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拜师学厨VS 学校学厨| 拜师学厨与学校学厨的历史沿革

 曹雪南 2017-0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拥有一技在手,就能为将来的工作生活提供保障”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厨师作为一种技能性职业,越来越受到许多家长和未考取如意学府的初、高中毕业生的追捧。就目前来看,厨师培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拜师学艺;另一种是通过中考高考,考进专业院校或社会培训学校,获得相关学历或资格认证。
笔者是一名专业厨师,也是一名专业厨师院校的外聘教师,既带过几个徒弟,也教过许多学生。就目前来看,拜师学厨与学校学厨谁优谁劣,其实难分伯仲。就两种培训模式的优劣,笔者将从它们各个时期的发展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谈谈从古传承至今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旧时称厨师为“火夫”,没有专业厨师学校,主要是一些师傅以家传式的方法来传承厨艺;后来厨师有了一个新称谓——“锅儿匠”,既然称匠人,主要是来自民间,这时就开始出现师傅教带徒弟了,拜师也从这一时期开始。
这种模式一般是按照打杂(打荷)——墩子(副手)——炉子(师傅)来循序渐进。打杂(打荷)、墩子(副手)是以跟同事学习和交流为主;到了炉子(师傅)的阶段,也主要是跟某个师傅学习和交流,只是有些细节和核心技术,带你的师傅会给你点拔指导。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进厨房就可以实际地接触整个操作流程,可以直接进行操作。但要求学生有积极主动、高悟性、善于总结的素质,它的好处是不但可以拿到部分工资,还节约了去专业院校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但不足之处就在于好厨师不等于好老师,会不会教、愿不愿意教很关键。另一点是学生所学的技术有一定局限性,传承师脉也就意味着只能继承师傅的单一风格(包括管理模式、人格、技术风格等)。
再谈下各个时期专业学校的培训模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有了“厨师”这一正式称谓,一些技工学校、专业培训学校、大专院校和商业学校也相继成立,采取的是理论加实践的全新教学方式,想学厨的人可根据自己的学历、家庭经济状况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90年代后,除了称“厨师”外,还有一种称谓“烹调师”,此时考证制度实施,除了传统的理论知识(刀工、火侯、原料知识、宴席设计、雕刻、成本核算、调味、烹调方法等)之外,又增加了烹调原理等知识,从七八十年代只教做菜,发展到新的烹饪高度:为什么这样做,主辅料、调料之间通过各种烹调方法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到了二十一世纪, 此时的理论知识更为全面和丰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营养知识,让学习者除了会烹和会调之外,还要树立一种全民健康的饮食理念,培养全能性的综合技术性人才成为了这一时代的要求。而目前,厨师的最高称谓是“烹饪艺术家”,所以,现在一些专业院校除了培训以上理论知识外,还增加了分子美食、意境菜等课程,以期待让厨师达到一个艺术家的境界。在学校学习称为“学院派”,其优点是理论丰富,所学派系众多,适应性强,不足就是难成派系或风格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啥都懂,啥都了解,但对于专攻领域的选择会相对模糊。
综上所述,各个时期厨师的称谓不同,而培训的内容也与时代一起在变化和进步,“跟师学”模式却没有明显变化,所以笔者的观点是:对于有志在烹饪界大展拳脚的人来说,先去专业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出来后再拜一个在业界德高望重的师傅,以个人的技术知识和师傅的提携引荐,才能得到一个好的发展。因为种种原因,只能跟师学的年轻厨师们也不要气馁,现在酒店也有相当一部分烹饪大师是从专业院校出来的,只要跟对了师傅,用你所节约下来的时间和经费,主动向同事、师傅学习,不耻下问,勤奋实践,也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顺便说一下,现在餐饮分为会所派系、酒店派系、社会餐饮派系、江湖派系、快餐派系等,想学哪个派系,想在哪个领域学习和发展,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最后关于厨师的职业规划这一点,笔者认为通过多年的职业生涯,工作经验的积累,财富的积累,人脉的积累,自己开店当老板,或做职业经理人、店长、美食记者、教师……都是你可以展望的职业领域,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开阔眼界。

寇君 / 文  插画 / 刘昌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