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陶县是如何被废掉“武功”,从而结束运河运输的?

 xianfengdui111 2019-07-01

生活在地处冀、鲁两省交界处的千年历史古县——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上的人们,今天已经有大部分人都不会知道,在这个拥有两条高速、两条国道、一条铁路经过,交通条件已极为优越的县份,其实还应该有着另外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那就是静静地流淌地县域东侧、作为河北、山东两省界河的卫运河,在历史上其实可以行船、运货的,通过它可以南下新乡、北上天津。只不过这种功能已在上个世纪中叶后期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在大家的心目中对它的存在感仅仅是两省界河、每年七、八两月的防汛,以及连平常抽水浇地都可能满足不了、时时的断流这些微弱的印象了。

不错,这条河流也是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隋代的永济渠、明清时期的卫河。

与黄河以南能够正常使用、正在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京杭大运河,与黄河以北虽然不能通航、但却具备着浓郁的文化色彩的会通河、南运河、惠通河等河段相比,这一段河流在大众的眼里如今已是极不起眼,默默无闻。但在历史上这条河却是赫赫有名,更是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见证者。

这段大运河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以河北省馆陶县折射这些历史)

早在春秋时期,赵王东巡,在这一带发现地处交通咽喉,更有“清水”之河的交通便利,于是便在这里某个名为“陶丘”的小土山旁边设置了官方的驿馆,于是便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馆陶”之名。而这个清水就是永济渠、卫运河的前身,《战国策》苏秦说齐曰:“西有清河。”说赵曰:“东有清河。”均指此河。古代清河郡馆陶地域曾存在过的清渊县、清泉县(今临清县原址)及今山东临清县、河北清河县,均因临此水而命名。

西汉时采取了的郡县和分封并存的独特的国家管理体制,使得馆陶这里在整个汉代成为了皇帝最宠爱的公主的封地,分别有汉武帝的姑姑兼丈母娘刘嫖、汉宣帝之女刘施、光武帝刘秀之女刘红夫的封地在此,被称为“馆陶公主”。此时在馆陶县城旁边经过的河流是汉武帝时期由黄河决出的屯氏河,某任公主的驸马来封地视察时由屯氏河下船,留下了馆陶古八景之一的“驸马古渡”。

西汉时期的屯氏河

《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光武击铜马……追至馆陶,大破之。西汉末年,刘秀在清水之畔大破铜马军,以其过人的个人魅力,铜马军几十万人投降了刘秀,刘秀在获得了“铜马帝”这个称号的时候,还顺手创造了“推心置腹”这个成语,并且也有了争夺天下成为光武帝的资本。两年后,是他称帝后的第二年,他又在这里打败了拥有10万之众的檀贼,从而保护了自己的胜利果实、维护了新的国家的稳定。可以说这里是刘秀的福地。

刘秀与铜马军形势图

东汉末年,曹操在事实上控制了朝廷大权、领冀州牧之后,把他的统治的中心迁到了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对这里进行了重点经营,此时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通了洛阳到邺的交通线路,这条线路以就是原来的清水此时名为白沟的河道进行疏通扩宽而形成的运河,以淇水入白沟增加水量,在馆陶附近新开凿利漕渠入漳河,从而使处于漳河流域的邺城和黄河流域的洛阳等地紧密的结合起来。

曹操所修白沟与利漕渠示意图

隋朝,隋炀帝以曹操时期开凿的白沟为基础,开凿了大运河的重要一段——永济渠。此渠也是2014年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的一段。隋炀帝御驾亲征攻打高句丽,均由此经过。

隋大运河

永济渠

唐初,接连打败唐朝大将罗艺、李神通、薛万彻、薛万钧、徐茂公(李世勣)、秦琼、罗士信、李道玄、尉迟恭、李道宗的头号“猛人”农民起义军之一的刘黑闼,在馆陶永济渠被太子李建成大败后被杀。成为这一猛将的滑铁卢。

隋末唐初各路英雄

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经过馆陶永济渠时写下了《永济道中寄诸舅弟》一诗:

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

似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

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

辛夷树下乌塘尾,把手何时得汝曹。

王安石

北宋时期的永济渠

此后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定都北京,而由于隋唐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要经过洛阳,增加运输距离,并且部分路段还需要经过陆地周转过黄河,所以在元代时大运河由临清改道南下,自临清往西南、过馆陶、大名,到河南省的新乡等地的运河河道就逐渐脱离了运河的主航道。但也是河南省黄河北部、河北省南部等粮食主产地运输到京城的主要通道。并且明朝时期修建的北京城的城砖就是在馆陶县运河两岸烧制后由运河运至北京的,有“先有馆陶砖、后有北京城”之说。

元代时的御河以及新开凿南下的会通河

烧制北京城砖的窑址

漕粮的集结地徐万仓,由此集结后顺卫运河运到北京

在经过了明清时期最后的辉煌之后,卫运河风光已经不再。现在想来,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大概有三:

一、黄河反复泛滥改道所致。这是永济渠、卫运河废掉的主要原因。主要存在两方面,一是对永济渠本身的作用。黄河既是在馆陶地面上所有河道的创造者,更是这些河道的湮灭者,今天文章里所说的清水、白沟、永济渠等等河流,虽然名字能够延续下来,但其实有的名字已不是历史上的那段河道,这些都是黄河泥沙含量大、易泛滥、易改道所造成的,每一次黄河改道和泛滥就会造成旧河道被淤平,冲出新河道。比如唐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永济渠:白沟水,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西去县(馆陶唐时期的旧县城,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十里。其地点大约在今天馆陶县城西侧2公里处,并不是现在的卫运河河道。另一方面从大的方面说由于黄河改道,造成今天的黄河以北的大运河段的停航,通过运河进行运输的传统已不在,对卫运河段的运输也是个致命打击因素。

二、上游来水减少所致。主要由近几十年北方降雨减少的大环境以及上游大量修建水库等设施两方面原因造成卫运河水逐年减少,今年已两次断流,成为了季节性河流。其实在上个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还成立了太行运输公司,经营卫运河运输。后来经历了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卫运河也一直在通航,时间到了1957年以后, 由于严重干早,水位下降,加之自1958年始卫河上游大兴水利建设,河流上游建库蓄水,航道水源减少,迫使卫运河航运时断时续。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后,卫河变成了季节性、断续性的航道,卫运河停航。

三、新式的交通工具使用所致。卫运河航运运行本已困难,后又迎来了科学技术带来的交通工具的巨大变革,出现了公路、铁路、航空、高铁等诸多运输方式,其效率和运量超出通过卫运河运输不知凡几。所以卫运河航运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综观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从秦汉时期的清水、曹魏时期的白沟、隋唐大运河、元代之后的卫河,也就是现在的卫运河(1948年改为此名,由漳河、卫河交汇处至德州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河岸左右发生的一幕幕历史大剧,无不在诉说着这条河流的重要性,也呼吁着这条河流不应被忘记。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永济渠段作为最重要的一段名列其中。这是值得生活在这条河流两岸人民为之欢欣鼓舞的喜事。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