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搜狗网页

 老玉米棒 2017-03-11
前面失之于猛啦,不应下而下之;第二条犯的错误是过于小心翼翼了,跟不上治疗的形势,同样也是犯错误。从这两条我们吸取一个教训,“应下者,则下之”,掌握病机,掌握病情,这样就不会出现了“下之或早”、“下之或迟”的后果。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142)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这一条讲太阳误下而致结胸或发黄的变证。分三段来理解。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这是第一段。“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这是第二段。“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是第三段。 第一段,从脉证来分析,知道表邪未解。用大陷胸汤治结胸,最怕表邪不解,怎么知道表邪未解?这里有个关键的症状,“而反恶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恶寒是为表不解的一个关键症状。 第二段论误下之后,表不解。用了大陷胸汤误下之后,太阳的表邪内陷,“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有上冲的就有内陷,阳邪内陷,心下硬而疼痛,“则为结胸”,就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用大陷胸汤治疗。 第三段的意思,如果不结胸,误下之后,热和湿结,不是和水结,热与水结才谓之结胸。热与湿纠缠着,热不得越,所以就“但头汗出,剂颈而还”。湿被热所引,而不能够排泄,所以小便不利。这样湿热熏蒸,就要发生黄疸。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太阳病,脉浮是对的,浮为在表,“而动数”,这个“动”不要当作“动脉”讲,不是《濒湖脉诀》所说的“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的动脉,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它脉浮而躁动,跳得很快,因为脉搏的躁动不是一般的,脉跳得很快,就是脉数急者,所以叫做“动数”。浮就主于风,数就主于热,表有风热。浮动和数脉合在一起,那表还未解,必定身体、体表有所疼痛。“数则为虚”,这个“数”也是概括,就是脉浮而动数,邪气在表,里无邪,里还是虚的,表有邪,虽然是脉跳得动数,有点儿要传经往里来,但是还是浮数,还是在表,还未到里边去,所以说“数则为虚”。 “头痛发热”,是邪气在表。微微又有点儿盗汗出,意味着邪气有点儿要往里来,邪气由表要入到半里,因为它是风热之邪,所以它往里一来,人阳气盛,一睡觉地时候阳欲入阴,就有点儿微盗汗出。底下又加一句,是不是完全都入里了?是“微汗出”,微微有点儿汗出,还未完全入里,大局来说还是在表。“而反恶寒者”,虽然是微盗汗出,像是里热,但是“而反恶寒”的,还有恶寒,说明表还是仍未解。 “伤寒一日,太阳受乏,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个“脉浮而动数”有传经的企图,要看到这一点儿,“微盗汗出”有传经的趋势,这也要看到了。但是“而反恶寒者”,脉浮还没变的,表未解也,还得解表。解表用什么方子?根据一些注家的意见,有说是用柴胡桂枝汤,因为它有点儿半表半里啦,表邪还有点儿,里边还有点儿微盗汗出,因为“微盗汗出”的情况,往往都属于少阳。邪气往里来,往哪儿去?少阳有盗汗的症状,所以用柴胡桂枝汤。 总之,邪气未入里,医生就不知道这样的“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认为“盗汗出,脉数急”,已经入里了,而“亦反下之”,反倒用下法啦。“动数变迟”,动数之脉,现在一变就变成迟脉,为什么?邪气入里,动数之脉就变成迟脉,变成了凝结之脉,热入因作结胸,热与水结,脉跳得反倒要慢了。这个变迟要活看,脉跳得很数,躁动而数,现在误下之后脉变得慢了,理解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不见得说是脉跳三下,不要看得那么死。 动数变迟了,浮脉变没变?成无己就说未变,认为脉浮还未变,就跳得慢了,这个观点是错的。为什么?你不要看成无己大家,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者、创始者,难是难在第一位注解《伤寒论》了,他在这个问题上是错误的。对于注家,我再三跟大家说,你得有个人的观点,不要跟他跑,他好的你就要学,他错误的地方你得看出来。为什么?他底下说:“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未听说是脉浮的时候还用大陷胸汤的,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你敢用吗?脉浮而大者,下之则死。前面不有一个结胸证脉浮,那个是说它的来路。是张仲景以脉代病理,拿这个做理由。有些注家就批判成无己,说成氏因为浮脉还不变的。这是他的错误。 我个人是同意这个观点的,不可能还有浮脉,因为什么?“膈内拒痛”,因为邪气入到内里,正气和邪气相依拒、剧抗,所以就疼痛。“胃中空虚”,误下之后胃中空虚,客气就是邪气,客者对主而言也,不是正气,正气是叫主气,外来邪气动犯胸膈,就出现“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四个字一句,就成结胸了。 这里有结胸的病机,结胸为什么“心下硬”,为什么出现“短气躁烦”、心中还“懊憹”?就这么来的,“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短气,气有所阻碍,不是少气,少气是虚啊,短气是热与水结。“躁烦”是有热,“烦”是心烦,“躁”是身体不安,这是结胸病本来有的躁烦,和实证的“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也死”那个不一样,这个轻,那个重。用“大陷胸汤主之”,主治这个病。 如果它不结胸,不是热与水结,而热与湿互相纠缠,湿热互相纠缠,湿也出不去,热也出不去,热打算外越,从汗而解,但是不行,困为它湿以引之,热里有湿来牵引住这个热,所以“但头汗出”。“但”就是有局限性,“但头汗出”就是头上出汗,出在什么地方?“剂颈而还”,这个“剂”改成那个“齐”也行,齐者就是齐耳,就在这个地方,到脖子梗这就回来了,底下就没有汗。“余处无汗”,浑身没有汗,说明热气不能宣发。热气宣发,浑身出汗,浑身一出汗,热气就出来了,但是热气出来,它也伤津,就容易构成阳明的燥热证。大汗出,余处无汗,热气不能够发越在外。湿热纠缠,热牵引于湿,湿也不能够从小便而泄,小便就不利。热不得越,则头汗出,湿不得泄,则小便不利。湿热纠缠、蕴蒸,结果就要“身必发黄”,出现黄疸。水热凝结是大陷胸汤证,水湿蕴结就是茵陈蒿汤证,或者说是茵陈五苓散证,要看具体的情况。 大陷胸汤这三味药,成无己解释甘遂为什么能泄水? 为什么甘遂名叫“甘遂”?《周礼》里有句话,“夫间有遂”。“夫”,因为我对这个古书念得少,是不是这么个意思,古代的农民都有一些田地,农民得种地,这个种地,一家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甚至多个,所以用个“夫”字代表一个单位,代表一个人。种地的时候得有水利,我们现在说就叫“水渠”,古代人管它叫“遂”,是通水的水道,“遂”是为了灌溉田地用的,同“遂”是相通的。“遂”宽三尺,坚三尺,还不小。甘遂这个药,为什么管它叫“甘遂”?它能够利水、通水、行水,所以就取用了这么一个字。“甘遂若夫间之遂”,这句话是成无己引证《周礼》的“夫间有遂”,就像田间的那个遂。 这个方子,“上三味,以水六升”。这三味药先煮哪个药?先煮大黄。“先煮大黄,取二升”,六升水煮取二升,蒸发了四升,“去滓”,把大黄去掉了,还有二升水,“内芒硝”,把芒硝放里了,“煮一两沸”,开一两趟,入甘遂面以后就不用再煮了,“温服一升”,就吃一半,二分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