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重读】王显:清代学者在古韵分部研究上的贡献(三)

 Susie3972 2017-02-25


  

作者简介王显(1922~1994),字尊荣,别名伯晦,湖南衡山县人。毕生致力于音韵研究。1953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为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古代汉语研究室主任。曾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副会长。早年在著名语言学家杨树达、曾运乾先生门下就读,后师从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陆志韦。著有《诗经韵谱》,撰写有《切韵的命名和切韵的性质》、《古韵阳部到汉代所起的变化》等40多篇重要学术论文。

  除上述六家以外,清代学者对古韵有所研究,对部居有所论述,对分合有所阐明的,还不乏其人。底下按照作者的时代先后,分別作出介绍。

  牟应震(1745年——1827年)(42),有《毛诗古韵》五卷,分二十六部,他在《毛诗奇句韵考》的序言中说:“余之考古音也,始于丁卯。屏绝诸韵书,取证于经。分‘庚’‘阳’为二,与顾氏说合,则喜。既分‘真’‘元’为二,‘侵’、‘覃’为二,与江氏说合,则益喜。既分‘支’‘脂’‘之’为三,与段氏说合,虽未读段氏书,或不大谬,则亦喜。”可知他是直到1807年才开始研究古韵的,比起年庚相近的段、王、孔三人来,竟晚了三、四十年,他事先并没读过顾、江的书,到死也没见到段的著作,二十六部的划分,完全是在他独自钻研的条件下获得的。这个事实说明,古韵的研究也象自然科学一样,只要尊重客观事实,方法也对头,那么不同时地的人都会得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结论。

  庄述祖(1750年——1816年),分古音为十九部。这是从张惠言的著作中得知的(43),现在已看不到他的原著。他写过《古音考》,又写了《古文甲乙篇》(未完稿),原稿都在1860年散失了。《甲乙篇》还保存原稿约十分之四,就是现在所见到的《说文古籀疏证》一书。其中并没有十九部说。《古音考》丢得无影无踪,只在《珍蓺宦文钞》中保存了它的序文。序文叙述了顾、江、段的古音分部,又有“今依段”的话。估计他的十九部是以段说为基础,从中分出“冬”“泰”二部而成的。“冬”部的分出,跟孔说相合;“泰”部的分出,跟戴说相合。这是不同时地的人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就会得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结论又一个例证。

  姚文田(1758年——1827年),有《古音谐》八卷,平、上、去分十七部,入声分九部,实际上是二十六部。

  张惠言(1761年——1802年),有《说文谐声谱》二十卷(44)。他把《诗经》入韵的字通过丝联绳引的方法,即互相系联的方法,加以类聚,加以区分,分为二十部。从顾炎武起,各家都只把分出的结论摆了出来,没有说明是用什么方法区分出来的。象戴震所说的“取顾氏《诗本音》章辨句析,而讽诵乎经文”(45);段玉裁所说的“取《毛诗》细绎之,……又细绎之,……又细绎之”(46),王念孙所说的“取三百篇反复寻绎”(47)。孔广森所说的“每读三百篇,反复紬绎”,牟应震所说的“屏绝诸韵书,取证于经”(48),都很空泛,难以捉摸。其实只要是用韵文来研究语音,自然而然地就要使用系联法,因为韵文本身就是互相系联。最短的一个韵式也有两个互相系联的韵脚,长的则可以有几个以至十一、二个(就《诗经》而言)。即短的必须是“AA”,而长的则可以是多个的A,或者除了A外,还出现两个以上的B、 C、 D……。以四句式为例, 既可以是“AAAA”“OAAA”“OAOA”等,还可以是“AABB”“ABAB”和“ABBA”。所以说,韵文材料的本身就启示着人们采用互相系联的方法。大概从顾炎武起,就都是使用这个方法。不过他们既然没明白地说了出来,那么总结出这个方法,自然只能归功于张惠言。我们说韵文本身就是互相系联的,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实际上也有本应系联而不系联, 或者不该系联而却系联的特殊现象。如果只知机械地使用系联法,而不采用别的方法加以补救的话,那么在划分韵部上还会碰上不少的麻烦和障碍,不可能划分清楚。我们在《诗本音》中看到诸如“考‘服’字,《诗》凡一十七见,《易》三见,《仪礼》三见,《礼记》二见,《尔雅》一见,《楚辞》六见,并同”的注脚(49);在《六书音均表》中看到诸如“‘服’,‘??’声,在此部(指第一部)。《诗》:《关雎》《有狐》《葛屦》《蜉蝣》《候人》《采薇》《六月》《采芑》《大东》《文王》《下武》《文王有声》《荡》《泮水》十六见,《易》四见,《士冠礼》三见,《公冠篇》一见,《武王践祚篇》一见、《尔雅·释训》一见”的注脚(50),可见顾炎武、段玉裁他们又还使用了统计法。除此以外,是否还使用了别的方法,对这个问题过去很少研究,此刻还回答不上来。总之,单是使用系联法,是解决不了古韵的分部问题的。

