臀大肌处,进行扫散,加再灌注活动,浮针治疗后,评估患肌胸锁乳突肌-,臀大肌-。

医嘱 建议休息,减少活动,禁止打麻将,避免受凉,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2017年1月23日,回访患者痊愈。

治疗前


治疗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