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标组专家高洪德解读文化品格

 美文云中飞 2017-03-06


编者按:


投身在新一年的工作生活中的读者朋友们,有没有想念《英语学习(教师版)》的文章呢?小编这就带着新年第一期的第一篇文章与大家见面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离不开对其背后文化的学习。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文化品格”的概念,将文化学习提到了新的高度。如何把握“文化品格”目标的内涵?新的“文化品格”目标将为英语课程发展带来哪些新的突破?在此我们将这篇文章分享给读者,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灵感与启示。


们会经常听到“语言和文化不可分” “学语言就是学文化”的说法。这也是以往的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所认同的理念。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更加重视文化学习,提出了“文化品格”的概念,把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作为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一,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在英语课程中的内涵。本文拟就此谈谈初步的体会。


原课程标准“文化目标”再思考


实行了十多年的原英语课程标准中有“文化意识”目标,界定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如图 1 所示),并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原课程标准提出了文化意识具体目标——七级目标(毕业要求)和八级目标(高考要求),共十六项内容。

图 1 原课程标准“文化意识”


与此同时,原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要素也包含了一些文化意识和观念,把情感态度界定为“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如图 2 所示),在目标描述中提出了在英语交流中能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用英语简单介绍祖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有较强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等。

图 2 原课程标准“情感态度”


从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目标的概念界定和具体要求中,我们可以将原课程标准梳理出几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个是突出跨文化知识学习。在“文化意识”概念界定和内容要求中,绝大多数内容指向跨文化知识学习,涵盖了上述概念所界定的文化指向的多个方面: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至于学习这些知识目的是什么,学生需要从这些文化知识中感悟出什么,行文中没有明确提示。


另一种取向是突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例如,原课标提出“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等。在“文化意识”十六项内容要求中,仅有一条要求“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原课标所界定的文化学习主要是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未能明确涉及借助英语了解和学习多元文化内容,也未明确涉及立足本族文化的多元文化互动。


第三种取向是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在概念内涵方面交叉表述。例如“文化意识”中有“培养世界意识”,“情感态度”中又有“国际视野”等,同一范畴的概念分别描述,易造成课程的价值定位以及课程实施和测评难度加大。


第四种取向是原课程标准在文化、情感方面的要求对观念内化于心灵和外化为行为两个重要方面未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原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重视英语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深刻影响并促进了十多年来的英语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


修订后“文化品格”目标初步分析


修订后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继承了原课程标准多方面的理念,并在原有基础上调整了文化目标定位,表述了文化品格这一核心素养要素的内涵: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如图 3 所示)。

图 3 文化品格内涵图


文化品格有哪些具体表现?根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文化品格二级水平为例: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在课堂等现实情境中获取文化信息;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为中外文化的差异提供可能的解释,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能够注意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运用基本的交际策略;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和文化自信;感悟中外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理解和欣赏所学内容的语言美和意蕴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并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有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英语描述中外文化现象。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单列出了文化知识若干项,指出:


文化知识指中外文化知识,是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差异,汲取文化精华,塑造文化品格的前提。掌握充分的中外文化知识,将文化知识内化为价值观念并积极付诸实践,有助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内容举例如下:


了解英美等国家的主要民俗;对比中国主要民俗,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

了解英美等国家的主流体育运动,感受中外体育精神的共同诉求;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在课堂等现实情境中获取文化信息;

在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欣赏英语语言表达形式(如韵律等)的美;

理解和欣赏部分英语优秀文学作品(戏剧、诗歌、小说等);从作品的意蕴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启示;

运用中外典故和有代表性的文化标志表达意义和态度,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

了解中国对外经济、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中华文化自觉。


和原课程标准有关文化意识内容相比,文化品格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文化品格不限于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而是指向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素养。这一目标把外语课程置于立德树人之大目标下,包括了情感态度、理想信念、个人修养和行为方式等未来社会需要的品格,既有各学科共有的育人目标指向,又有外语学科跨文化学习的特色育人途径。


第二,文化学习的内容不再仅以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为目标,而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把英语学习纳入“大语言学习”的宏观范畴之中,将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联手成为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世界上很多语言不只在一个国家使用,例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像英语这样广泛使用的语言,其文化内涵远不仅限于一两个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旨在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而不局限于目的语国家。


第三,强调文化知识学习的功能和目的,强调文化知识内化为人的身心素养。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文化知识内容标准十九项要求中,一般都强调了解各种文化现象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强调感悟这些现象的精神诉求,学会做出价值判断,并特别引导教师注重建立对具有多元文化兼容特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文化自觉,在此基础上,认同和维护人类文明的均衡发展。


第四,阐明了文化品格发展的层次性和相应的水平表现。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文化品格要素三个水平划分中,并不限于体现文化知识量的变更与积累,更是感知、比较、汲取、运用等水平的递增,反映了人的品格锻造、能力发展的渐进规律。



文化品格目标:课程的重要发展


首先,我们讨论一下超越单纯“工具论”的问题。外语学习不单纯是为掌握一种工具。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是: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是为学生用英语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获取其他学科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也为他们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古今中外的语言教育,都把人的品格培育和教养目标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例如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这些指的是信念与德育,接下来才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文里面包含着语言教育内容,他明确地道出了语言教育与人的整体成长的正确关系。


