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授:大黄芒硝的用法,热结的辨证!

 无名老熊 2019-10-11

大黄芒硝,在伤寒中用于下法,治热结之证,那么你是否掌握了,什么时候才能用大黄芒硝?怎么辨证是热结寒结?重点来了,看下去……

先来看相关条文: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的组成: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七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煎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上至简经方图:

条文中的讲的是什么

简单的说

就是某庸医用下法

将病人的中气下伤

使得心下的阳气损耗

这时候

外层阳气,进入内救

也就是条文中讲的

阳气内陷

关健在于,本来用下法伤了心下之阳

此时心下因阳气损耗

而形成痰饮

外层的阳气再内陷进来

这样形成一种什么状态呢?

想像一下

就是一堆痰饮

然后一股烈火进来烧烧

会如何?

就会胶结了

这就是所谓的“热结”

痰饮中的水份被烈火顿时烧干

就形成这种胶结的成形之物

学者可举一反三一下

那么肠腑中的热结是怎么来的?

阳明热结,用的大承气汤

也是大黄芒硝

相信你已经明白了

然后呢,这类的热结怎么辨证?

我们之前说了,看伤寒条文

一定要注意字眼

注意阴阳之象

现在这个大陷胸汤

在条文中的字眼是哪几个

“拒”“痛”“燥”“硬”

认真理解这几个字

拒者,抗拒是也

手不得近,拒按

痛者,病人的自我感觉

要注意的是急痛还是缓痛

燥者,烦燥是也

烦燥者,阳热之象

硬者,成形也

医者摸之,及病人的自感

必有硬处可寻

得到了这几个字,你明白热结了吗?

然后,反过来

寒结是如何的呢?

留给学者自行悟之

(一家之言,定有不足,再看黄元御、郑钦安解)

黄元御解:

太阳病,脉浮而兼动数,浮则为表中于风,数则为营郁发热,动则为经气莫泄,郁迫而生疼痛,数从浮见,尚非内实,是以日虚.其证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邪来解故也。医不解表,而反下之,动数之脉,变而为迟,则胃气败矣。阳败胃逆,碍胆木降路,逆冲胸膈,胆胃相拒,则膈内疼痛。甲木下行,化相火而归癸水,相火在水,是为下焦主气。今阳败胃虚,甲木逆行,以下焦主气,客居膈上,冲动不已,此拒痛所由来也。心肺之气,以下降为顺,胃胆逆阻,心肺莫降,相火上炎、助君火而刑辛金,则烦躁懊憹,气短胸盈。膈热郁发,皮毛不开,经中阳气,亦遂内陷。经腑之热,彼此壅塞,心中坚凝,是为结胸。肺金郁遏,雾气淫蒸,津液瘀浊,化生痰涎。大陷胸汤,硝、黄清其郁热,甘遂决其痰饮,胸中邪热,推荡无余矣。

若其不成结胸,但头土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下见小便不利者,是苦寒泻其脾阳,湿气内郁,而无降路,身必发黄也。

表热传胃,则为阳明证,阳明有阳而无阴,故病燥热,表热入膈,则为结胸证,结胸上阳而下阴,故病湿热。脏气发舒,则津液流溢,藏气堙塞,则痰涎凝结,无二理也。

按:大陷胸证,表阳即陷,而经那未解,是宜内清胸隔之热,外解皮毛之邪,使上郁之里热,固自里散,内陷之表阳,还从表出。仲景用大陷胸汤,但泻上焦湿热,而不用表药,是救急之法。此处尚可变通,愚意用石膏、甘遂、枳实、麻黄双解表里,得仲景法外之意矣。

程氏曰:结胸证,用枳实理中丸甚效。欲破其结,而软其坚,则黄芩、栝萎、牡砺为佳。

郑钦安解:

郑论:按太阳既称脉浮数动,以及恶寒表未解句,明言风热之邪尚在,其病究竟未当下时,而医即下之,动数浮大之脉,忽变为迟,是阳邪(便)〔变〕为阴邪也明甚。阴邪盘据中宫,故见膈内拒痛,胃中既因下而空虚,故短气懊憹,心烦、鞕满之症作。此刻满腔全是纯阴用事,阴气闭塞,理应温中化气,则所理诸证自能潜消,兹以大陷胸汤主之。夫陷胸汤,乃硝、黄、甘遂苦寒已极之品,是为热结于心下者宜之,若浮数变迟,中虚之候用之,实为大不恰切。又曰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夫发黄之候,原是阳明热邪遏郁所致,此但以小便不利,头汗出,而断为必发黄,亦未必尽如斯言,学者当以病形、脉息、声音、有神无神各处求之,便得其要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