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这些方的方名都来源于四方神。 一 四方神就是四方的守护神,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也称朱鸟),后玄武。 方位的确立是以面南而立为基础的,此时的前方为南,后方为北,左手为东,右手为西。我们碰到不熟悉的朋友就会问,您是何方神仙,就是来源于此。 因为四方的守护神都是动物,所以也叫四大神兽。 四方神的来源我们昨天已经做了简单的介绍。将四方神代表的四季、方位和五行配属,这样四方神就具有了颜色、寒热等属性。 春为东方,东方五行属木,其色青(苍为深青色、深绿色),气候温暖,主生,青龙是东方的木神; 秋为西方,西方五行属金,其色白,气候凉爽,主收,白虎是西方的金神; 夏为南方,南方属火,其色赤(朱即红色,所谓近朱者赤),气候火热,主长,朱雀是南方的火神; 冬为北方,北方五行属水,其色黑(玄即深黑色),气候寒冷,主藏,玄武为北方的水神。 二 南朝的陶弘景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说:“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下面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以四方神命名的方剂。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杏仁半升,桂枝二两,甘草炙一两半。 大青龙汤: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小白虎汤:石膏如鸡子大,绵裹,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 大白虎汤: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麦门冬半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六两,半夏半升,生姜二两,竹叶三大握。 小朱鸟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 大朱鸟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人参二两,干姜二两。 小玄武汤: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干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 大玄武汤: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小青龙汤与《伤寒论》中的麻黄汤药物相同;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大青龙汤与《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药物相同;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小白虎汤与《伤寒论》中的白虎汤药物相同;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大白虎汤与《伤寒论》中的竹叶石膏汤药物相近,即竹叶石膏汤去掉了人参、加上了生姜;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小朱鸟汤与《伤寒论》中的黄连阿胶汤药物相同;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大朱鸟汤即《伤寒论》中的黄连阿胶汤加人参、干姜;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小玄武汤与《伤寒论》中的真武汤药物相近,即以干姜易生姜;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大玄武汤即《伤寒论》中的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人参、甘草。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载: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用耳。 根据这一段文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以四方神命名的方剂,可能是来自《汤液经法》,也就是说以四方神命名的方剂,为伊尹所作,而且四方神也起源于商朝。 三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四方神是道家的护卫神。 《道藏》有《北斗七元紫庭延生秘诀》称,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建节持幢,负背钟鼓,在吾前后左右。 可见四方神在道家很常用,而陶弘景一生痴迷于修道炼丹成仙之术,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他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开篇便说:“凡学道辈,欲求永生,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因此,用道家的护卫神四方神来命名方剂,也可能是陶弘景的杰作。 四 张仲景显然不太注重这种命名方法,《伤寒论》中并没有《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那么完整的四方神各有大小的方剂,而是以主药、或者功效、或者主药加功效来命名方剂为主,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四逆汤、半夏泻心汤、当归四逆汤等。 这样可以避免各种非医学的文化体系对医学的过度影响,也就使医学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 我们现在对于《伤寒论》中用四方神命名的方剂,应该将它作为一种古代的命名方式来看待,我们应该学习和研究方剂本身,而不应在方名上做过度的演绎。 白虎汤的方名就经常被大做文章。 认为白虎为西方的金神,西方代表秋天,金和秋天都有凉爽、肃杀之性,白虎汤所治疗的证是里热炽盛,而火热的方位是南方,火热的季节是夏季,夏季的火热到了秋季自然就好了,白虎汤是秋季。 我也曾认为这种解释很有文化,很吸引人。可是现在却越来越觉得这种解释并不严谨。 如果白虎汤所治疗的证是夏天的火热的话,那难道不是冬季的寒冷比秋天的凉爽更有效吗?冬天不是北方吗?北方的神不是玄武吗?岂不是叫玄武汤更合适? 五 关于四方神命名的方剂,还有一些小插曲。 宋代林亿等校订《伤寒论》时将玄武汤改为真武汤,是为了避讳。 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月,对宰相王旦等说,他梦见了玉皇令赵氏祖先授予他天书,赵氏祖先自称是人皇九人中一人,曾转世为轩辕皇帝,后唐时,奉玉帝之命,七月一日降世,主赵氏之族,总治下界,名曰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赵玄朗。 于是,宋真宗追尊赵玄朗为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号圣祖,玄、朗二字避讳。 玄武汤虽然在宋代改成了真武汤,但到了文革的时候,真武仍然被作为封建迷信的东西,而要将其扫除,于是,又改了一个新的名字——温阳利水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