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坦福和MIT都倡导的孩子思维训练,第一条是同理心

 未来决定现在 2017-03-10

点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有创造力,却不知道具体该如何着手。先后就读于北大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孙海虹,在设计思维创新领域工作18年后,认为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出发点的设计思维能很好地培养创新和创造力,便将其引入国内。在接受外滩君专访时,她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并分享了她的教学实践。

文 | 李臻 摄影 | 洪宇哲

编辑 | 闻琛

斯坦福和MIT都倡导的孩子思维训练,第一条是同理心

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答案无疑是具有创造力的人

堪称科幻界诺贝尔奖的“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发掘那些“AI无我有”的能力尤为重要。在她总结的人类独有能力中,第一点就是探索和创造精神。

在外滩君看来,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恰恰能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

早在40多年前,斯坦福大学的D. School设计学院就提出了设计思维这一概念,它最早被应用于工程和设计行业,近几年又作为一种创造力培养方法被引入了美国的大中小学。

设计思维的运用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 同理心(Empathy):收集他人的真实需求

  • 定义(Define):分析各种需求,提炼出要解决的问题

  • 头脑风暴(Ideate):发散创意,提出自己的意见

  • 原型制作(Phototype):把想法落地变为实物

  • 测试(Test):不断测试并进行改良

斯坦福和MIT都倡导的孩子思维训练,第一条是同理心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设计思维可以让青少年在系统创新、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技术、设计表达、团队协作、社交沟通、 领导力,甚至创业体验和财商等多个维度得到拓展。简言之,设计思维的最大特色就是开发和培养左脑所控制的数学、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右脑所控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稀缺平衡

这一概念对于多数家长来说会有点陌生,但从事创新行业多年的孙海虹对此却再熟悉不过了。

孙海虹原本是文科生,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与伊斯兰文化专业毕业后,又去美国攻读了历史研究的博士。国外的开放式教育让她有机会发现自我,并深度探索个人发展方向。

读书期间,她旁听编程课来制作中国民间艺术网站, 结果发现自己对于理科和象牙塔外的世界兴趣不弱,尚未毕业,就得到了华尔街瑞士信贷银行技术运营管理和创新部门的offer。

2008年在MIT读MBA时,孙海虹师从机械工程系教授、思维创新的先锋实践者Harry West先生,第一次深入接触了设计思维。 近十年来,她率队在全球范围内接手过大大小小很多个创新挑战项目。

设计思维让她善于创新并能处理复杂问题,因此她也将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了她的三个孩子,在平时学习生活过程中启发他们站在其他角度去思考问题。

她发现锻炼孩子右脑思维、塑造孩子艺术创造力不仅对他们掌握数理化知识、健全思维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对他们的人生发展也影响深远。她6岁的女儿不仅热爱阅读、数学和自然科学,在钢琴、绘画等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更让妈妈欣慰的是,她能时常主动替他人着想,有较为成熟的社交能力。

因为对创新的热爱,也因为自己三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孙海虹决定辞职创业。去年,她联合了一群从麻省理工、哈佛、牛津、普林斯顿等名校毕业的朋友,创办了“YIA青少年设计学院”,想把设计思维体验带给更多的孩子。

接受外滩君采访当天,孙海虹穿着黑色利落小西装,干练的短发和飞快的语速完美匹配了外滩君之前对她的想象。

斯坦福和MIT都倡导的孩子思维训练,第一条是同理心

“青少年创新学院”的项目制课程共60个小时,参加课程的孩子来自不同国家。在上课期间,有来自通用汽车、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大公司、 大机构的资深工程师、设计师, 也有创业家等作为“军师”,引导孩子们将自己的好点子实现出来。

具体来说,就是老师们提出一个敞开的现实世界主题,孩子们想办法在60个小时内按照设计思维的步骤要求,提出创意,调整创意, 并通过小组合作交付出最后可以工作的创新原型。

孙海虹认为,创新成功的非常强有力的促进因素之一,便是不同经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不同思维的强势碰撞和融合的结果

在团队合作课堂上,孩子们自己经过研究、头脑风暴,相互提出质疑、意见和建议,利用已有和边做边学到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研发出他们想要的创新,最大化地理解和体验什么是现实世界里的创新。

上课期间,孙海虹也担当教练。从商业精英转变为教育从业者,虽然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但站在家长的角度上,她更多的是认同。

很多人说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但是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她发现,中国学生并不是天生缺乏创造力,更多的是缺乏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和拓展机会。中国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平均而言相当扎实,适时给予他们点拨,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时,他们在创造力方面常会有惊人的表现。

很多孩子更是以这方面迸发出的热情为起点,进而自己主动对创新,对以后的学习、选校选专业,甚至人生发展方向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设计思维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上文中提到的五个步骤是支撑设计思维的方法论,且缺一不可。

在设计思维创新课程的一开始,教练们会商讨出一个合适的主题。这个主题的范围非常大,学生们可以根据主题来构想自己的创意,并在60个小时内完成设计。

斯坦福和MIT都倡导的孩子思维训练,第一条是同理心

她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我们的课题之一是如何为身体受限人士设计新一代的出行方案,教练首先会介绍各种素材:谁有可能是身体受限人士,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分别有什么最新趋势、已有的和替代解决方案。”

