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还是没能过好这一生?

 李欣芮4134 2017-03-10

尼采(Nietzsche)

1844.10.15.—1900.8.25.

《偶像的黄昏》

所有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把人变成机器。

《老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第四十八章  德篇第十一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也。

无为而无不为。

将欲取天下,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矣。

 

本章翻译


在学习六艺之类的内容上沉迷越久越深,

对于理解天道、感悟天道就越有伤害。

这种伤害到了把自己学成了学究,

就会让人顿悟这种学习的错误而回归于无为,

让人感悟到不在六艺之学里寻找天道的妙处。

这与获得天下人拥戴是一个道理:

让天下信服拥戴就要与民休息,不要乱折腾;

如果无事生事,劳民伤财以满足自己欲望,

就不会得到天下人的信服拥戴。

 

本章精义


本章要与前一章连起来看:前面刚说了“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见天道”这个认识论问题,紧接着就来讨论学习方法的问题,说明老子对于如何才能认知天道是有系统考虑的。

天道既然不是跑多远的地方、看多少现象能够把握,学习(埋首穷经)自然也不是体悟天道的途径。

语言、文字(含符号)、典籍,是人类最重要的文明产物,但语言(含前述三种表现形态)并非思想本身,按照西方哲学概念,语言不是理性或思想本身,甚至是思想的囚笼。

学问与学究几乎一起出现:有究通天人之际的智者,就有食古不化的学究。

纪伯伦说:思想是一只属于天空的鸟,在语言的牢笼中它或许能展翅,却不能飞翔。

智者懂得何时要放下语言、文字,学究终其一生孜孜于故纸堆里考据引证。

 

老子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呢?这个问题不难理解:看看老子时代的学究竟是什么,就清楚了。

老子时代,礼、乐、射、御、书、数六种人文之学,被列入贵族教育的范畴,

其他若占卜、医术、农艺、织造、器具等,皆是鄙事,属于手艺范畴,皆有世袭传承,贵族之学不为也。

王室诸侯有专门的太傅(首席导师),卿大夫家里也有家宰(掌管家族宗祠)、家臣(最早的谋士),比如晋国赵简子(赵鞅)立赵无恤,就是受到家臣董安于(董狐后人)的影响。

到展禽(柳下惠)、孔子开私家学馆之风,人文教育从贵族专有变成士族共有(从身份到交换,有教无类、束脩入学),“师”不是身份标签,逐渐成了专业尊称。

六艺之学,偏重的是政事应用类的内容,虽然也兼有历史、诗歌(文艺)的内容,与老子所想的“道”还是相差甚远。

老子的道,就是古希腊的哲学(智者之学),即非实用性知识,是从整体上思考世界与人世规律的一种智力行为。

在老子的时代,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思想,与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贩卖他的“思考接生术”类似,都是不以任何实用性为目的的纯粹思想探索。

只是老子是以先知教导、直接阐述的方式,苏格拉底是以社交谈话、辩证逻辑的方式。

两人所处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也不同:老子是来自周文王嫡系聃季(周武王弟弟)家族的世袭史官,苏格拉底是个草根智者。

老子出身贵族掌史世家,早年不仅接受过完整的六艺教育,成年后管理周王室守藏室的档案典籍,老子的知识背景,比孔子的知识背景要更深厚。

老子在创造性地思考道、德等规律的时候,清楚地意识到,皓首穷经、到处乱跑都不是体察到天道的关键来源——否则,老子之前或者同时代,那些博学贵族岂不都能“自然地”体察到道是什么了吗?哪里还会让老子感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呢?

老子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针对实用性知识与学习弊病的解药。老子这句话,毋宁是为非实用性的哲学思考张目的中国式表述。且看孔子问学老子的记录:

第一次有年代可考的是孔子17岁(鲁昭公七年,前 535 年) ,地点在鲁国的巷党,问丧礼于老子。《礼记·曾子问》载:孔子曰: 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土恒,日有食之。

孔子第二次向老子问学,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时间在公元前518年的周都洛邑(今洛阳),孔子34岁,老子54岁。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直接了当地指出,孔子孜孜于学、殷殷欲教的所谓周礼是“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的一堆死记录,并不值得追求。


《庄子·天道》记载了两人论道的具体内容: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而老聃不许。于是繙(fan音凡,演绎)十二经以说。老聃中(中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jie音义通竭)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老子不耐烦孔子介绍他的“十二经”知识,不客气地打断,要孔子谈要点,孔子说出他的要点是仁义为本后,老子说,你自己循道尊德而行就很好了,为什么要积极倡导仁义,就像敲锣打鼓想找回丢失的孩子,你这个做法,正是让世道人心混乱的根源。

 

实用知识与学习不能给哲学思考带来帮助,甚至是学得越深,离哲学思考越远的问题,并不是老子时代才出现。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对于实用性教育给予批判:在一次博士考试中:所有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把人变成机器。

尼采甚至嘲讽当时的社会风气:一个德国人如果到了十八岁还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就好像不是一个合格的德国人。

这些都是对实用性学习的批评。这样的学习,当然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本章不能被错误地理解为老子反对学习的证据,老子实际上提出了有“由学入道”的路径:

学习的越用功,在悟道上就越受损。所以学习来学习去,离悟道也越来越远。学习带来的损伤大到极处,也就不再需要刻意学习,这个时候,经由无为(放弃翻故纸堆,返照内心体察天道),反而能进入无所不可为的思想自由状态。

老子不是鼓吹学习无用论,而是阐述由学习至于悟道,再进入自由思考的由知而行三段论:先苦学,学至恶心就可以无所学、无所为,最后才能悟到天道的规律。

悟道就是练七伤拳,多练一层功力,就要多受一次内伤,直至伤到最后,才能练成绝世拳法。怕受伤吐血,怎么能增长功力?半途而废,那就是自废武功。

悟道不是请客吃饭,要学真功,就别怕受伤,伤着伤着就学会了:

锦衣不惧夜行,总会迎来朝霞。


春秋时代的圣哲经典,

老子的身世、内容版本争议最大。

故依据郭店本、帛书本、通行本等,

校订《老子》文本并解读。

一是了却注释《老子》的宿愿,

也为写作《春秋基因》第二部奠定基础。


2016年冬至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