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病的中医基础理论问题(五)

 国林凌海 2017-02-27
五、中医肝病之治法

  传统肝病治法的确立源于《内经》,对肝病的治疗《内经》提出三个原则,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辛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明确地提出了甘缓、辛散、酸收三大治法,成为后世治肝的理论基础。这三大治法所针对的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肝体和肝用两大方面的病变。因肝血宜藏,宜润养,肝气宜疏畅,宜条达,若肝体受到损害,即用酸收甘缓的方法,使肝体慢慢得到恢复,若肝脏的气化功能受到抑郁,则可用辛散的方法,以宣发疏畅。《难经》上说:“损其肝者,缓其中”。《金匮要略》中也说:“肝之病,补用酸,助于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除继承《内经》的治疗原则外,又增添了苦味,将这些原则联系起来,可以归纳为四个原则:①补肝用酸味;②缓肝用甘味;③疏肝用辛味;④清肝用苦味,以药的四气五味加以配伍,即产生不同的作用,即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苦寒泻火,甘寒生津等,实践证明,这是非常符合临床实际的。

  《金匮要略》论肝病治法颇为详尽,今人章真如氏将其归纳为肝病实脾法,养血柔肝法,调肝安神法,培土抑木法、平肝降逆法、解郁化痰法、疏肝化瘀法、补肝止血法、柔肝软坚法、清肝利湿法等,临床实践证明,这些治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至今仍为临床工作者所常用。

  李冠仙将肝病治法定为十法,即①辛散;②酸敛;③甘缓;④心为肝之子,实则泻其子;⑤肾为肝之母,虚则补其母;⑥肺为气之主,肝气上逆,清金降肺以平之;⑦肝气上逆,必挟胆火而来,平其胆火,则肝气亦随之而平;⑧肝阳过亢,养阴以潜之,不应,则用介类以潜之;⑨肝病先实脾;⑩肝有实火,轻则用左金丸;重则用龙胆泻肝汤,这十个法则,对于肝病的治疗,已大体齐备,可谓简练实用。

  清代王旭高根据肝气、肝风内动和肝火的特点,提出了更为详尽具体的三十个治法,并附列方药,其中关于肝气治法有八个,即①疏肝理气法,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作痛者,用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②疏肝通络法,理气不应,营气痹瘀,络脉阻滞,宜兼通血络,用旋覆花、新绛、当归须、栀子、泽兰;③柔肝法: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用当归、枸杞、柏子仁、牛膝;④缓肝法:肝气盛而中气虚者,用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小麦;⑤培土泻木法:肝气乘脾,脘腹胀痛,用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⑥泻肝和胃法:肝气乘胃,脘痛呕酸,用二陈汤加左金丸、白蔻、川楝子;⑦泻肝法: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用川楝子、元胡、吴萸、黄连;⑧抑肝法: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者用吴萸汁炒桑枝、苏梗、杏仁、橘红。

  在肝风内动方面,他提出五个法则:①熄风和阳法,即凉肝法,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羚羊角、丹皮、菊花、双勾、决明等;②熄风潜阳法:即滋肝法,用牡蛎、生地、女贞子、元参、白芍等;③培土宁风法:即缓肝法,用人参、甘草、麦冬、玉竹等;④养肝法:用生地、归身、栀子、胡麻等;⑤暖肝法:用术附汤。

  肝火方面定出十个治法:①清肝法:用羚羊、丹皮、山栀、黄芩等;②泻肝法: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芦荟丸之类;③清金制木法:用沙参、麦冬、玉竹、石决明等;④泻子法:肝火实者兼泻心,用黄连、甘草;⑤补母法:用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⑥化肝法:用青皮、陈皮、山栀、白芍、贝母等;⑦温肝法:用肉桂、吴萸、川桂;⑧平肝法:用川楝子、蒺藜、橘叶;⑨散肝法:用逍遥散;⑩搜肝法:用天麻、羌活、防风、僵蚕、蝉衣等。

  除此以外,还提出了对肝气、肝风、肝火均可适用的七个治法:①补肝法:用首乌、菟丝子、枣仁、芝麻等;②敛肝法:用乌梅、白芍等;③镇肝法:用石决明、牡蛎、龙骨等;④补肝阴法:用生地、白芍、乌梅;⑤补肝阳法:用肉桂、川椒、苁蓉;⑥补肝血法:用当归、续断、牛膝;⑦补肝气法:用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等。

  以上30条治法,几乎对肝病的所有病理变化都有所针对,全面而具体,符合肝病临床实际,这些治法与方药至今仍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临床治疗,对肝病各个环节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近年来,在肝炎、肝硬化等主要肝脏疾病的临床研究中,治法学研究也有了新发展,创立了许多新的治法,这些治法以某些肝脏疾病的发病规律为依据,既参考传统治法,又结合现代医学的新观点,使之更切合实用,如疏肝理气法、软坚散结法、益气调中法等,对病因、病机、病位、证候都有所针对,大大丰富了肝病治法学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