第二步就是带领学生做一定的调查,让他们了解现有的想法是否符合目标用户的需求。

孙海虹向外滩君介绍说:“在做智能家居的项目时,我们带孩子们去参观智能家居展览,并选取了一位在中国和美国都有智能家居产品的用户,让孩子们进行观察和访谈。此外还请到了智能家居公司的老总,请他从专家的角度与孩子们对话交流。”

这种调查方式尽管不够健全,但是作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来说,已经可以让他们进行初步的调查和分析了,便于之后头脑风暴,创意发散,最终设计出一个模型来。

斯坦福和MIT都倡导的孩子思维训练,第一条是同理心

在“为身体受限人士设计新一代出行解决方案”时,一组学生为带婴幼儿出门的父母设计了一个新的APP和一辆童车。利用这个APP,家长在出门前就可以知道要去的场所里有没有育婴室和婴幼儿服务设施,从而提前决定去或者不去哪些场所, 是否需要携带某些育婴产品。

“这个项目也符合我们最开始对身体受限人员的定位。”孙海虹说,“我们不会对孩子的想法进行过多限制,即便他们要做很大的社会创新型项目,比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女性设计公交出行的创新社会服务系统,也可以通过设计思维来原型落地。这往往正是现实世界里企业、机构和政府进行创新的探索方式和路径。”

纵观设计思维的几个步骤,孙海虹告诉外滩君,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

IDEO设计公司总裁蒂姆·布朗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中这样定义:“设计思维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与方法,考虑人的需求、行为,也考量科技或商业的可行性。”

因此,“人”是设计思维中最重要的一步,孙海虹说:“我们第一次项目中有一组孩子,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那组孩子设计了一个智能宠物饲养机,在家里没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手机APP自动添加宠物粮/水,并具备很多宠物玩具的功能。而他们想设计这个的初衷也是因为家里有小动物,但家长工作繁忙,自己学业也紧张,很难抽出时间去照顾宠物。

作为一名家长,孙海虹发现,由于很多原因,现在的青少年不太善于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计思维能力恰好能弥补他们的同理心缺失。

STEAM教育不能“为了科技而科技”

很多人会拿设计思维和STEAM教育相比,它们之间的确有很多互通之处,比如科技和艺术的融合。但孙海虹老师告诉外滩君,设计思维创新和STEAM教育虽有一定的重合,但它们之间仍有差别。

斯坦福和MIT都倡导的孩子思维训练,第一条是同理心

如果说STEAM教育是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积累的话,那设计思维就是为STEAM教育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新创造的领域。

但是现在有一种现象,很多机构把STEAM当成了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也是令孙海虹担心的一点。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家长拿着一个孩子参加科技课程的成果跟我说,‘孙老师,这是孩子在参加机器人项目后的成果,我全程跟下来发现是一头雾水。老师上课教他们搭这种电路板,不仅是我,孩子也不知道他学这个的目的是什么。’”

“这位家长的情况我自己也遇到过,我送女儿去一家我认为很靠谱的机构,回来以后女儿告诉我,老师上课做了一个实验,把小苏打和碳酸放在一起,杯子里面的气泡全部都喷出来了,她感觉很神奇,回来很兴奋地告诉我。但我问她知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她说老师没解释。”

其实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当家长给孩子安排STEAM课程时,孩子们大多数只是看热闹,惊讶感叹于新鲜事物,却忽略了现象本质的探究。即便学到很多知识,过程很high,却很难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一些孩子参加了各种机器人大赛并获奖,对于机器人的结构、程序非常了解,但是当给他一个现实生活的问题时,还是很难找到解决方案。孙海虹认为,这也就是说我们是“为科技而科技”,很多科技发明创造在当时来看,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却并没有被大众广泛使用。

这也就是设计思维与狭义STEAM的不同,它更专注现实世界创新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一切从受众出发,讲求为人服务,最终将知识落地为现实产品。

设计思维首先要培养“同理心”

外滩君问孙海虹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的设计思维比较好,她说,“越早越好,我发现很多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因为没有各种考试升学的压力,反而有时间和空间去做各种方向的探索和尝试。”

作为家长,孙海虹在这方面也很有一套。

“我女儿很小时,幼儿园班上有个同学过生日,她选了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想要送给同学,后来我告诉她,你是不是应该想一想她喜欢什么,你要送给她一件她很喜欢的东西,这样她才会非常高兴。后来女儿采纳了我的建议,回来后很开心地告诉我,同学果然很喜欢她送的礼物。”

“能力培养不是以设计东西为初衷,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开始感受了。从我女儿两三岁开始,我就会有意无意地做培养同理心的小游戏和对话。”

现在,孙海虹的女儿已经6岁,这学期学校来了一位从迪拜调任过来的新老师,她主动提出要带老师逛一逛校园,她说因为如果是她,也会希望有人带她熟悉一下新环境。

尽管现在家长对于博雅教育越来越认同,但由于升学压力,很多家长还是会把孩子送到奥赛班、辅导班。

孙老师建议,对大多数孩子而言,与其过早参加那种毫无想象力的课外班,不如让孩子多参加动手动脑的活动。在平时生活中,多和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多让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主动引导他们换位思考, 培养对某些方向的热情。

如果孩子对自己喜爱的课题和方向有兴趣,继而发展为热爱和激情,这种激情所能促生的自我推动力是任何应试课外班都不能比的。这样的孩子就算是参加应试教育选拔,成绩也往往更优异。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3000+篇优质文章

——————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