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悸经方

 柴桂苓 2017-02-28
心脾同病的心悸证治
小建中汤证: 《 伤寒论》 102条: “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 ” 成无己曰: “ ‘心中 悸而烦’ 是非邪气传所致?……?以 气血内虚。 ” 《 金匮要略 ·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3条: “虚劳里急, 悸, 衄, 腹中痛, 梦失精,四肢酸疼,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 由此可知,本证是由于里气先虚,心脾不足, 气血双亏,复被邪扰而成。 里虚邪扰,气血不足, 心无所主则悸, 神志不宁则烦。 如尤在径所言: “伤寒里虚则悸,邪扰则烦。二三日 悸而烦者,正虚不足邪欲入也。是不可攻其邪,但与小建中汤温养中气,中气立,则邪自 解”。 此为里虚邪扰, 心悸而烦的证治。 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面色不华,头晕失眠, 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舌淡,脉细弱。治以小建中汤,建中补虚,调和营卫; 或归 脾汤, 补血养心, 益气安神。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心神经官能症等病。
病毒性心肌炎案
患者施某,女,11岁。心悸、胸闷、气短半年。半年前因感冒后,渐觉心悸、胸闷、 气短, 触脉有间歇, 西医经心电图检查, 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经住院治疗一月, 早搏及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然出院后,稍作剧烈活动,如体育课、跳绳等,即觉心悸、胸闷, 早搏又复出现。叠经西药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于 1997年5 月至余处就诊。诊见患儿 形胖, 面白 少华, 唇淡, 舌淡红, 苔薄白 略 腻, 脉细 数 (每分钟90余次 ), 不耐按, 重按即 无, 时 有歇止。 辨为中 气不 足, 营血亏损, 心失所养. 治以益气建中, 养血益营之法,投小建中汤加味, 药用: 桂枝10g,白 芍20g, 炙 甘草6g, 大 枣12g,饴 糖冲2匙, 生 姜10g, 红参10g,茯苓10g。日 一剂, 水煎服。 服上方半月, 心悸, 胸闷明 显改善,脉无歇止现象。 效不更方,守上方出入继服3个月,自 觉症状消失, 心电图正常,能做各项活动。继服药3个月以 巩固,随访至今病无复发。
按: 《 伤寒论》102条云: “伤寒二三四,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 《 伤塞论》 条文中凡贯以伤寒或中风者, 皆 示病变初起有一个表证阶段, 在外感表证的过程中,出现 “心中悸而烦” 这一病变特征, 颇似现代医学的 “ 病毒性心肌炎”,故临症遇之,以小建中汤加味治疗,多取得良 好效果。 病毒性心肌炎大抵属中医心悸病范畴, 心悸何以投建中剂?其一,建中剂具建中补脾,调和营卫之功,《 难经· 十四难》曰:“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故心悸而以建中剂治之; 其二,心虽为血脉之主,然脉之动力必赖胃气也,《 素问· 平人气象论》云: “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隔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 脉之动有赖宗气,而宗气属胃,故心悸之病而以建中治之。



茯苓甘草汤证: 《 伤寒论》356条: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 当服茯苓甘草汤。 ”当先治水提示本病为水邪内聚,水化失常,外不得从汗解,内不得从小便出,蓄水上犯,困阻心阳,清阳不得四布,水津内停,故悸兼见厥 逆。厥与悸皆因水饮为患,宜先治水, 水饮得去,阳气得通, 厥逆可愈。若不先治水,却治其厥,不仅悸与厥不得愈,水饮还可渗入肠中,续发下利。本条充分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临证又以渴与不渴而定治方。 73条: “伤寒, 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 足见本证是厥逆, 心下悸而不渴。127条: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 必苦里急也。 ”可见心下悸是水饮内停的主证之一。
