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酥饼、港饼、东坡饼

 圆角望 2017-03-01
荆楚面点里,有三种风味小饼。一种是“汪玉霞”酥饼,这是武汉的老字号酥饼。“汪玉霞”酥饼店创办于1739年(清乾隆四年),迄今快有300年历史了。酥饼店当初在汉正街灯笼巷开张时,只是一个小店铺,店主人名叫蔡玉霞,原本是安徽休宁县布商汪士良家的妾室,从夫姓,以名字为招牌,创办了“汪玉霞食品杂货店”。小店开张之初,以经营茶叶为主,兼卖糕点。1840年以后,由兼营糕点转为专营,前店后坊,自产自销。1921年,“汪玉霞”又在花楼街增设分店,花色品种增多,有糕、饼、油炸、糖食四类。春节的酥糖、京果,端午节的芝麻糕、绿豆糕,中秋节的起酥月饼,元宵节的汤圆。此外,还有咸酥饼、董糖、元宝酥等,都各有风味,深受市井里巷平民之家喜爱,以至于老武汉市井里有“汪玉霞的酥饼——绝酥”的歇后语。

  “汪玉霞”能够一度成为老武汉食品业的翘首,与一个名叫汪国柱的人的传奇经历分不开。据说,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前后,当时的白莲教民起事日烈,清廷为了剿平白莲教众,在长江中游江段封关限航,许多商人只能坐困九江,桐油商人汪国柱也在其列。眼见手头的桐油出不去,而下江的油市却一路看涨,正在万般无奈之际,突然峰回路转。有一天,汪家老仆上街打探消息,巧遇九江关督队列行过,轿中坐着关督,看着面熟。老仆回告汪说,这关督与国柱祖父汪士良有故交,汪国柱闻之大喜,当即携老仆去拜访关督,递上名帖,上书“汪士良长孙汪国柱拜见”字样。结果,在所有滞留九江的诸多桐油商人中,汪国柱独占先机,将众商人视为烫手山芋的桐油悉数收购,并从速贩至沪宁一带,高价出手,几乎一夜之间暴富。

  汪国柱在事业鼎盛时期,曾开设当铺36家,衣庄72个,食品油号28个,总共开设店铺136个。置业之巨,令人瞠目。此时的“汪玉霞”酥饼店,也渐渐成了汪氏店铺中的一块招牌。每逢年关时节,汪国柱会将136家店铺的掌柜、管事召集到“汪玉霞”店中吃年饭,既是全体员工的宴饮聚会,也是述职就位的年终总结大会。

  “汪玉霞”的各类饼子所用原料多有讲究,黑白芝麻一定要选用武昌武泰闸或嘉鱼县出产的,桂花要用咸宁县的,糯米要选用应城县的。另有河南驻马店的小麻油、饴糖、川洋,广东汕头的尖洋等。配料以重糖、重油为主,制作上精工细作,注重品质,甜、酥、香、脆兼备,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味,堪为老武汉饼业里的一绝。“汪玉霞”这块金字招牌,后由她的长子汪殿之经营。今天,老武汉人八月中秋吃月饼,一般都喜欢买“汪玉霞”的月饼。

  还有一种风味小饼是黄石“港饼”。港饼的制作历史悠久,清朝嘉庆年间,距黄石市约四十里的大冶县刘仁八镇,有一家刘丰泰杂货铺,店铺里有一位名叫刘合意的糕点师,为了招揽生意,他在龙凤饼加用橘饼等原料,又在饼的两面撒上芝麻,使之松酥可口,芳香扑鼻,上面还印有“吉祥”二字。

  还有一个故事里讲道,清代同治年间,大冶有一个木材商人,他的木排在江中撞破了一只盐船,双方为此打起官司,打到了北京。临行前,木材商人带上了特制的大冶麻饼,木材商人打赢了官司。此事传开,印有“吉祥”二字的大冶麻饼,名声大震。于是,大冶、黄石港、石龙窑一带竞相制作这种麻饼,供应本地居民和外地来客。后来,黄石港口日益发展,船队、商旅络绎不绝,这种便于携带的“麻饼”也销量大增,人们习惯称之为“黄石港饼”,简称“港饼”。

  第三种风味小饼,就是鄂州西山“东坡饼”。鄂州西山有座著名的灵泉寺,这里苍松翠柏,风景幽雅,气候宜人,古迹甚多,历来为游览胜地。晋代的陶渊明,唐代的元结、李阳冰,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都曾到过这里,留下了不少名篇遗存。苏轼谪贬黄州时,曾常登西山赏景,寺僧从寺边灵泉取水烹茶,并以麻油煎烤麦面饼拌糖款待。苏轼食后,啧啧称赞此饼色艳诱人,甜酥香脆,佐以香茗,饶有风味,自此每访西山必食之。1864年(清同治三年),湖广总督官文游西山时,寺僧仍以此饼招待,官文尝时喜甚,问饼何名?寺僧应曰“东坡饼”。

  西山东坡饼色泽金黄,香酥甜润爽口,以香茗佐食,更别有风味。当然,最主要的是东坡饼里有文化故事,与人们熟知的“东坡肘子”来历相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