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楹联』的『前世今生』

 昵称29604659 2020-06-25

【编者按】

本文是刘太品先生为《实用楹联手册》写的前言,现摘录于此供大家学习。局部有删节。

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基于方块汉字易于形成对偶的特点,从律诗和骈文的偶句发展而来,形成了以对偶的上下两联文字来表达特定主题的独立的文体形式。因为形对意联,故楹联又称为对联。对联文体包含文学性、实用性和谐巧性三种特性,密切联系社会风俗并广泛应用于各类社会生活场景,是对联文体与一般诗歌文体的一个显著区别。2006520日,“楹联习俗”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X62

对联文体中最早出现的是谐巧性的趣联和巧对。独立使用的对偶句与门户和楹柱上的年节习俗相结合,便形成了实用类的楹联。最先出现的实用楹联是春联,最早的春联是北宋乾德二年由后蜀的末代君主孟昶创作并题写的。宋代张唐英著《蜀梼杌》载:

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贺长春。”

孟昶题写史上第一副春联的载体叫“桃符”,这是源于汉代的年节习俗,大致是春联时以两块桃木板分置大门两侧,上面分别画上或书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人的名字,以起到禳灾祛邪之目的。桃符习俗演化到宋初,由表达祈福纳祥意义的对偶句取代了神像,标志着实用楹联的正式诞生。

到了南宋时期,在桃符板上题写春联的风尚渐渐形成,并且在进入元代后依然继续发展。随着春联习俗的演进,对偶句也开始走向其它生活习俗的载体,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有使用“铭旌”的传统,到了南宋时便开始有人在铭旌上题写挽联。所谓铭旌,即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职和姓名的旗幡,多用绛帛粉书,成敛后﹐以竹杠悬之依灵右。葬时取下加于柩上。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了赵鼎临终前在铭旌上自题挽联的事迹:

赵元镇丞相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到了19868月,在福州北郊茶园村发掘的南宋古墓中,发现了写有“军民上下咸思德,赏罚分明善用人。”“正直忠良靡万世,宽仁骨鲠劳三军。”两副偶句的帛幡,这成为最早的铭旌挽联的物证,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实用楹联的实物。

进入明代之后,在桃符上题春联渐渐被在红纸上写春联代替,从而更加促进了春联习俗在全社会的普及。丧礼上的铭旌挽联也逐渐发展成为贯穿丧葬全过程的实用挽联。明嘉靖年间出版的李开先个人对联集《中麓山人拙对》中,曾收录大量发丧楹联,如“为岳父发丧作”、“为王秀才乃尊发丧作”、“为婶母发丧作”等,同时,还收录着书写于“过街棚门”上的挽联,甚至还有“先茔石门”、“亡妻圹门”这类坟墓用联。另外,李开先在该书的序言中说:

近世士夫家,或新岁,或创起亭台楼馆,门楹之间,颇尚对语。

李开先的这段记述,说明当时除了广泛流行的红纸书写春联习俗外,一般士大夫家庭新建亭台楼馆之上,流行题写“对语”的风尚,这已近乎我们熟悉的宅第联、新居落成联和乔迁联,同时也可以视为名胜园林楹联的源头。

实用楹联在明代中晚期已经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习俗之中,成为民间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出版于明万历年间的《万宝全书》和《万用正宗》都有专门的实用楹联的章节。其中《万宝全书》(全名“新刻天如张先生精选石渠万宝全书”)的第二十七卷,便收录有以下类别的联语:旅馆联、酒馆联、医士联、星士联、相士联、书士联、忠臣祠联、烈女祠联、僧寺联、道观联、隐居联、水阁联、山亭联、桥梁联、挽联、祠堂联、过聘联、鸡联、鱼联、酒联、新春联、元霄联、入学联、登科联、庆寿联、寿官联、架造联、迁居联、生子联、书斋联、庙宇联、婚姻联、娶亲联。可以看出其中至少涵盖了我们现代实用楹联分类中的行业联、时令联、宅第联、宗教联、庆吊联五大分类的几乎大部分内容。有些分类甚至比近代更为细致,如婚庆联便有婚姻联、娶亲联以及过聘联,过聘联又分为鸡联、鱼联和酒联。

