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弟子规》的“道”,取“道”而用

 儒学家风 2017-03-06

经常看到一些文章,有的在贬低《弟子规》,有的在护卫《弟子规》,两者斗来斗去。但凡能拿出来讲的,还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果让我来评理,我评护卫《弟子规》的人理亏一点。为什么?

讲《弟子规》的,很多并不是讲明《弟子规》的“道”,与现在的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待的,只是一味的拔高《弟子规》的地位,宣传它的好,没法博古通今,注定别人是接受不了的。

“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没有讲明“道”,使古今贯通,“执古以绳今照搬过来行吗?所以须讲明“道”,而“道”在理,道理道理,先讲好理,明理才能见“道”

举例《弟子规》中的“亲有疾 药先尝”,反对的人说,凡药三分毒,为亲尝试药是愚孝。

这个要给讲明,古人的药,基本都是中医汤药,尝试药,一是探知药的口味,汤药多是苦辛,预备清水漱口;二是探知温度,须知病人无力拿药碗,不探知温度,容易烫伤。这些尝试药,也都不是要自己先喝三大碗的。尝试口味温度,一小点就行,也不必吞下的。现代人的药,多是用粒和胶囊的,但是探知开水的温度还是必要的。

还有,你们想想,若是亲人生病,冷冰冰的在床头放点药和杯开水,这样的行为可以吗?“亲有疾 药先尝”也更多的是体现人心的关怀。

这样道理不就讲明了吗?

通过这个例子,多听听别人反对的意见,针对现在的生活方式,讲好《弟子规》。里面真的是应该博古来变通为今的。

所以越是别人接受不了的,有误解的。就越应该以古今生活对照,以“道”讲明,若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实际是在激发别人的悖见。别人的悖见怎么样来的?他本来可能是正见,给你激偏离了的。

也有一些是为了标榜自己,故意攻击的。这些人,都是没有必要与他们言论的。为什么?你没有办法喊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没有办法喊醒一个死了的人。

有一些声音,说《弟子规》里面的生活方式已经和今天的差异太大了,建议重新编辑。这个,倒可以借鉴《三字经》,《新三字经》与原来的《三字经》对比,哪个现在比较受推崇?往往是针对时间性强的,适时性更短。不必浪费人力财力,做了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学习《弟子规》,至少还能知道以前学子的规矩,也是多了点对古人的生活文化的了解。

现在的生活习惯和古人有很多不同,生搬硬套的照本宣科,会使人无所适从。中国文化传承下来,靠的是唯一不变的“道”。所以讲下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品德,借鉴出来讲的应该是今天我们的品德。天下万物会改进,但“道”是唯一不变的。

战国时期,东郭子问道家代表人庄周,“道”是什么,到底在什么地方。庄子说道在蚂蚁洞里,东郭子不明白,再问,庄子说道存在于野草、砖瓦、碎石甚至在屎尿里。东郭子说怎么道会越来越卑下,庄子说道就在于那些卑微低贱的地方在屎溺《庄子·知北游》

《庄子·知北游》道在屎溺”,屎溺都能讲出大“道”来。贬低《弟子规》的人,还是去看看下《庄子-知北游》的那个道在屎溺”,道在屎溺”都有“道”,何况《弟子规》乎?

而讲《弟子规》的人,也得去思思道在屎溺”,讲《弟子规》讲不出大“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自己不明“道”,没有把“道”讲好罢了。

所以,《弟子规》要拿出来讲,就要讲好它。要每每自省,为什么别人听不进?理不明就“道”不能见啊!

愿更多的人,不是再纠缠于《弟子规》的好坏,而是深研下《弟子规》其中的“道”,取“道”而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