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滑县段在历史上的来龙去脉

 世事如棋招招鲜 2017-03-11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滑县段在历史上的来龙去脉

1996年,滑县东方红卫河大桥泄洪情况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滑县段在历史上的来龙去脉

1946年卫河航运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滑县段在历史上的来龙去脉

1954年12月内河管理局安全检查艇赴道口 张宗海摄

滑县大运河始于东汉末年的白沟运河,隋炀帝时历史上该段运河一直是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隋、唐、北宋时期是向北部边防运输军队及军需物资的主要交通干线,元、明、清时期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向北京漕运粮食和建材等物资,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北部边防、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农田灌溉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卫河今天仍是海河水系的重要支流,同时在农田灌溉和泄洪排

涝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1、白沟

白沟所行本为“山经河”和“禹贡河”的故道,在今河南浚县西,发源处靠近淇水(今河南北部,古为黄河支流),东北流下接清河(古水名,源出今河南内黄南)。曹操为北征雄踞邺城(今河北磁县东南)的袁尚,于“建安九年元204年)春正月,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白沟修成后,接通淇水和清河,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的水运干道,日后将今河北威县以南的清河亦称为白沟。“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东水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是以卢谌《征艰赋》曰: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水经·淇水注》白沟开通前,由今新乡西北太行山地中流出的清水和淇水,会流后,向南流入到黄河中,其入黄河之处被称为淇口。白沟的开通,使清水会流后由原来全部流入黄河改为部分流向黄河,还有一部分通过枋头工程被截,成为白沟——清河的水源。

2、永济渠

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实际上永济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从沁水到曹操开通的白沟运河;第二部分为曹操开通的白沟运河到今天津;第三部分为从今天的天津到隋代的涿郡郡治蓟城。其第二部分是利用了曹操开通的白沟——清河——平虏渠水运通道的部分河段及屯氏河的部分河段。永济渠的位置,出新乡、卫辉市向东北便进入安阳市境内,又经今滑县西部,之后又进入鹤壁市浚县境内,东北出浚县后复入安阳市境内,经今汤阴县东南部、内黄县西北部,之后向东北便进入河北省境内。

永济渠的河道水文地理状况在隋之后的唐、五代都略有修浚变化,但整体尤其是在安阳段未有大的改变,只是在唐末五代已不能全流通航了。

3、御河

北宋时期,永济渠在名称、源头和河道水文地理条件诸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永济渠这一名称在北宋时期除局部地段仍被沿用外,其总的名称则被称为御河。由于诸多原因,北宋时期,御河一直未能与黄河沟通,也不能引黄河水作为水源,只能以百泉湖作为其水源,以卫州作为其西南端的起点。永济渠的西南端,从沁水引水口向东北到白沟以上(大致今卫辉市)的一段运河在北宋时期被废弃。北宋时期黄河频繁决徙,夺占御河河道,造成御河淤积,导致御河水文地理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但是由于御河担负向河北边境驻军运送粮食、物资以及向边境运送宋辽贸易物资的重要使命,北宋对御河进行多次疏浚,乃至局部改道,使其仍旧通畅。这样时断时续的通航延续至北宋灭亡。金代时黄河河道已向南迁徙,夺占淮河河道入海,

御河摆脱了黄河频繁的冲淤影响,海陵王移都燕京后,御河担负重要的运输物资的作用。元代沿袭宋和金代,将永济渠称为御河,只在有的地段仍称永济渠。元初,江南的漕粮运至淮河后,可逆黄河而上至中滦。然后再顺御河而下至直沽。

4、卫河

明代时御河改称卫河,也称卫漕。因在明代,会通河多次被黄河决口所冲淤,运道被阻断,卫河则成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沟通河南省北部以及河北平原的西南部与京津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在清代,卫河仍被称为卫漕。清代为增加卫河水源,对卫河干流及各支流进行了多次治理,将上游诸多泉水加以拓展。虽然咸丰年间开始,漕粮改由海运,但是卫河的航运并未随之衰落。卫河作为豫北及河北平原南部地区与京津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一直承担着繁忙的运输任务,发挥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因水源越来越少,卫河的某些河段出现了季节性干涸,有的河段甚至全年干涸,导致水运中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