  严可均(1762年——1843年),有《说文声类》二篇,上篇阴声,下篇阳声,各分八类,两两相配,也就是十六部。

  丁履(1770年——1832年),有《形声类篇》五卷,分十九部。

  江有诰(1773年一一1851年),有《诗经韵读》《群经韵读》《楚辞韵读》《先秦韵读》《廿一部韵谱》《谐声表》《入声表》等多种古韵论著,收在 《江氏音学十书》中。他是著作最多而又富有创见的一个。他从顾、江的著作入门,同时深受段著的启发,终于在段的十七部的基础上,又分出祭、缉、盍三部,创立了他的二十部说。书成,寄给段请教。段指出,“‘脂’、‘祭’之分,独见与戴氏适合者也;析‘屋’‘沃’分隶‘尤’‘侯’,改‘质’‘栉’‘屑’以配‘脂’‘齐’,独见与孔氏适合者也”(51),给了他很大的鼓励。段又主动借给了《诗声类》要他吸收东、冬分部说。这样,他原先的二十部说就改订成了二十一部。段玉裁认为他的论著“精深邃密”(52),在考古和审音上“尤深造自得”(53),对顾、江、戴、 段、孔五家“有匡补之功”(54),这些评价是一点也不过誉的。

  刘逢禄(1774年——1829年),有《诗声衍》二十六卷,但是没有刊出。他的《刘礼部集》中有《诗声衍序》《诗声衍表》《古今四声通转略例》等文,可以知道二十六部的名称、顺序及其大概内容(55)

  庞大堃(1787年——1858年)(56),有《古音辑略》二卷,分十八部。他在《形声类篇》的又跋中说:“大堃所拟十八部,四部分上下(57)。”如把分上下的四部各自独立,应是二十二部。他是宗信戴震的系统的,所附“铎”“职”“觉”“屋”“药”“锡”“质 “术”“月”九个入声也应分出去,跟已经独立的“缉”“盍”两个入声部并列。所以实际上他是三十一个部,是分部最多的一个。

  朱骏声(1788年——1858年),有《说文通训定声》,分十八部。 其中有十部另立了分部的名称,实际上是二十八部。

  张成孙(1789年——?)(58),虽然只是把他父亲张惠言的《说文谐声谱》 稿本作了一番整理,改名为《谐声谱》。但他吸收了当时的定论,从萋部(脂部)分出一个至部(质部),也值得一提。

  黄式三(1789年——1862年),有《音均部略》四卷,没有刊出。据《儆居集·答许印林书》(59),知道他是分为十五部。

  夏炘(1789年一一1871年),有《诗古韵表二十二部集说》,一般简称为《古韵表集说》。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以入为纲,按时代先后列举了郑庠以及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江有诰和王念孙五家的分部。所谓“集说”就是集的顾、江、段、江、王五家之说。下卷以部为纲,每部先列出谐声声符,然后以表格的形式按平、上、去、入列出《诗经》的入韵字。所谓“诗古韵表”,根据就在这里。他认为,“凡自别乎五先生之说者,皆异说也”(60),所以在分部上他没任何创见。但他这本小书综合得颇有条理,叙述简明,评论也还公允,不失为最早的一部古韵研究史的教材。