上述的 “心下悸” 乃由于脾胃阳虚,水停中焦,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职,水气上犯于心,故必见心下悸动。临床表现为“厥而心下悸” 并兼有口不渴,小便自 利,脘痞,苔白 滑,脉沉迟。为胃阳不足,饮停中焦,上凌于心而致悸。方选茯苓、甘草以通心阳,桂枝通阳化气,茯苓、生姜以化水邪,水去阳复则悸可定矣。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某女, 50岁, 诉心悸阵作10余年, 近来发作频繁,数日 一发, 发则心悸不宁,胸闷如窒, 气短不续,四肢无力,甚则昏厥不知,片时方苏。 西医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常需药物终止其发作。 见其体胖腹大, 面呈黑晕 (是有水气之征)。 细询病史, 知其晨起即泄亦10余年, 腹胀满,心悸发作前自 觉心下悸动,脉沉弦, 舌淡苔白而滑。 故予原方:茯苓45g, 桂 枝30g, 生姜45g, 炙甘 草1 5g, 6剂 。 患 者 见药 仅四味,且不过生姜、甘草之辈,心存疑虑, 踌躇再三方离去。不意药后腹中觉温,矢气尿畅,腹胀大减,晨泄竟愈,且1周来未发作过心悸。
二诊时见其神色涣然,腹围缩小近20cm。继以 上方6 剂,嘱服两周以善后。 两月后来告, 诸症大安, 两月来仅发作1次室上速, 且屏气后自行终止, 持续时间明 显缩短。
按: 本案患者主诉心悸, 且有晨起即泄亦10余年, 腹胀满之病史,思 《 伤寒论》有云: “伤寒, 厥而心下悸, 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 水渍入胃, 必作利也。 ”此例虽非水饮阻遏阳气不达四末之厥冷, 却是水气凌心浊阴上冒清阳之厥逆, 其水气凌犯心脾阳气之病机则一。 故以茯苓甘草汤原方镯饮通阳, 终于心悸及多年之腹泻得以好转。



小半夏加茯苓汤证: 《 金匮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0条: “卒呕吐, 心下痞, 月 陌 间有水, 眩悸者, 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 此方证病机为饮邪逆隔, 病变重在中焦脾胃。内 有痰饮,扰动胃室,而致胃不降反升,发为呕吐; 中焦脾胃受累,运化受阻,故见心下痞满; 痰阻心阳,清阳失布,故见眩悸; 水停中焦,纳运失司,则见心下痞。因“膈间有水”故方选小半夏加茯苓汤,通阳降逆,利水健中,化湿去痰,标本兼顾,使眩悸得平。方中半夏辛走而散,涤痰除垢,为开窍利湿之药; 辛开上焦之痰,以清水之上源; 辛燥中焦之湿痰, 而脾自 健; 辛通则液化, 湿去则肾燥得润而小便通利;茯苓淡渗利水除湿,水去则胸隔自宽痞满得除,心宁神安心悸亦平; 生姜辛以入肺,逐阴行阳以开血痹,则心脉得通气营以行,元神得养而三焦生化有序。有报道用其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者。
肺心病心衰:
袁某,女,64岁。患慢支、肺心病已10余年,近3年每至冬季即咳嗽咯痰、气喘水肿,均需住院治疗。此次住院时值寒露,咳喘加重, 且有尿少,咳吐泡沫状痰, 心慌气喘不能平卧。 其症状为动 则张口抬肩,喘促不足以息,口 唇紫组,双眼球结膜、领下及双下肢臀部明显水肿, 颈静脉努张, 双肺布满干湿罗音, 心尖搏动于剑突下, 肝右肋下4cm,剑突下10cm,中等硬度,边缘钝有触痛, 舌紫暗苔白腻,脉滑数。入院后给予抗生素,持续吸O2、平喘利尿强心外,加用制半夏1 2g,茯苓 20g, 生 姜30g,丹参9g, 瓜 蒌壳9g, 水煎 每日1剂, 分4次口 服,用药1周喘咳水肿消失,痰量减少,纳食及精神明显好转,仅双肺底有少量细湿罗音, 肝缩小到右胁下 1.5 cm, 并可下床活动。 继续如前用药1周,病情稳定出院。
按: 肺心病心衰是肺心病治疗中的难点和重点, 本案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 根据肺心病心衰时的病机特点,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 加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心脏自 病的心悸证治
