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精粹】糖尿病性肾病的中医治疗(第123期)

 杉木轩 2017-03-06

糖尿病性肾病的中医治疗

美国洛杉矶  包克新中医师


一、病案

﹝病史﹞林女士,73岁。于1997年4月10日初诊。患者患糖尿病多年,于1987 年确诊为糖尿病,近三个月出现双下肢水肿而来就诊。

﹝中医四诊检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萎靡,表情呆板,面色晦黯无泽,两颧发红,双膝以下高度水肿,按之不起。舌质黯红,少苔,中有裂纹。脉滑。

﹝西医检查﹞患者神志清楚,反应正常。头颅、眼、耳、鼻、咽喉未见异常。胸部、脊柱、四肢未见异常。心肺未闻及异常,左上胸佩一心脏起搏器,腹软,未扪及包块。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双下肢高度水肿。血压︰110/84 mm Hg,血糖︰124mg/DL,尿素氮︰29mg/DL,尿酸︰7.6mg/DL,24尿蛋白︰2719 mg。

﹝分析﹞根据患者病史,糖尿病肾病可以确定,属中医水肿范畴。

﹝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第4~5期。

﹝中医辨证﹞气虚水泛,兼阴虚夹瘀。

﹝治疗计划﹞祛邪与扶正并行,或先以祛邪为主,兼固正气,后再扶正固本。

﹝治疗原则﹞气阴两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

﹝治疗过程﹞

1997年4月10日初诊︰患者病情如上述,治以针刺与方药。

取穴︰主穴︰阴陵泉、三阴交、外关。辅穴︰头皮针足运感区、阳陵泉、足三里、太溪。

治法︰电针30分钟。

方药︰党参10g、黄耆15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5g、川牛膝10g、车前草15g或车前子10g、玄参10g、猪苓10g、桂枝10g、白芍15g、丹参15g 、益母草10g,7剂,水煎服。

患者从1997年4月10日初诊至1998年5月26日共来诊38次,每次开方配药约7剂,电针30分钟,有时因病人畏针而未针。

随证加减药味如下︰阴虚现象明显时加女贞子10g、旱莲草15g、玉竹10g、麦冬10g,血热明显时加生地10g、丹皮10g、白茅根20g;血瘀甚时加川芎10g、郁金10g或桃仁10g、红花10g;阳虚现象明显时加桂枝10g或肉桂6g或干姜6g或仙茅10g、淫羊藿10g;气虚现象明显时加五加皮15g、淮山15g、五味子10g;水肿甚时加苡仁15g~30g、五加皮15g、木通10g;足后跟麻加桑枝15g、鸡血藤15g;阳虚便秘时加锁阳10g;口渴明显加石斛10g。

经过上述治疗,患者病情好转许多,水肿基本消退,睡眠佳,食欲旺,二便顺,精力增。


二、评价与分析

(一)病案证型解析与治效分析

根据文献报导,糖尿病性肾病血瘀证属糖尿病慢性合并症,是代谢异常积聚的结果。这种病理现象涉及到各个系统,临床表现极其广泛和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是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属血管病变中的微血管病变。近几年来,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血小板功能等方面的现代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肾病中的微血管病变与糖尿病肾病有血瘀证者,均呈现有明显的血液高凝倾向,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都因血流不畅、气血瘀滞、血脉瘀阻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血管病变与血瘀证为同一病理改变的两种不同表现。血瘀证为血管病变临床证候的体现,血管病变则为血瘀证的具体病理基础。两者同出一辙,互为因果。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使血粘度增高导致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脏器灌注量减少,组织缺血缺氧而产生各种并发症,因此,可以认为瘀血是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产生的根源。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患者多见气阴两虚,进而导致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或可认为阴虚火旺,煎熬津液,使血液粘滞,运行不畅而致瘀。此外,阳虚则寒,寒则血凝,瘀血又阻碍了营血的运行,从而也会产生种种并发症。再者,脾气虚也是导致糖尿病血瘀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夹血瘀是导致并发症的主要病理基础。

基于以上机理,对糖尿病性肾病脾肾虚衰兼瘀者,在培补脾肾的同时,需配用活血化瘀法,以下药物可选用:党参、黄耆、太子参、山药、白术、茯苓、泽泻、川牛膝、车前草或车前子、玄参、猪苓、桂枝、白芍、丹参、益母草、炮姜、熟地、生地、山萸肉、当归、丹皮、红花、白茅根、五味子、芡实、何首乌、枸杞子、赤小豆、猪苓等。