再如西欧15—16 世纪拉丁语教学目标包括了发展智力,培养古代雄辩家式的人物,领悟基本哲学概念,并用以认识世界。我国以往的教学大纲也重视外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既不是要融入英语国家社会,也不单纯为未来能和外国人开展交流打下基础,而是要获得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个具有文化自信的负责任的大国,不应仅仅从实用和功利角度选择课程内容。外语是全球化时代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但同时要看到外语学习的综合效益。


第三,英语课程中文化学习不单纯是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英语的确是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但正如Patric R.Moran(2001)所说“一种语言,多种文化”现象,英语是在多个国家使用的语言,因而包含了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学习这类语言就是学习多元文化,获得不同的文化体验,而非一两个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并且,英语课程也存在通过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的问题,存在中外文化的比较和鉴赏问题。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伴生性,一门外语的引入会自然引入外国文化,会不可避免地挤占本土文化空间,使年轻一代减少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亲和力。上世纪末发生在日本的外语教育辩论,有的学者曾建议在英语的运用上注意它的双向性,注意运用英语宣传和介绍日本传统文化,使英语也成为本国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工具。这对我国外语教育政策有启发意义。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确立文化品格目标,更新文化知识角度,就是在理性对待外语学习中外文化学习问题。


第四,文化品格目标实现了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有机对接。研究一下该框架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会发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对其充分的对接和担当,其中文化品格对接了六个核心素养中的很多内容。例如“人文底蕴”素养: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再如“健康生活”素养的要点之一“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等;还有“责任担当”素养: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也许有人会问,其他学科,例如语文、思想政治、历史等,也能担当文化品格培养的责任,外语课程培养的文化品格有何特定性?


依笔者所见,外语课程的独特贡献在于通过双语互动机制领悟多元文化,从英语作为一种广泛使用语言的基准上理解包括英美文化在内的世界多元文化的异同,从东西方用语表征多样化的角度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加深对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认识,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能力,培养未来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贡献力。



对英语课程实施的启示


当我们从核心素养出发,从文化品格目标的深刻内涵出发回视外语教育的价值和外语课程的意义的时候,就会发现英语课程实施有再建构的必要。


首先,应进一步强化并一以贯之地坚持英语课程的育人方向。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教育转变?》(2015)序言部分指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这个报告的人文主义教育观以及我国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使我们感到有必要经常反思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样的大问题,使英语教育工作者感到有必要经常思考英语学科如何能成为中国走向强国之路的助力学科,而不是单纯教会一种工具的途径。我国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本次课程标准修订较为全面、清晰地阐发出来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贵在把价值观念内化于心灵,外化为行为,始终不渝地坚持育人方向,反对各种各样的急功近利,当下尤其应抵御那些质疑普及外语教育的意义、贬低英语课程价值的杂音,也应反对矮化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围着考试“指挥棒”转的极端倾向。


其次,课程内容与资源应有利于学生文化品格的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的教育观对课程的要求是:课程内容要与学习者相关,和学生有亲近感;要涉及人发展的各个方面发展,创造精神归属感;要发展个人身份意识,鼓励自尊、自信。英语课程应提升教学内容的育人含量。就课程内容而言,文化品格目标提醒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向:


 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比较和鉴赏不同文化价值;

反映中外文化活动精神的共同诉求;

传播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通过作品的意蕴美带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启示;

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教材所提供的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文化品格目标提示我们,当英语教材强调“话题”“交际”“真实”和“实用”时,应思考是否照顾到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对文化品格的影响,是否能以有意思、有意义的内容为引领,以内涵深刻、文质兼美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课程资源应摆脱那些单纯生存式的英语、单纯传递外国文化知识的文本,或时效性太强的语篇,适当增加经典文学作品比重和有利于深刻认识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


第三,创建“文化”含量高的课堂。就课程实施方式而言,核心素养及其文化品格目标要求教师树立语言教学与文化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体验、比较等多种方式学习语言知识和中外文化知识,注意语言知识、技能和策略的整合性学习和运用,注意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和品格。课堂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地方,因此课堂应富有文化含量。


概括文化品格培养有关要求,以下课堂教学路径应该得到重视:


教学目标体现高阶认知,通过设计开放性任务,鼓励独立思考;

关注个体差异,包容不同观点,培育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重视在语境中、在语言学习活动中学习语言和文化;

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比较、分析和鉴赏,理解文化异同,树立世界意识;

帮助学生理解和审辨分析教材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针对中外传统节日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防止盲目效仿;

根据需要设置中外文化鉴赏的拓展课程,进行文化专题教育。


提到这些,有必要反思这些年来学校某些英语学习活动的育人效益,特别是一些盲目设置的情境和活动,如不加解释、不予引领盲目模仿圣诞节、万圣节等,致使学生年轻心灵里挤入了过多西方文化基因,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国民的影响是负面的。


结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预示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文化品格目标的提出显著提升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是我国英语、外语课程的重要发展。核心素养概念是发展的,文化品格也会随着社会前进不断丰富其内涵。限于本文主题,未能就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展开讨论,但是笔者承认打好语言知识和技能基础的重要性,认可我国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本文讨论的是学外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外语教育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植根中国的优秀教育传统,适当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视野、能用外语交流并讲好中国故事的未来祖国建设者。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