  夏燮(1799年——1875年)(61),有《述均》十卷。他所分的二十部,就散见在这部书中。有意思的是他没有读到王念孙的至部说,也分出了一个至部(62)


附注:

(42)《毛诗古韵》所附张鹏展在嘉庆甲戌所写的序文说:“牟子卢坡……年七十”,据此推出他的生年。又据钞本《诗问》所附牟正的识语“先伯祖…… 寿八十有三”,确定他的卒年。《毛诗古韵》《诗问》和下引《毛诗奇句韵考》都合编在《毛诗质疑》一书中。咸丰五年历城朱氏补刻本。

(43)《谐声谱》:“庄宝琛述祖语予曰:‘冬’,一部也;‘泰'一部也,‘冬’有平、去而无上、入,‘泰’有去、入而无平、上,当得十九部。”(卷二,1页下。武林叶氏印本)据《珍蓺宦文钞·与刘甥申甫书》:“向云‘泰’无平声,以其同用者少,亦非确论。今以各部入声别为一部,则此等枝辞尽可刪矣。”(卷六,23页下。《珍蓺宦遗书》本)看来他对十九部说有所改动,如果各部入声都“别为一部”,就显然不止十九部。

(44)本书由他儿子张成孙整理,改名为《谐声谱》。

(45)载《六书音均表》前头,7页上。

(46)《六书音均表》卷首,2页下一3页上。

(47)见注(29)。

(48)《毛诗古韵》,卷一,1页上。

(49)卷一,1页上。

(50)卷四,6页下。

(51)《江氏音学十书·江氏音学序》,1页下。所附葛其仁《江晋三先生传》说:“因于江氏十三部析‘幽’‘侯’为二,‘支’‘脂’‘之’为三, 又于脂部中别出‘祭’部,又析‘真’‘文’为二。嗣得段茂堂先生《六书音均表》,持论多合,益自信,分古韵为廿部”,“最后见曲阜孔氏《诗声类》析‘东’‘冬’为二,遂改‘冬’为‘中’,统为廿一部。书成,寄示茂堂先生”。好象他的二十部说是从江永十三部的基础上直接创立出来的,而改订为二十—部,也是他自悟自为的。这些都跟江、段往来的信件说法不相符合,自应相信江、段本人的说法。

(52)同上书,1页下。

(53)同上注。

(54)同上书,2页下。

(55)分别见卷七,1页上一4页下,26页上一27页上,21页上一25页上。道光十年刻印本。

(56)《古音辑略》后所附墓志铭说:“咸丰八年六月八日,吾友庞君卒于里第,……年七十有二。”(1页上一3页上。常熟庞氏影印本)

(57)卷五,18页下。大亭山馆丛书本。

(58)《端虚勉一居文集·谐声谱自序》:“先君子……辑录未竞,遽捐馆舍,成孙年十四矣。”(卷一,6页下。道光二十年刻本)张惠言死在1802年, 据此推得张成孙的生年。

(59)卷四,30页下一31页上。

(60)卷上,1页下。

(61)生年据《校汉书人表·序》的“岁在阏逢掩茂之夏,当涂蹇叟夏燮叙,时 年七十有六”(1页下,光绪庚寅江城公所刻本);卒年据书末的“光绪乙亥”,先祖易箦” (卷八,46页下)。

(62)夏炘写的《述均序》说:“予向日见王怀祖观察论韵,亦分‘至’‘质’等韵独为一部。……今嗛甫未见观察之书,而奄然如合符复析。”(卷首, 2页上。咸丰五年鄱阳官廨刻本)


本文选自《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11-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