桂枝甘草汤证: 《 伤寒论》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 自冒心, 心 下悸, 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主之。 ” 木条论述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内伤心
阳,心脏失去阳气的庇护则空虚无主,所以心中悸动不安。心虚则喜按,故其人常以双手按其心胸以安心悸。正如尤在径所说“叉手自冒 心,里虚欲作外护, 悸,心动筑筑然不宁,欲得按而止”, 也体现了四诊中望诊的意义。临床表现为“叉手自冒 心,心下悸,欲得按’, ,并可见面色苍白,自 汗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一派阳虚证候,治以温心阳,益心气,方选桂枝甘草汤。桂枝辛甘性温,入心助阳;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二药相伍,辛甘化阳,使心阳复则心悸可愈。 本方为治疗心阳虚之祖方, 虽仅由两味药物组成,但却为后世治疗心阳不足的病证提示了立法组方依据,适用于心阳虚轻证,察后世医家治疗心阳不足之方众多,然多由本方加味而成。本方浓煎,顿服,意在使药物快捷取效。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蝠龙骨救逆汤证:《 伤寒论》118条: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本条论述心阳虚烦躁的证治, 太阳病,当用汗法,但只可以辛温辛凉发汗解表,不可以火法取汗,否则迫津外泄, 心阳必耗,医者又妄投攻下之剂, 一误再误,必使心阳受伤。临床表现为心悸,烦躁。烦躁因于心阳虚,心神不敛, 非热邪所为, 还当见舌淡苔白 等, 治宜温通心阳,潜镇心神。 《 伤寒论》 115条: “伤寒脉浮, 医以 火迫劫之, 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牡蛎蜀漆龙骨救逆汤主之。 ”; 《 金匮要略 · 惊悸吐蛆下血胸满瘀血第十六》12条: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 这两条论 述心阳虚惊恐的证治。所谓逆,是指与势态发展方向 相反的逆证。伤寒误用烧针等火法强取其汗,汗多亡阳,心阳外散,神不潜藏, 故惊恐不定, 狂乱不安; 心阳不能安位,神明无主,故卧起不安,悸动难宁。方用桂枝汤温复阳气;去芍药之腻,加蜀漆祛痰; 龙骨、牡蛎潜阳安神,使阳回神敛,狂乱自 宁。这两个方证乃上述桂枝甘草汤证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条文中没有明确指明有心悸,但根据以方测证的原则及后人临床应用二方的经验,二方当为阳虚心悸之重症,故可视为桂枝甘草汤的加减化裁。根据此两个方证除了有温通心阳之功外,还可潜镇安神,现常用此二方治疗心律失常等属于心阳虚,心神浮动甚或出现烦躁复被痰扰者。
以上三方可概括为桂枝甘草汤类方,根据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之功,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房室传导阻滞、 心源性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属心阳虚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悸 (窦性心动过速)
邓某, 女性, 48岁,1978年7月初诊。 前月工作繁忙,劳累过甚,致神疲汗出,肢体乏力, 求医服药后汗出己止,唯终日 心悸,劳动后尤剧, 休息后可以 缓解, 眠不深, 纳少, 两便可。 检查: 面色无华, 舌 淡 苔 薄, 脉 虚 数 (98次/min)无 力, 心电 图 报告 为 窦 性心 动 过 速。治 拟 桂 枝10g、 龙 骨30g、 牡蛎30g、 甘 草10g,紫 石 英40g,嘱 连 进3剂。次诊: 药后夜眠较安,心悸已少,故精神亦较前振,舌正红、 苔薄白 。 脉较前 缓(86次 /m in), 仍以 前方再进5剂。 三 诊: 药 后症己 消失,脉 来 和 缓(80 次/m in), 遂以 原 方 再 进5剂 收 功。
