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的前世今生 王建民 上海

 文山书院 2022-09-16 发布于湖南

最新视频

关注和转发本视频号都是对楹联文化的重视和支持

图片

对联的前世今生

王建民 上海

对联,通常其雅言又称为为楹联,俗语为对子,是我国特有的独立于诗歌、词赋、散文、谣谚、成语、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以外的一种艺术形式。对联必须以对偶句为形式成双成对的出现,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对联文字书写于庙宇殿堂的楹柱上则通常称为楹联,对联文字书写于中国特有的宣纸上,装裱后悬挂在厅堂书房中,可称其为对联书法,即联墨。

对联文体包含文学性、实用性和谐巧性三种特性,密切联系社会风俗并广泛应用于各类社会生活场景,是对联文体与一般诗歌文体的一个显著区别。

1、萌发

桃符起源于秦朝,原是挂在门两侧的桃木板,上面画有神荼、郁垒二神像以镇邪。后来改成直接写神荼、郁垒的神名。

春联起源于桃符。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1、1五代

五代后蜀(934年~965年)主孟昶(chǎng)自命笔题,产生了第一副春联。

例1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1、2北宋

春联的习俗在北宋应该已经普及,王安石诗云:

例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苏东坡就是一个对对子的高手。

例3

微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1、3南宋

到了南宋时期,写对联的风尚渐渐形成,并且在进入元代后继续发展。

例4

军民上下咸思德;

赏罚分明善用人。

例5

正直忠良靡万世:

宽仁骨鲠劳三军。

注:

上述两副对联是在1986年8月福州北郊茶园村发掘的南宋古墓中,发现的帛幡上的文字,成为最早的铭旌挽联的物证,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实用楹联的实物。

2、兴起

2、1明代对联与朱元璋

进入明代后,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点缀升平,大力提倡撰联、用联,加之各方面条件也成熟起来,使对联一下子进入到大发展时期。

2、2“春联”的名称

传说一年除夕朱元璋忽然传旨家家户户门上必须张贴春联。当夜他微服私访,发现一户没贴春联,原来是个阉户没钱请人撰联写联,就亲自为其撰写了一幅春联。

例6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提出来的。

2、3“对联”的名称

把“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名称普遍来用是在明代。

如明代松江华亭人何良俊所撰《四友斋丛说·卷十八·杂纪》写道:“松江旧俗相沿,凡府县官一有不善,则里巷中辄有歌谣或对联,颇能破的。……”

2、4对联语句的形式

明代期间,对联语句的形式也突破了五言和七言的诗言诗语模式。联语也从短联向中长联发展,散文化的联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和接受。对联语句的形式由此形成了韵散并存的情况。民间的对句活动也日益增多。对联由此真正普及。

2、5《中麓山人拙对》

明嘉靖年间出版,作者李开先,该书的序言中说:“近世士夫家,或新岁,或创起亭台楼馆,门楹之间,颇尚对语。”

李开先在书中特别阐述了楹联理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楹联与“诗联”有别,楹联不是末技小技,并且最早为楹联地位进行抗争,为楹联文体的独立而摇旗呐喊。

2、6明代杰出楹联家

(1)解缙

解缙(1369—1415),江西吉水人。明朝初年进士,主持

编纂过《永乐大典》。解缙少年聪颖,有神童之称。他曾

写过一副对联,戏赠一位轻薄秀才。对联比喻形象,寓义

深刻。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引用了这幅对联。

例7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李开先

李开先(1502——1568),山东济南章丘人。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嘉靖八年进士,官至户部 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员外郎、郎中等,后因目睹朝政腐败,抨击内阁被罢官,闲居终老。

生平好联 ,著有《中麓山人拙对》、《中麓山人续对》,是我国较早著有个人联集的作者。

从李开先那个时期开始,中国楹联史出现了特殊的“1550”(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现象,这个时间段以后,楹联作为一 门独立文学,才日渐得以凸显。

(3)其他楹联家

明朝的撰联名家非常多,如唐寅、祝允明、杨慎等。

例8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传唐寅为某商人撰联。

例9

老树荫浓新雨后;

空山寂静夜禅初。

——祝允明题天平山听莺阁。

2、7对联书籍

明代也开始注意对句收集,有钱德范的《玉堂巧对》、杨慎的《谢华启秀》等。

2、8 实用对联

实用对联在明代中晚期已经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习俗之中,成为民间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出版于明万历年间的《万宝全书》和《万用正宗》都有专门的实用对联的章节。

3、旺盛

3、1清代对联与皇帝们

到了清朝,对联的发展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康熙、乾隆皇帝们都喜欢撰联,宫殿、园林等都挂满了对联。特别是乾隆皇帝到处出巡微服,喜欢作作诗,题题对联。

