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搜狗网页

 老玉米棒 2017-03-11
“遂”就是继续,就是随着泻下之后,这个人继续泄得很厉害,止不住了,脾气不能升,下焦不能固,是脾胃衰败的现象。这样预后不良,很是危险。“利止者愈”,大便虽然拉了几次,拉完就停止了。这是说明脾胃之气还能够恢复,邪气去掉了,正气恢复,这病也就好了。 从这两条来看,第217条有一个预后的问题,一个是死,一个是愈。第216条没提出预后的问题,但是可以想象,阳明病呕多者,也有泻下的问题,一攻就泻下了,也有一个伤脾胃之气的问题,预后也是不良的。所以张仲景在这两条中,叫人用下法的时候要加以注意,从病情上来说,从病位上来说,多呕者不可攻之,“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如果误攻,会预后不良,造成“利下不止”,脾胃衰败的这样的一个证候。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218) 这一条继续介绍阳明病的禁下证,指出阳明经证不可下及下后发黄的变证。 “阳明病,面合赤色”,面,就是人的脸面;赤,比红色还要深。脸面和赤色相和了,就是说满面出现了赤红之色,它不是嫩红,而是赤红。别看这一个字,这有辨证的意义,因为人的脸面发红比较浅比较淡,往往属于阴虚有热、虚热上泛;“面合赤色”,红得比较深的,属于实证,是阳气闭郁,不得宣泄的一个反映。 面是足阳明胃经所循行的部位,风寒之邪郁遏阳明之经,经气不宣,故尔面色赤红。所以说,缘缘面赤,就是满面通红,不是红在面部的某一个病位。鼻子尖红,是酒糟鼻子,两个颧骨红,是肺结核,那都不是。缘缘面赤,满面都通红的,所以叫“面合赤色”。 “面合赤色”是经中有热,是风塞闭郁而来的,也就是经有邪了,是阳明经证。阳明经有邪,为什么“不可攻之”?就是说,如果还有大便秘结,阳明腑也有实证,但是还有经表之证,那也“不可攻之”,不能用承气汤泻下。 如果只看到大便秘结,没看到面合赤色还是经中之邪未解,下得太早,“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阳明经的邪就内入,如果系在太阴,热和太阴湿结合,湿热蕴蒸,所以“小便不利”,而“身必发黄”,就出现黄疸了。 总结一下,伤寒呕多者,邪气向上,甚至有少阳证的,虽然有大便秘结,也不能用承气汤攻下;心下硬满而肚子不胀满的,是胃气不和而有心下痞硬,不见得是实证,不可攻下,若攻之,“利遂不止者,死”;阳明的经表之邪,“面合赤色”,也“不可攻之”。从这几个不可攻,我们要体会一个精神,攻,是攻胃家实。如果不实,就不能攻,这是一点。第二点,病邪还浅,在经,或者说在胃的上脘,还没达到肠子,也不能攻下。第三点,邪在经表,即使有胃实,也要先解经表,后边才能泻下。如果下得太早,也会出问题的,体会这三个方面的精神。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19) 从第219条到第225条讲阳明病可下和不可下的辨证,可下不可下有程度的不同,有的可以用大承气汤,这叫可下;有的不应该用大承气汤,而是应该用小承气汤,那么小承气汤是下法吗?小承气汤当然也是下法,但是比较大承气汤而言,这里边就有轻重的不同。也包括什么时候可以用大承气汤,什么时候可以用小承气汤。当然也包括不可以下,就是大、小承气汤都不可以用的一些情况。张仲景论述问题是一分为二的,既言其可下,又言其不可下,既言其可用大承气汤,又言其不可用大承气汤。同时又指出阳明病的一些预后的问题。 这一条有争议,就在“不吐不下”这四个字上。什么叫“不吐不下”?成无己就把“不吐不下”作为一个治疗的过程,认为治疗过程中没吐、也没下。吐后发生的心烦叫内烦、虚烦。现在没经过吐、下出现的心烦,叫实烦,这是阳明胃里燥热不解,“可与调胃承气汤”。另外少数人认为不吐、不下是阳明证的症状,说是阳明证的患者,他不呕吐、也不腹泻,就出现心烦。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见解。因为“不吐不下,心烦”,从行文来看,不是经过治疗的吐、下,这么认识有点儿牵强。阳明病有一点儿大便秘结,不吐不下就心烦,这样更好理解。不吐不下的心烦和有吐有下的心烦就不一样了,因为心烦往往有兼证出现,吐而心烦者往往是少阳证,这个不吐不下心烦属于胃家实、胃里有燥热。但是他没有腹胀满,疼痛,拒按,也没有潮热和“濈濈汗出”,只是胃里燥热,所结者尚浅,“可与调胃承气汤”,可以吃点儿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可以调和胃气,能够和胃燥,因为有大黄、芒硝、甘草。把胃里的燥热一解,心就不烦了。