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勒私塾】老上海记忆 - 石库门

 街心舞苑 2017-02-22

在我看来,上海最美丽的风景不是外滩那争奇斗艳的外国博览会,也不是陆家嘴那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石库门,才是最美的风景,她是城市生活的完美诠释。


石库门是一种上海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是近代上海民居的主要形式。其是从传统的江南民居建筑式样和英国传统排屋建筑式样融合演变出来,故而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石库门建筑见证了上海近一个半世纪翻天覆地的变迁,是上海的一种文化象征。它记录了居民的喜怒哀乐,养育了上海的城市性格,并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上海人城市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风叩着黑漆大门上的铜门环,一盏昏黄的灯在厢房的窗柃上摇曳,顽皮的孩子老杨松木楼梯板上蹦跳。弄堂远处飘来悠远的“桂花赤豆汤——甜酒酿”的吆喝,这是石库门的风景。是久远但永远不会被忘怀的声音。

石库门起源于1843年……当年上海开埠后,西方的生活方式正式地进入了中国人的视线中,而建筑方式中西结合的石库门则是西方近代城市文化走入中国寻常百姓家的鲜明体现,也是中国近代国门叩响后的佐证。石库门见证了上海的众多历史时刻,不论是从上海租界建立后大量人员的流入,这也是石库门建筑出现的原因,还是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之后的多年战乱。


上海石库门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的“土”,她的出现是那个“华洋杂处”的上海城市生活的一个写照。从她的建筑样式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中西合璧”文化的混合体。门和房间,天井的布局时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但二楼的窗户与门头的石刻门券却透露出西式洋房的装饰风格,石库门在诞生之初,是整幢出售的,要买得起,需有些“身价”,从四十年代开始,每幢石库门差不多是四方杂处,“七十二家房客”,上海人亲切地把其称为“弄堂”,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弄堂犹如其形状——“品”字形,折射出岁月的变迁与城市人的生活百态。


石库门也记录了上海人曾经的日常生活,每一位老上海的心里可谓都有一段石库门“家”的回忆。每天早上弄堂里都会有一声粪车到来的叫喊声“拎出来哦”作为一天的开始。就连周旋的歌里都有唱到:“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多少的声音都随着它起,前门叫卖菜,后门叫卖米”。弄堂里,有的人买、汰、烧,有的人跟着收音机里的越剧和评弹哼唱,小孩们也在弄堂里玩耍,弄堂生活井井有条。每到一天的饭点时,扑鼻的饭菜香都会弥漫整个弄堂,由于弄堂狭窄,邻舍低头不见抬头见,各家各户似是一个大家庭,互相关照,守护。隔墙有耳,楼上楼下只要一声招呼,左邻右舍得人马上会过去帮忙,这家小囡病了,隔壁阿婆`代为照料,那家阿姨包了馄饨,定会每家送碗尝鲜。那是何等的温馨啊!而石库门内的邻里文化也是上海弄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石库门对上海海派文化和城市性格有重要的影响。石库门较小的空间使居民渐渐地养成了精明的做事方式,上海人很清楚地知道在这么小的空间里生活必须要清楚地打算日子。随着时间的打磨,中国原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态度、文化等发生改变,并进化出新的城市人文精神。石库门内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商家、各行各业的居民,体现了城市化过程中生产与生活混杂一处的过渡特征,也练就了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领。石库门的多元化也与上海的海派精神息息相关。


【还请大家多多关注并推广我们的“老克勒上海话私塾”~】

【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