3、2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

整个清朝,对联的表现手法多姿多彩,哥哥种类十分完备,用途极为广泛。这一时期,各种联集、联话纷纷出版,如梁章钜、梁恭辰父子的《楹联丛话》系列,为对联的发展推波助澜,并且起到理论指导的作用,同时是可贵的历史资料。

3、3 实用对联

为了方便社会大众使用,坊间也越来越多地刊刻实用楹联类的书籍,如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就有《文苑阁精选对联》、《类联集锦》、《新镌对联锦囊》等书。之后的各个时期、各个地方都有大量实用楹联类图书编辑和刊刻出版,数量上千种之多。

3、4对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有学者称,清朝的对联,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即:唐诗宋词元曲清联。

3、5清代杰出楹联家

(1)李渔(1610——1680)

清代如皋人,祖籍浙江金华,字笠鸿,号笠翁。他是清早期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美学家、出版家、园艺家,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除了在戏曲、小说、诗词、散文 和撰著戏曲

理论之外,他还有200余副佳联传世。此外,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等。

但真正对楹联史影响深远的,却是他那部家喻户晓的《笠翁对韵》。

在此书中开篇的“一东”中写道:“天对地,雨对风。大

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此书成为楹联初学者的必备津梁。

以《笠翁对韵》为代表的韵书的普及,极大地助推了私塾属对教学。

例10

奇石作龛盛佛骨;

长江为鉴照禅心。

——李渔题南京弘济寺联。

例11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世里;

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

——李渔题杭州层园联。

(2)梁章钜(1775——1849)

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曾任江苏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晚年从事诗文著作,一生共著诗文近70种 。其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颇丰,其传世之作《楹联丛话》,被认为是联话著作的开山之作,从而梁章钜被誉为“楹联学开山之祖”。

楹联发展到清代中叶,创作高度繁荣,楹联理论批评应时而生。这时梁章钜第一个以联话形式开启了楹联批评模式。

例12

诗敲梅下月;

醉卧柳边风。

——梁章钜题藤花吟馆。

(3)曾国藩(1811——1872)

字伯涵,号涤生,湖南双峰人,道光进士,历任内阁学士,四川、江西乡试正考官、礼部右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

到晚清时期,楹联发展到前所未有之高颠,其间名家如星河,佳作赛雨露。曾国藩居高官问学之余,常喜作楹联。其联语不仅多见于日记及家书,而且常与当时名流赠答,传诵一时,诸家辑录。

曾国藩楹联水平很高,借助他社会领袖的身份,得以在当时进一步推广发扬。曾国藩以高超的楹联水平,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众多楹联名家。

例13

世事多因忙里错;

好人半自苦中来。

——曾国藩自题书斋联。

(4)邹可庭(1715——1803)

名廷猷,字征鲲,号涉园。刻书家邹圣脉次子。早年是监生出身,曾参与增订《新增幼学故事琼林》,辑有《酬世锦囊》。与岳父谢梅林收集邹圣脉生前旧诗,刻成《寄傲山房诗集》。

《酬世锦囊》中有《对联》篇章,从清代晚期到民国中期,先后出版十余个版本,从江南到塞北,不同的书商、书局都拿他作为底本。邹氏编写的对联,成了那个时代的畅销书。千万户人家在婚丧嫁娶之时,多是以邹氏编辑的联语化解亟需。在与江南相隔千里的甘肃,至今还流传着多个版本的《酬世锦囊》手抄本,足可见此书的普及程度。

(5)其他楹联名家

清代进入楹联史的名家多达六十多人。除上述介绍的李渔、梁章钜、曾国藩、邹可庭外,还有薛时雨、林则徐、左宗棠、彭玉麟、俞樾等等。

例14

两浙东西,十年薄宦;

大江南北,一个闲人。

——薛时雨自题门联。

例15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俞樾题杭州冷泉亭。

4、发展

4、1实用对联的黄金时代

进入民国后,编辑出版大型实用楹联集的风气愈演愈烈,规模也越来越大。

同时,民国的联书编者十分注重实用楹联内容的与时俱进,如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便马上编著出版了大量以“共和新春联”为名目的联书,以配合新时代的新气象。

又如寿联和挽联习俗,凡著名人物的生辰都会收到一些寿联,凡知名人士去世后,也都会涌现不少的挽联。以孙中山先生逝世为例,有人估计当时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的团体和个人,为孙中山先生逝世而编撰的挽联总数竟可能达到十万副之多。