由明入清后,实用楹联的应用更加广泛,类别更加繁复。为了方便社会大众使用,坊间也越来越多地刊刻实用楹联类的书籍,如乾隆年间就有《文苑阁精选对联》、《类联集锦》、《新镌对联锦囊》等书。之后的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有大量实用楹联类图书编辑和刊刻出版,数量不下成百上千种之多。进入民国后,编辑出版大型实用楹联集的风气愈演愈烈,规模也越来越大,如1946年上海学生书局出版六合老人编辑的《时代楹联一万副》,收联数量已十分的庞大。需要指出的是,民国的联书编者十分注重实用楹联内容的与时俱进,如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便马上编著出版了大量以“共和新春联”为名目的联书,以配合新时代的新气象。另一方便,为了解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行业层出不穷的现实,一些编者还亲自为新涌现出的各种行业撰写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楹联,强化了楹联的实用性,增强和延续了楹联习俗的生命力。

虽然受到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冲击,但总体来说民国时期还算得上实用楹联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比如寿联和挽联习俗,凡著名人物的生辰都会收到一些寿联,民间为此还专门备有彩笺装裱的空白对联,以方便人们买来随时填写上合适的内容。另外凡知名人士死后,也都会涌现不少的挽联,以孙中山先生逝世为例,有人估计当时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的团体和个人,为孙中山先生逝世而编撰的挽联总数竟可能达到十万副之多。

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楹联习俗被视为封建文化而受到冷落,在民间除春联和婚联的习俗还得到保留之外,其他场合的实用楹联基本上近乎绝迹。这种现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逐渐得到改变,如1976年清明节发生的广大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活动中,就出现过不少挽联,之后出版的《天安门诗抄》中便收录有40副挽联。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民间楹联习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一些地区在大门上刻制个性化的宅第联或镶嵌瓷砖楹联成为风尚,寿辰及丧礼上也开始有寿联和挽联的身影出现,商家开张也越来越多地要在大门上张贴一副切合本行业特点的楹联。与这一现象相适应的是,各级出版社也开始关注楹联书的出版,实用楹联类的图书又开始成为图书市场的热销书和常销书。

关于实用楹联的分类,传统联书中历来分得十分琐碎,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如有些联书把名胜园林楹联也归入实用楹联的范畴,其实这类楹联更多的体现为文学性而非实用性,特定景点只能用特定的几副楹联,黄鹤楼的楹联肯定不能用在岳阳楼上,所以很难说有通用的名胜园林楹联,再退一步说这类联语也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少关系,所以我们在本书(本书是指《实用楹联手册》,编者注)中首先把名胜园林类楹联排除在实用楹联的范畴之外。再如格言类及题赠类的楹联,虽然在宅第联的客厅联中常出现格言类联语,书房联中也时常出现题赠类联语,但这两类楹联其实是用来说理和抒情的,算不上生活实用的范围,所以我们也把这两种名目排除在实用楹联的分类之外。

我们通过对传统实用楹联图书的分类进行梳理和取舍,共把实用楹联分成时令类、宅第类、行业类、庆吊类、宗教类五种,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当然会存在一些交叉现象,主要是因为春联的过度发达,往往会造成它与其他楹联分类的交叉和冲突,如宅第类中除一部分长年固定的联匾外,更多的可能会在春节期间以春联的形式张贴出来;如行业类中的大部分联语,也总会在春节期间以“行业春联”的形式张贴出来;再如宗教信众也往往会在春节时,以春联的形式贴出蕴含本教教义的宗教楹联来。相比而言,虽然庆吊类联语表现得相对独立一些,但在贺婚联和贺寿联以及挽联中,都存在着按不同的季节和月份来致贺致挽,以及按受贺人不同的行业分类(甚至所信仰的宗教分类)来致贺致挽的区分,这多少也算是一种交叉。因为客观事实便是如此,所以任何的分类方法也不可能避免交叉现象,相比而言,我们把实用楹联分为时令、宅第、行业、庆吊、宗教五大类的分类方法,可以算作比较科学和合理的分类方式,也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使用者的检索和运用。

刘太品,1964年生,山东单县人。1998年起任中国楹联学会驻会秘书、会长助理等。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宣传出版委员会主任、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对联文化研究》主编。系央视多届春晚春联及对联节目撰稿人。出任全国性征联评委百余次,在中华书局出版有《对联入门》《古今行业楹联》《中华春联实用手册》《中华楹联故事》等。主编有《中国对联作品集》等,执笔编写《联律通则导读》《清联三百副》等,主持编纂有《中国对联集成》(全国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