当然调胃承气汤吃了也要泻下。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220)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这一条辨什么时候可与太承气汤,什么时候可与小承气汤。 阳明病出现脉迟,前面介绍了一条了:谷疸,“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小便不利,“欲作谷疸”。那个脉迟是以胃寒而论的,当然迟脉就是跳得没劲。以后还有阳明病脉浮而迟,就有点儿浮缓的意思。这一条阳明病腑实证而脉见迟,所以不同了。脉迟有时主表,经表有邪,脉浮迟而汗出多、恶寒的,是桂枝汤证。这一条的脉迟是由于肠胃结实,腑气不利,脉道就不利,脉跳就慢了,但这个脉迟是有力的。 “虽汗出”的“虽”字,有的注家说应该放在脉迟的前边,“阳明病,虽汗出脉迟不恶寒者”,这样合乎文法。何以见得?我们讲太阳病,“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疮家”是一个证候,“虽”字在“疮家”的后边。这个阳明病底下就应该放这个“虽”,“虽脉迟”,这个措辞文法是 前后一致的。为什么加个“虽”字?就是阳明病一般说得脉见沉实、沉紧,不应当脉见沉迟。虽然脉迟,但是脉迟有力,还有汗出、不恶寒,显然可见,这是阳明里热成实,不要看是脉迟,就认为是阳明虚寒。 “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阳热太盛,阳气壅盛不得流通,所以身上就沉重。“其身必重”是热盛阳气壅塞的一种反映,不是寒证,也不是虚证。“短气,腹满而喘”,中焦燥实,所以肚子就胀满,上下之气不利,所以就短气,还有点儿喘。这是一些实证,一些阻塞之象。“有潮热者”,这样一些症状出现而且还有潮热出现的,下午发生潮热的,“此外已解,可攻里也”,就是经表之邪已解,可以用承气汤攻里了。”手足濈然汗出者,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前面讲“虽脉迟汗出”,已经有汗出了,前边濈然有汗出是一个广泛性的汗出。,到了这一条,濈然汗出就不但全身后背前胸都出汗,连手足都汗出了。这个汗出的是比较广泛,连手足都汗出了。不要理解这个病只是手足汗出,因为前面也有个汗出,周身出汗,手足也濈然汗出了,这是指大便已硬也,津液外越,里热盛,大便就硬了。这时候用“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治疗范围,一个要有汗出,一个要有潮热,一个要有腹满,一个要有不恶寒。这几个症状要抓住了。 下边是大承气汤的主证,可下之证。“若”就是推理了,又说另一个方面的问题。“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倘若不是前面所说的那样,汗虽然是出得很多,“微发热恶寒者”,发热很微,同时还有恶寒,“外未解也”,外就是表,表邪还没解,不能用大承气汤。“其热不潮”,或者虽然是汗出很多但没有潮热,“未可与承气汤”,还不能用大承气汤。从这句话里体会出两种精神:一个是汗,一个是热。阳明病是热盛、汗多,这两个是成正比的。汗出的多、出的厉害,还有蒸蒸潮热,这时候用大承气汤是可以的。因为热和汗是一致的,下边“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其热不潮”,两个主要的证候中只具备了一个汗多,没有潮热。“其热不潮”,不可以泻下。因为什么?因为它不典型了。不泻下怎么办?可以吃小承气汤。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如果有点儿热,但是热微、不重,阳明病的热是壮热,这个热微,还有点儿怕冷,说明邪气还在表,还没完全集中于里,这个还不能够完全泻下。所以阳明病里实证的热和汗是很主要的,如果只有其中一个,不典型,不能贸然用大承气汤。所以大家要看张仲景就像现在和我们说话了,“未可与大承气汤”,“可”与“未可与”,这个话里都带商量的口吻。 “若腹大满不通者”,虽然没有潮热,但是大便没有下来,肚子大大地胀满,即使是腹大满不通,也不能用大承气汤,可以用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为什么?大承气汤的证候不典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要先解表。“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就不可使大承气汤。那怎么办?意在言外,可以用小承气。阳明证可下证有好几条,我们学的时候要在几条里互文见意。