再如1946年上海学生书局出版六合老人编辑的《时代楹联一万副》,收联数量已十分的庞大。

4、2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文学运动,它对对联的兴旺发展还是有影响的。新文学运动的旗手胡适在起发起新文学运动的《文学改良邹议》中,提出文学八不的主张,其中第七条就是作文“不用对仗”,后来,新式学堂里也基本不再训练学生对对子的能力。再后来,虽有学者陈寅恪建议入学招生要考试学生对对联的能力,但终于没有被采纳。

但是我们惊讶地看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在1932年为友人书写的一副篆书对联:

例16

行无愧怍心常坦;

身处艰难气若虹。

我们更是发现了新文学运动旗手胡适的对仗的白话文对联。

例17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注:这是1935年胡适登临西天目的开山老殿时,应该寺和尚之请撰写了这副对联。

4、3民国杰出楹联家

(1)陈寅恪(1890——1969)

字鹤寿,江西九江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被称作“教授之教授”。

楹联进入民国后发展仍未间断,但社会对楹联的认识开始重新考量。当梁启超纠结于联语是“痛苦中的小玩意儿”时,同时作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给了楹联一次难得的正名机会。那是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由陈寅恪出题的语文试卷,出乎所有人意外,是一道“对对子 ”的题目,出句只有“孙行者”三字。当时有人质疑,这样的题目是否太简单,陈寅恪说”对对子”至少有四条好处,可以测验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可以测验能否分别平仄声、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此言经陈寅恪口中一出,世人对楹联“未技”的看法又大为改变。陈寅恪这位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先生,为楹联进行了极好地正名。

例18

斯文释精,铭之金石;

其人秀挺,发自湖山。

——陈寅恪联墨。

(2)蔡东藩(1877——1945)

本名蔡郕,字椿寿,号东藩,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人。中国近代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

他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而其另外一项贡献,就是普及楹联学科。

楹联发展到民国初期,受到新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属对教育得到撼动,不少青年人发现,已经不善于制联。这时,以蔡东藩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编纂各类对联写作教材,为大众普及楹联创作知识。蔡东藩的代表作《中国传统联对作法》,便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且多次再版。此书中,蔡东藩对楹联的文体、格律等均进行了细致讲解,其不少认识到今天还很有借鉴意义。

(3)其他楹联名家

经过清代楹联的高速发展形成鼎盛时期,进入民国后,虽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是楹联文化并未断崖式地下坠沉没,而是仍然受到政坛领袖、文化名人、富商巨贾、书画家以及平头百姓的青睐和欢迎,

比较著名的楹联家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张謇、张伯英、于右任、吴昌硕,李叔同等等。

例19

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

酒醒明月下,梦魂欲渡苍茫。

——梁启超集句联。

例20

我心无著离诸垢;

智眼常明如日光。

注:此为李叔同《华严集联三百》选一。李叔同号弘一,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刘质平曾撰文回忆弘一法师书写《华严集联三百》的经过:“先师在上虞法界寺时,将《华严经》偈句,集为联语,费半年余光阴,集成三百余联,分写三集。”

5、传承

5、1建国后的前三十年

由于历史原因,楹联习俗被视为封建文化而受到冷落。文革后的1976年清明节发生的广大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活动中,出现过不少挽联,之后出版的《天安门诗抄》中便收录有40副挽联。

5、2改革开放后

(1)第一届全国迎春征联

1983年由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组》、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共青团北京市委文体部联合举办第一届全国迎春征联。

(2)各级楹联学会成立

1984年11月,由中国文联主管、经民政部注册的中国楹联学会宣告成立。1988年5月上海楹联学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市文联大厅召开。

(3)楹联习俗

2006年5月20日,“楹联习俗”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X—62。中国楹联学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楹联习俗”的保护单位。

(4)《联律通则》

由中国楹联学会组织各地楹联专家编制的指导对联创作的文件《联律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5)上海春联大会

写春联、书春联,每家每户在春节贴春联,已是大江南北民俗文化的热闹景象。

2018年1月28日,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普陀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楹联学会等单位承办,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支持的支持的“2018春节文艺嘉年华系列·上海春联大会——百位书法名家现场书写春联迎新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馆举行。征联得到了全国五千多位楹联爱好者的积极响应,上海百位书法名家现场书写春联。

融合了征联、学联、写联、送联以及多台演出节目于一体,全场近七百位观众一同见证了本次盛会。活动由著名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阳子主持。

作者简介

王建民(顽伯),化工工程高级工程师,项目管理专家。

现为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楹联学会讲师团授课教授。自编教材,上海老年大学《对联赏析与创作》、《七绝赏析与创作》、《明清诗书画》课程讲师。《诗画天地》优秀签约诗人,著有诗词集《三闲野草》。

上海黄浦区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宁波同乡会书画院画师,上海中华书画协会会员。

图片

最近视频

关注和转发本视频号都是对楹联文化的重视和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