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手读帖 | 米芾《清和帖》的笔法、字法和章法

 孟凡鹏 2017-03-12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米芾


米芾(1051~1108)初名黻,宋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火正后人、襄阳漫仕、海岳外史等。世称“米南宫”、“米襄阳”、“米颠”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后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其家藏古法帖甚富,而以晋代为最,故斋名取为“宝晋斋”。


米芾书法主要成就在行书上,其次是草书,篆、隶、楷涉猎不多。米芾的行书在自创风格之初,作品中仍保留了很多前人的痕迹,给人“集古字”的感觉,在用笔及结体上有比较理性地追求技法层面的痕迹,如《苕溪诗帖》、《蜀素帖》等。

“集古字”阶段之后米芾迎来了“脱去本家笔,自出机杼,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黄惇《董其昌书论注》)的蜕变。这些作品的技巧意识已明显地减弱,开始呈现出一种自我个性的表现意识,风格放纵奇肆,充满狂傲之气,“超迈入神,殆非侧勒弩策坠磔所能缚也”(周必大《平圆集》),而“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海岳名言》)。从他的日常尺牍中我们更能读出米老的俊逸超拔。

《致窦先生尺牍》亦称《清和帖》,行书纸本,纵28.3厘米,横38.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尺牍是米芾的一封日常书信,全文五十个字,其中省略两个字,表达的是对窦先生的问候:

“芾启。久违倾仰,夏序清和, 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米一斛,将微意轻,鲜悚仄。余惟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


从行文的内容和行笔的凝重、结体的沉稳上看,米芾当时的心情是谨慎的。因为是日常手札,写时顺思想流淌,完全不计技法,但是由于他深厚的临古功底,一切表现得又是那么精到、自然。


一、用笔方面


全篇以中锋为主并且饱蘸浓墨,整体感觉含蓄浑圆,显得厚重。自始至终都是在舒缓的行笔中娓娓道来,至第五行稍加放纵,行笔由重到轻,结体微倾,似乎想要表达出“微轻”之意,但很快又转入厚重直至结束,甚至在最后一行出现了楷书的笔法。


米老擅用侧锋,使线条造成爽利俊拔的感觉,此篇却用之甚少,但是其笔法却表现得非常丰富,如“夏”字起笔、“意”字中间主横颇有篆籀笔意;“珍”、“轻”、“尠”(“鲜”之异体字,读上声)、“伏”等字方笔切入,在全篇众多的顺锋入笔中显得“锋势备全”;多个相同偏旁的不同处理等,充分说明了他高超的控笔能力。

米芾对自己的用笔深为得意:“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 (米芾《海岳名言》)读来令人叹服。要说不足,“斛”字末竖笔右斜、“伏”字捺笔连带可算是吧,这正体现了米老的习气,一不留神就带出,后学者当慎之。


二、结体方面


米芾对字形的处理往往是取攲侧之势,他学晋唐,而又能打破晋唐字形平稳严谨的的特点,但是他的攲侧并非一味地向某一方向偏侧,而是多方位的弩挪移偏侧。较之其他作品,本篇尺牍字形的结体取势以平正为主,收敛很多,左右倾斜,摇曳多姿者较少。



表现较为明显者主要有四处,第四行“伏惟”,第五行“一斛”、“将微”,第六行“惟余”等,这些攲侧都向左一个方向,这可能与写给尺牍的对象、当时的心情有关。


不足之处是两“爱”字结体取势相同,这可说是无意为之的表现。从结体取势中,我们看出了米芾在魏晋、“二王”行书尺牍方面的深厚功力,烂熟之后,加上他出人意表的个性,自然就能生巧,此所谓精能之致、集古出新。对于今天学米的人来说,这应该是个很好的启示。


三、章法方面


尺牍一共八行,章法安排一任自然,无任何做作之气。中间五行,字数相等,但是随字形的大小、用笔的轻重而参差错落。第三、五行取放势,第三行之“如”、“趋”和第五行用笔略轻,第四行用笔均较重,然取其收势,第六行笔重而字偏大,四行之间轻重、收放相穿插,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第七行第二个“加爱” 用两点代替,占据一个字的位置,“顿首”二字一笔连下,打破了和二、八两行的齐平。最后一行与整篇拉开距离,并且字取正势,可以看出米芾写此信时的郑重态度。


米芾此帖是其书风成熟时期的作品,体现了米老行书的风格特征,经得起多方位的阐释,尤其是在学古化为己有方面给后学者应该有很多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