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学三十六计(一)瞒天过海

 风临酒把2 2017-03-11

        “瞒天过海”是使用伪装的手段,利用机会,趁对方不注意的时候,出其不意的行动,让人措手不及。古时有名的有:薛仁贵瞒天过海、太史慈奇谋突围楚、楚庄王示弱灭敌、贺若弼施计渡江

         旧红学,主要存在几种倾向,第一种是索隐派,从文本字句中,梳理“反清复明”说,第二种则是依附程高刻本,解读风花雪月,对小说人物的正反两派褒贬,比如对袭人宝钗“金”派的辱骂与挑剔,对晴雯黛玉为代表的“玉”派的称颂与宣扬,不管怎样,多少与《石头记》本意相去不远,索隐派,挖掘到了小说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涵,风月派虽受通行本蒙骗但就小说人物划分派别,符合程高本设计的骗局路线,沿着这个路线,只认识《红楼梦》世情小说人物故事,也是不十分肤浅。、

        但是,在风月派深刻影响下的胡适,开创的“新红学”,“自传说”、“家事说”则是越走越远,完全偏离的《红楼梦》思想内涵。

        按照索隐背后故事,新红学挖掘的是“曹家事”,牵强附会振振有词,按照风月解读,又完全抹去小说“金玉”对立的派别,比如周汝昌弘扬的“红楼女儿”,就是宣扬曹雪芹解放女性思想,认为《红楼梦》中每个“女孩儿”都是可爱至极,林黛玉可爱,薛宝钗也可爱,王熙凤可爱,夏金桂也可爱,就差马道婆子和赵姨娘没入他法眼了。

         胡适的“新红学”为何能秒杀自清朝就开始形成的“老红学”呢?

         胡适在他提出是理论体系中,核心的内容概括为两大块:

         1.《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2.《红楼梦》是作者自传,所言故事,或者说大家反复说的“史笔”就是曹雪芹的家史。

         这里我们只就《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确立问题,回顾一下论证过程和战胜红学的策略。

         在胡适理论提出之后,蔡元培先生就指出2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一,作者可以是曹雪芹,但必须要证明历史上存在曹雪芹,二,要有证据证明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

        对此,胡适一大堆理论,在面临这两个首要问题时,却真的被卡住了。因为在民国时期,信息传递与筛选,效率十分低下,胡适根本就不知在《红楼梦》书本之外,其他哪里还有出现“曹雪芹”字样的史料,而从清宫档案关于曹家抄家名单和曹家家谱查对,根本不存在“曹雪芹”此人。

        在胡适一筹莫展之际,蔡元培告诉他,不是没有任何史料都查不到“曹雪芹”,建议看看《四松堂集》。后来在各路朋友帮助下,他在《四松堂集》中确实找到了有关“曹雪芹”的字样,因为找到了曹雪芹,人们就忽略了最关键问题,有叫曹雪芹的人存在,那么存在的曹雪芹就一定是《红楼梦》作者吗?迄今为止,红学还是糊弄这个问题。

        本来,“老红学”完全可以抓住这个关键的不堪一击环节,置胡适红学于死地,但为何满腹经纶的老红学专家,一时噤若寒蝉,眼看着胡适红学风生水起呢?

         原来胡适经过周折,获得一个16回残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甲戌本”,胡适声称此书由来,因为自己疏忽,忘记源头联络方式,30多年藏在手里,谁也不让看,但他宣布,书中有明确批语指出作者就是曹雪芹,最重要的一句批语就是“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传诗之意”,抄本是没有标点清代作品,而作为发布论文或言论的民国时代,已经是新文化带来深刻影响,因此他错乱的将标点符合断错,又刻意篡改一个“为”字,发布为“有”字,这样,这条批语的意思就完全被转移了内涵和方向。一字之差,雪芹的目的就被彻底模糊。这正如批语所言,雪芹是“因为传他而传我”罢了。

        批语的原意是“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传诗之意”,意思是“雪芹”在小说这个地方加一首诗,批书人认为是他要随书而传诗的,目的很明确,后面也有批语说“雪芹”擅长作诗,所以整个小说,“香奁闺情”各种地方见缝插针,都有雪芹夹带私货的情况,并未说雪芹是作者。为了不让老红学能抓住把柄,所以,打死也不让他们看看原本内容,等了30多年以后拿出来,无论藏书人还是老红学,还有谁能跟他再拼寿命呢?而30多年以后,人们早被他是蒙蔽失去了基本的质疑。

红学三十六计(一)瞒天过海

         如此,若不称不上“瞒天过海”,那么对于甲戌本,他公然宣称的“我当时太疏忽,没有记下卖书人的姓名住址,没有和他通信,所以我完全不知道这部书在最近几十年里的历史”,则是100%的谎言,因为在他死后,甲戌本并没有跟他一起埋进棺材,而后人整理甲戌本原件时,发现与之并存的居然有他“没有记下卖书人的姓名住址”的完整信件:

红学三十六计(一)瞒天过海
      信封是“本埠静安寺路投沧州饭店 胡适之先生台启 马霍福德里三百九十号胡缄
   邮戳是“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上海

         信件内容:

红学三十六计(一)瞒天过海

         文字是:“兹启者:敝处有旧藏原抄《脂砚斋批红楼》,惟祗十六回,计四大本。因闻先生最爱《红楼梦》,为此函询,如合尊意,祈示知,当讲原书送闻。
  叩请 适之道安
  胡星垣 拜启
  五月二十二日

          考证派成天喊着证据,不知在这信件面前如何解释证据证明了什么问题?

          胡适为何要隐瞒藏书人姓名与联系方式?

         因为他就是需要等知情人一个个死去,自己篡改的内容,别人无从查证了。比如他撕掉甲戌本的首页的藏书人钤章的地方,至少模糊掉一个可能十分有着重要证据的人物。这个撕掉的地方是什么,我们只能猜想,但可以直接观察到他篡改的批语处,如果没有几十年的吃墨时间,或者知情人还活着,那么自己篡改的地方就可能直接败露

        大家看看甲戌本下面又一条扯上“雪芹”的批语内容:

红学三十六计(一)瞒天过海
        篮筐中文字,左右是否一致,不需要我多强调。在民国,根本不知后来会出现“靖本”,他搬出这样带有“雪芹”的批语,添油加醋虚张声势,哪个老红学者还自取其辱跟他硬辨呢?可靖本此处的批语,恰恰只要左面三行大致的内容“这是画家烟云模糊处,不被蒙敝方为巨眼”,而带有“雪芹”的那六行文字“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是不是此君瞒天过海一笔呢?敬请网友们三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