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动世界的植树老人”揭示产权之美

 念佛林 2017-02-25

“感动世界的植树老人”揭示产权之美

2016-06-07 盘和林 和眼看经济
和眼看经济

hndxphl1978

新闻里的经济学


双目失明的贾海霞和双臂截肢的贾文其是河北省井陉县冶里村人。2002年,为了增加一些收入,两人商量决定承包村里50多亩的河滩植树造林。就这样,两人你以我为眼,我以你为手,这一干就是10多年,累计植树上万棵。如今河边的50亩荒滩,已被他俩“联手”变成了绿洲。(青海日报,6月6日)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手”。残疾老人贾海霞、贾文其种树的故事,被国外媒体拍摄成短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累计播放量达数百万,让无数人感动落泪,被誉为“感动世界”的植树老人。实际上,两位老人的想法简单而朴素,就是“为了增加一些收入”,从经济学的视角,这更揭示了产权制度(承包河滩植树是产权中的使用权、收益权)之美。必须说的是,无论出于何种自私自利的动机,只要不危害他人的权利,甚至为社会带来福利,就丝毫不影响其“感动世界”。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从这份“感动”中得到启示,对公共资源制定一系列产权激励制度,那么也是一份不期而至的巨大收获。

没有分派到户到人、作为村集体经济所有的50亩荒滩,从资源分类来说,属于公共资源。公共资源不具有排他性,但有消费中的竞争性。以50亩荒滩为例,所有权是全体村民,每个村民都可以免费使用(无排他性),但一个人使用就会减少其他人对它的使用(竞争性)。公共资源往往难以产生合意的资源配置结果,通常表现为:搭便车问题及公地悲剧。50多亩荒滩如果没有承包合同,那么有人植树的话,全村人都有权力获得收益,这是搭便车问题。而人人享受植树后的成果则出现“公地悲剧”,最终会将树木砍光,再度成为荒滩。

几乎所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都产生搭便车和公地悲剧一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不愿意提供或过分地使用。政府解决这类问题往往采取的是管制或者收费,然而,管制或收费只能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而且会付出较大的行政成本,这并没有解决增加供给的问题。

如何解决公共资源问题,其实在数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公共资源的问题:“许多人公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得最少,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的关心”。换句话来说,就是如何让公共资源成为“自己关心的东西”,公共资源没有有效配置,其核心是产权缺乏。产权制度的魅力在于,通过“利己心”激励人的行为、释放市场无穷力量,促使社会总福利增加。回到50亩荒滩,正是因为两位残疾老人通过与村里的承包合同,从而获得产权意义上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核心权力。十余年如一日的执着付出,荒滩变“绿洲”,就是“私心”在产权制度之美作用下结的一枚“善果”。

产权制度是一项基础性社会制度,怎样才能让产权在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之美更绚丽地绽放呢?第一,完善、强化法律对产权的规范与保护。对产权的保护主要是排他性保护,没有法律的强制保护,产权变得毫无意义。第二,创新公共资源的现代产权制度,将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分离,以可分割性实现可交易性。第三,将公共资源进行严格的分类、评估,防止公共资产流失,形成寻租等腐败行为。第四,平衡好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关系。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切实保障公共资源“谁投资、谁受益”的收益权。比如荒滩植树如何平衡公益性与盈利性呢?一是制定合理砍伐时间,二是未必以砍伐卖卖木材来保障两位残疾老人的收益权,可以用国家购买绿色生态产品的方式实现收益。(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