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城墙——外城东垣(组图)

 陶然野佬 2017-02-21

陶然野佬 原創 (作於2014-10-14 14:08:03)
標簽: 老北京 城牆 外城東垣 史話 老照片



  外城東垣是明嘉靖年間建成。當初修築外城時,首先修築的是南垣,規劃南垣修築十八里,東、西垣各修築十七里,北垣修築十八里,全長七十里,將京城包圍其中。然物力不濟,外城南垣僅修築了不足十三里卽東、西端北折,僅包住京城東南、西南角卽告收尾。這様,外城東、西垣修築的長度僅爲規劃的三分之一,卽六里左右。外城東垣並不是筆直向北修築,在南垣東端是斜向東北修築了有一里半,然後纔向正北修築,所以外城東南角就成了向裏(西)凹進了一块,相比西垣則略長了一些。
1920年代初瑞典人奧斯伍爾德·喜仁龍對北京外城北垣的測量數據是:外側高5.8~7.15米(由南向北),內側高5.8米,基厚12.4~13.3米(由南向北),頂寬10.3~10.4米(由南向北)。這個數據表明外城東垣由北向南逐漸矮於外城北垣,高度、頂寬和基厚略大於外城南垣。

  北京城迤東爲平原地區,歷史上有多條河流承担着漕運任務,而最早的蕭太后河由城東北南行,至東垣外老虎洞再東南行,在通州與凉水河相滙,然後連接大運河,最後連接津沽的海運和南方的漕運。在元朝時,垻河、通惠河修通以前,蕭太后河是大運河連接大都的主要河道,北面可直逹大都光熙門外,與大都護城河相連接,在大都南面經大都南垣外的三里河與南護城河相通。通惠河修通後,蕭太后河與垻河的漕運功能逐漸减弱,但城市排水功能仍在。修築外城東垣時,所闢城門是正對着蕭太后河上的大通橋,距城門也就是一里多地,所以最初這個門就叫大通橋門,後來在東便門外的通惠河上另修了一座三孔閘橋,大通橋之名就挪到了這裏,原蕭太后河上的大通橋也就不再叫大通橋了,隨卽城門也就改成了廣渠門,從城門名稱上看是四通八逹之意,並且與河流有關。蕭太后河到民國仍然如故,後來從地圖上看就斷在了大望路以東,再往西、往北就都湮没在了新建城市的下邊。不過,留下來的一些地名和蕭太后河還是有些關聯的,象松榆里、垂楊柳、秀水街、芳草地、東大橋等,這些地名虽未深入攷證,但都散落在蕭太后河故道一綫,應該與蕭太后河不無關係吧。



明北京城示意圖——
外城東垣:

     老北京的城墙——外城东垣(组图)

 
1900-8,外城東垣、北垣外,八國聯軍架砲轟擊外城,眼看着外城東北角樓一會兒就給轟塌了。
老北京的城墙——外城东垣(组图)

1900,外城東垣外壁,城根兒的行人。看女人的髮髻,像是旗人,行色匆匆像是那動亂的年月。此照曾與一組北京舊照一同出現,又城磚是較薄的小城磚,而外城在清朝修補時纔有使用過這種小而薄
的城磚,從光影判斷應是外城西垣内壁或東垣外壁。綜合判斷是外城東垣外壁。
老北京的城墙——外城东垣(组图)


1903
,廣渠門迤南外城東垣外,洋人的狩獵俱樂部在廣渠門外迤南護城河河牀。原註釋:Hunt Club, Peking.
老北京的城墙——外城东垣(组图)

1910s
,外城東垣廣渠門外關厢,可見甕城牆和外城東垣,向西拍攝 [(日)山本讚七郎]。
老北京的城墙——外城东垣(组图)

1921
,廣渠門迤北外城東垣外壁、墩臺、護城河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的城墙——外城东垣(组图)

1921
,外城東垣北段,外城東北角樓城臺(角樓已圮)、護城河,石橋 [(瑞典)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的城墙——外城东垣(组图)

1921
,外城東垣內壁(近景) [(瑞典)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的城墙——外城东垣(组图)

1921
,外城東垣內壁(远景) [(瑞典)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老北京的城墙——外城东垣(组图)

1950s
初,外城東垣廣渠門城樓和箭樓城臺內側,城樓與箭樓已拆除,僅剩門洞。由城裏向東拍攝,到大躍進的時候,這外城牆就差不多全没了。
老北京的城墙——外城东垣(组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