按: 本验案以心悸为主诉,究其原因,乃因工作繁忙,劳累过度,致神疲汗出为诱因, 继之出现心悸, 其虽非火逆下之, 但汗多伤及心阳之主机则与条文相同。 参合眠不深、 脉虚数、 面色无华、 遇劳加重、 休息后减轻等,诊断为心阳不足, 心神浮动之证, 投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汤温通心阳、潜镇安神,迅速获效。



炙甘草汤证: 《 伤寒论》 177条: “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 本条乃由于心脏本虚, 复感外邪致心阴阳气血俱虚,心阴不足,心血亏少,心失所养,而引起的 “心动悸”。心阴虚则脉无以充盈, 心阳虚则鼓动无力,故可见 “脉结代”。临床可见心跳剧烈, 其动应衣, 面色苍白, 气短、心胸憋闷、四肢不温,舌红少苔,脉结代,故用炙甘草汤,补阴阳、调气血,血充足则脉可复、悸可定矣。方中重用炙甘草补中益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合人参、大枣补中气, 滋化源,气足血生,以复脉之本; 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阴,补心血,以充血脉; 然阴无阳则无以化,故用桂枝、生姜宣阳化阴,且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阳,以 温通心阳,加清酒振奋阳气, 温通血脉。 诸药合用,阳生阴长,阴阳并补,共奏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功。现代临床上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证非常广泛,如早搏、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风心病、冠心病、心绞痛等属于心阴阳两虚者。
案1: 室性早搏
王某,男, 54岁,1996年5月20 日 初诊。 一年前典型心绞痛发作后, 经心电、 血脂等项检查被诊断为冠心病。 平素时觉心悸, 近日 加重, 动则尤甚, 伴气短, 头晕,不思饮食, 夜寐多梦。 观其面色无华, 舌淡苔少; 诊其脉细弱而有歇止, 每分钟歇止7~12次不等。 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室性早搏”。 余诊之为思虑过度, 劳伤心脾, 气血双虚,心失所养的 “脉结代、心动悸” 之证,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炙甘草、党参各15g,白 术10g, 桂枝、 生地各1 5g,麦冬、 阿 胶、 生 姜各10g,大枣10枚。每日1剂, 水煎,分3 次服。 服3 剂后心悸气短明显减轻,脉搏歇止次数减少至平均每分钟不足 1次。 再服3剂后脉搏歇止次数更少, 气短头晕消失, 寝食皆见好转,己能上班工作。 又服3剂以巩固疗效。
按: 此案病人曾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 现以心悸为主诉。经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患者思虑过度, 劳伤心脾, 导致气血双虚, 心失所养而致,心失所养则出现 “心动悸、脉结代”,夜寐多梦; 气血双虚则气短、头晕、面色无华。 故以炙甘草汤温阳复脉, 滋阴养血, “心动悸、脉结代”则愈。


案2: 窦性心动过缓
杨某, 女, 30岁, 1982年5月5 日 初诊. 患者10天前在××市某医院行甲 状腺大部切除术, 术后即觉心悸气短, 就诊时动则喘甚, 汗出,以致不能行走。 面色苍白,四末不温, 虚烦少寐, 舌淡苔少,脉弱而缓,不易触及。心率每分钟47 次,心电图检查诊断为 “窦性心动过缓”. 其平素体质虽弱,尚能操持家务。度其气虚血少之体,术中气血复伤, 术后失于调养, 而成心血不足, 心阳不振之 “心动悸”。遂用炙甘草 汤加减治 疗。 炙 甘草、 党参、 桂枝、 生 地各15g,麦冬、 五味 子、 阿 胶各10g, 生 姜1 5g, 大枣1 0枚。 药 购至 家 后 患者 见药 包 甚 小,自 忖不能治此重症, 不欲服用, 经家人劝说乃服之。 然而服药1剂之后,即觉心悸气喘大减,并能下床活动. 服至三剂,己能从事家务劳动。再诊时面白 透红,四肢温暖,脉虽沉弱,但易触及,心率增至每分钟 66次。仍用原方3剂, 诸证悉平。 三月之后访之,知已能务事农田, 心率每 分 钟72次。