什么是大承气汤的证,什么是小承气汤的证,什么是调胃承气汤的证,然后把它们归纳在一起,心里就有数了。 下边就看一看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什么叫做承气?什么叫做大承气?大承气是对小承气而言的,小承气是对大承气而言的。“制大剂服”,“制小剂服”。药味的剂量大,泻下的力量就大,就叫大承气;药味少,分量也比较少一点儿,泻下的力量缓和一点儿,就叫小承气。什么叫做承气?承气的解释有好几种。成无己说:“承者顺也”,承字长个顺字形,取顺。阳明病胃家实是有实无虚,肠子里边有燥屎,腑气不通,所以出现痞满燥结实的病理变化和症状的反映,就要用承气汤,“承者顺也”,把这些燥屎污物之气排出去,使胃肠腑气得以通顺,这就叫承气,这是第一个解释。第二种解释,“承”有承上启下的意思,承者上,承上。因为这个病燥热很严重很厉害,燥热凝结,药方里有大黄、芒硝,是泻下的,通过苦寒、咸寒的泻下的作用来使在上边的燥热结实得以解除。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说:“承上以待下,推陈以致新。”也有把这个和《内经》“亢则害,承乃治”联系起来的,比如火在上边,下边不得有水吗?一有水上边就不敢亢了,“以水承制之”,所以也有人按这个精神来解释大承气汤。山田正珍的《伤寒论集成》同意成无己的注解,他说那几个说法都靠不住,只有成无己的注解比较贴切合理。所以承者就当顺讲,使肠胃之气得以通顺,达到使腑气正常的治疗目的。 大承气汤四味药,厚朴、枳实、大黄、芒硝。这个病有腹满,厚朴苦温,能够消满。这个病不是光满,还有痞,“上下气不通谓之痞”,所以药里有枳实,枳实苦寒,能够消痞。这两个药都是气分药,一个是热性的,一个是寒性的,厚朴能够治腹满,枳实能够消痞,两个药可以通达肠胃之气,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这个方主要是泻下,用大黄、芒硝,借助厚朴、枳实的推动作用,把燥屎秽物排出体外。如果光用大黄、芒硝,不加上厚朴、枳实使肠胃之气往下通顺,泻下的作用就小,所以厚朴、枳实第二个作用是帮助大黄、芒硝加强泻下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每天都得解一次大便,有的人大便挺通畅,有的人大便很困难。大便的下达得通过肠胃之气,所以厚朴、枳实这两个药得先煮。大承气汤的煮沸法,“先煎二物”就是先煎厚朴、枳实,后边才下大黄,最后才下芒硝。厚朴、枳实既能消痞满,同时使胃肠之气下达,往下边通顺,和着大黄、芒硝的泻下大便的作用,推动燥屎排出体外。 芒硝是个咸寒药,因为肠中燥结,没有水分,形成的燥屎块比较小,但特别硬,黑色的。这种便一般排不出来,光用大黄不行,一定要加上芒硝。芒硝是为燥屎而设的,芒硝能咸寒软坚,同时能增加肠道里中的水分,可以使燥屎不能停留、凝结,松动了就能往下边来。所以芒硝是治坚的,痞、满、燥、坚,厚朴、枳实是解决痞满的,芒硝是解决燥坚的。有厚朴、枳实的推动作用,又有芒硝的咸寒软坚作用,再加上大黄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大便,开凝结,大便就下来了。大承气汤这四个药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既有气分药也有血分药,芒硝、大黄可以说是血分药,厚朴、枳实是气分药,在泻下这个问题上,对于肠胃的推陈致新上,是互相协助、缺一不可的。古人说“通可去滞,泻可去实”。大承气汤是个通泻之药,它荡涤肠胃,能够去滞、泻实,解决胃家实。所以胃家实要抓住这个“实”字,把白虎汤排除在外,就是这个道理。“实”就实实在在有实物的东西,没有实物的东西不叫“实”。 根据我个人的临床经验,还有一些注家的注解,大承气汤证的胃家实,一定要腹诊。这要注意了,患者的肚子,古人说是“腹如合瓦”,“合瓦”就是两个瓦肚扣起来,指肚子胀满。大肠里有燥屎,气不通,十来天八九天,大便解不下来,肠胃之气不能下来,堵住了肚子就要胀满,胀满像合瓦。不光胀满,腹部还硬满,一按之就疼痛。舌苔黄燥,甚至起刺,脉来沉实有力,还有潮热,还有汗出,这样就可以用大承气汤。泻下以后,肠子里燥屎是否都去净了,是再吃了,还是不吃了?《伤寒论》原文中说:“得下,止后服”,实际上在临床中,吃完大承气汤之后,还得继续检查一下,再摸摸他的肚子,尤其是在肚脐的上下、左右,也就是升结肠、降结肠的部位,用手按一按。如果下后,按腹脐的左右,还有硬、还有疼痛,可能是下之未尽,可以考虑再下一次;如果一摸,肚子挺软,这个就好了。所以临床用大承气汤要进行腹诊,这是很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