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香火”一词,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目前对“香火”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用于祭祀祖先神佛的香和烛火,这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民间信仰和精神寄托;一种是指子嗣、后裔和继承人,这主要源于中国深厚的家庭伦理和宗族传统。因古时候香火也指后辈烧香燃火祭祖,故断了“香火”就指无子嗣。 据现存文献,“香火”一词最早语出《晋书·艺术传·单道开》。“陈郡袁宏为南海太守,与弟颖叔及沙门支法防共登罗浮山,至石室口,见道开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犹存。”从这段记载来看,袁宏看到的是盛香火的瓦器。而从出土文物看,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青铜材质的博山炉,此时已超越了祭祀的器用功能,兼而更多成为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的日常熏香器具。 香火最早是皇室用来敬天祭祖的,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香火在道观和寺庙中兴盛起来,其范围也逐渐突破王室的限制,走向民间,成为大众信仰的一种精神寄托和礼仪形式。到了汉武帝时期,香火也不再只是单一的祭天敬神祭祖的用途,而被广泛用于生活之中,香火由此形成一种多元文化的载体。 焚香沐浴、焚香抚琴和焚香读书,是备受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推崇的生活方式,这最早源于驱逐蚊虫的目的。又因焚香产生的香气具有清新居室空气,沁人心脾,能使人神清气爽,安神益气,遂逐渐被文人居士推崇,成为文人墨客生活的一部分。香火,也成为诗词画意中长盛不衰的意象。 香火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历代先贤对香火的重视都不离开香料的传入和普及。据史料记载,香料在汉武帝时自西域传入中国,及至东汉三国的三百多年间,香的使用还仅限于宫廷和上层贵族之中,极为名贵,难得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隋唐以后,香在民间普及开来,香火文化一直绵延至今而不衰。 香火文化延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与其他封建文化不同的是,香火文化已然超越宗教和神祗的层面,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民间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表达和居家生活的方式。至于香火对现代人的重要性,以明代戏曲家屠隆的一段话概括,也不失具有现代意义。 “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专业修谱师—亲鑫 咨询电话 15115899898(微信同号)QQ497064289资料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