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介《吠陀经》——印度最古老的哲学文献

 风筝565 2017-02-25

《吠陀经》又译为《韦达经》,它也许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手稿。它们可以追溯到印度文化之初,是记载整个雅利安民族的最早文献。它们被认定已经经历了一万多年的口传,大约在四至六千年前,通过书写的方式保存了下来。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印度是个古老的宗教国家,贯穿印度文化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会,对于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来说,宗教既是的一种体现,也是灵魂具有的深奥、复杂的体现。印度10亿人口中超过80%的人是印度教徒,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神秘主义的国家之一。《吠陀经》也被称为《天启经》,因为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吠陀知识先是由至尊主传授给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焚天神,然后通过古代的先知毗湿奴将永恒的真理传递给世人,再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小心谨慎地留传下来。所以它是一种人类直接听闻上天启示的经验,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吠陀经》由四部书构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梨俱吠陀》绝大部分是神话和对神的赞歌,文学成就最高,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前 7卷是神话的宇宙构成论、多神论、泛神论、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质论。从第 8卷开始,逐渐向一神论过渡。 《裟摩吠陀》主要包括了由《梨俱吠陀》而来的诗集。

《耶柔吠陀》内容着重于礼拜及牲礼等的宗教仪式,它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散文上,由短小、简洁的句子组成,意味深长,抑扬顿挫。

《阿闼婆吠陀》最晚编著成书,《阿闼婆吠陀》中的神曲,是由《梨俱吠陀》咒语的部分发展出来,多是神秘巫术,吉凶咒语,间有科学思想。古印度医学,即起源于此。


《吠陀经》中曾提到过一次大洪水:
位于古吉拉特半岛的古城杜瓦尔卡恢弘的古庙之中,供奉着印度教最受人崇敬的诸神之首奎师那。传说“在奎师那离开大地的同一天,杜瓦尔卡也沉入了海底。”于是人们修建了这座寺庙来纪念奎师那和被洪水淹没的城市。无独有偶,在《 圣经》中也曾提到一次滔天的大洪水。这惊人的相似点似乎向世人昭示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