按: 此病案为心悸之证, 诊见一派虚弱之象,究其原因, 患者素为气虚血少之体,因行甲 状腺切除术而致气血更伤, 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气短,虚烦少寐; 心阳虚,鼓动无力,脉弱而缓,阳虚失于温固, 则见汗出肢冷: 气血亏虚,不容于面,则面色苍白。 观以上脉证,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己明,投炙甘草汤温阳复脉,滋阴养血, 以五味子易方中麻仁,加强益气敛阴之力,数剂而效。


案3: 病毒性心肌炎
患者杨某,女,18岁。1999年10 月初患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 持续 10 多天,经西药处理,上感症状虽消失,但心慌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 易于出汗, 虚烦少寐, 舌红苔白, 脉结代。 心脏听诊: 心率92 次/分,早搏10 多次 /分, 有二联律。 心电图 检查: 频发室性早搏。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证属气阴不足,心血亏虚, 心脉失养,故心动悸而脉结代。法当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方拟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 15g, 党 参20 g, 桂 枝10g, 麦 冬、 火麻 仁、 阿 胶 (烊冲 )、 生 地 黄各12g, 炒酸枣仁、 柏子仁、龙齿、朱获神、 远志各10g ,朱衣灯芯1.5 g ,生姜3片, 大枣10枚。 上方服6剂后, 心悸胸闷明显好转,早搏减少为6~7 次/分。 又连服12剂,未闻及早搏, 症状基木消失。 续以原方加减又服12剂,以 巩固 之. 此后两次复查心电图, 均属正常。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 外邪侵袭所致的流行性感冒, 其病虽发于太阳之表,由于其里气素虚, 故表邪极易内陷于里, 而形成心经的证候。 本证即为上感引发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之阴阳两虚,以“脉结代、心动悸” 为主症,同时伴有头晕、 胸闷、 气短等症。 故用炙甘草汤加减化裁治疗, 此方具有调阴阳,和气血的作用,从而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效果。


案4: 风湿性心脏病
童某,女, 59岁,1992 年 3 月 14 日诊。主诉: 素体有风湿性关节炎己有10年, 从去年开始心悸, 短气, 胸满, 到某市医院检查,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关节炎, 近半年来服中药, 西药不断, 但心悸病症,并没有达到控制,近日 心悸特别明显,欲服中药汤剂治疗。刻诊: 心悸明显, 可看到病人左心胸处心脏跳动, 形体消瘦, 面色灰暗,颧部暗红,口唇发紫, 短气, 舌质较暗,苔薄白, 脉结。辨证: 心气血 阴阳俱虚证,心脉瘀阻。治疗补益气血, 和调阴阳, 活血化癖。处方以炙 甘草汤 加味:炙 甘草12g, 人参9g, 阿 胶10g, 麦门 冬1 2g,桂枝9g,大 枣1 2枚, 生 地1 4g,麻仁12g, 生姜9g,当归1 5g, 川芍9g,黄芪12g,6剂, 每日1剂, 水煎2次合并分3服。 二 诊, 心悸有所好转,又以前方10剂。 之后, 累计服药约50余剂, 病情得以 控制, 症状消除。厥后以该方制成丸剂,每次10g, 1天3次, 连用3个月,心悸症状未再明 显发作,随访2年,患者身体状况尚 可。
按: 患者风湿性关节炎时间较久, 风湿侵袭于心, 如 《 素问· 痹论》曰: “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 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痹证日久,耗伤气血, 心主一身之血脉,外邪极易乘机而侵袭于心,因此而导致此证。 方中以 炙甘草汤补益气血阴阳,当归、 川芍补血养血, 活血通经,黄芪益气固表。方中诸药相伍,共奏愈疾驱邪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