本病案属气虚水泛,兼阴虚夹瘀,治以气阴两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因辨证施治得当,故收效较为满意。


(二)糖尿病性肾病的病机与常见证型

糖尿病性肾病的治疗除需饮食调节外,可用药物对症治疗,目前西医尚无满意治法,探索用中药治疗非常重要。本病属于中医“肾消”、“下消”、 “水肿”范畴,糖尿病性肾病是在气阴两虚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虚、瘀、水三种病邪夹杂,故而临床治疗须补虚与活血化瘀、利水祛湿相给合,也应该以治疗糖尿病性肾病与控制原发的糖尿病相结合,同时兼顾损伤心、脑、眼、肾等器官的用药。临床可分为以下证型辨治︰


﹝脾肾气虚型﹞

主证︰面色萎黄,周身浮肿,少气无力,食少便溏,小便短少,易感冒,腰脊酸痛,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脾益肾,利水化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右归丸加减。党参20g、白术20g、茯苓20g、薏苡仁30g、白扁豆10g、淮山药20g、熟地20g、杜仲12g、山萸肉12g、菟丝子12g等。

加减︰少气明显者,加黄精、党参;浮肿甚者,加车前子、猪苓;阳虚畏寒者,加桂枝、仙茅、仙灵脾;尿蛋白多者,加桑螵蛸10g、金樱子10g。


﹝脾肾阳虚型﹞

主证︰浮肿明显,面色白,畏寒肢冷,腰酸痛或胫酸腿软,足跟痛,神疲纳呆,便溏,可见遗精、早泄、阳萎或女性月经不调,小便不利或尿少,甚则有胸水腹水,舌嫩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方药︰真武汤合五皮饮加减。茯苓15g、白术10g、附子6g、干姜10g、大腹皮10g、冬瓜皮10g、白茅根20g、甘草6g。

加减︰水肿不甚者,去猪苓、泽泻,加菟丝子、补骨脂。若为脾阳虚者,可应用实脾饮(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仁、槟榔、木瓜、茯苓、生姜、大枣等)治之。


﹝肝肾阴虚型﹞

主证︰面目及下肢浮肿,目晴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梦遗,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滋肾利水。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山药24g、山茱萸12g、熟地24g、泽泻10g、茯苓15g、丹皮10g、车前子10g(包煎)、知母10g、牛膝10g等。

 加减︰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龟甲。口干咽燥,加天花粉、石斛。头晕明显者,加桑寄生、鳖甲。若肾阳虚者,加菟丝子、肉苁蓉、补骨脂。水肿重者,加冬瓜皮。


﹝气阴两虚型﹞

主证︰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黯红,舌质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人参10g(另炖,或以党参15g代用)、麦冬10g、五味子10g、山药15g、山茱萸12g、生地15g、泽泻10g、茯苓15g、丹皮10g等。

加减︰易患感冒者,配服玉屏风散;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玄参、杏仁;咽痛明显者,加射干、板蓝根、木蝴蝶。


﹝阴虚火旺型﹞

主证︰轻度浮肿,失眠盗汗,两颧潮红,多毛,痤疮,五心烦热,口干咽噪,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二至丸合大补阴丸加减。女真子15g旱莲草15g生地24g枸杞子15g地骨皮15g知母30g龟甲30g(先煎)玄参10g等。

加减︰水肿重者,加白茅根、冬瓜皮、茯苓;有湿热见证者,加黄柏、栀子、金钱草、龙胆草;阴虚热毒重者,加金银花、板蓝根、黄柏。


﹝气血亏虚、水瘀互结型﹞

主证︰浮肿少尿,头晕乏力,腰酸耳鸣,消瘦,舌紫黯脉细而弦,尿蛋白阳性。

治法︰益气补血,化瘀利水。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黄耆20g、太子参15g、茯苓15g、白术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丹参12g、益母草15g,甘草6g、车前子10g等。

加减︰水肿较甚者加生苡仁、泽泻;瘀血甚者加蒲黄、五灵脂,桃仁。


﹝阴阳两虚、水瘀互结型﹞

主证︰头晕目眩,气短乏力,恶寒肢冷,面色黯黑,腰酸耳鸣,舌紫黯或有瘀斑,舌苔黄或干黑,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破瘀消肿。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附子10g、肉桂6g、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药15g、丹参10g、当归1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0g,大腹皮10g等。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枳实、大黄;虚阳上亢头晕者,加龙骨、牡蛎;肾衰严重晚期者,应予透析。


三、参考文献

1、上海医科大学《实用内科学》编辑委员会:《实用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校核 | 李汇博


回复“1”查阅 创刊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