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浮脉”主病小议

 乐山有大佛 2017-03-14

《伤寒论》中的“浮脉”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关联阴阳、贯穿表里、分明寒热、涉及虚实,又提示正邪的进退,既包括了现代《中医诊断学》中的主病与病理变化,又有着许多独到之处,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


1.主表


即太阳病之表,是人体正气抗邪于体表之意。太阳主外,具有“温分内,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风寒邪气袭表,太阳首当其充,皮肤腠理失司,卫外功能不固,人体即集结正气抗邪于表,反映于脉象则浮。《伤寒论》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此脉浮是人体正气未衰,必浮而有力,否则是不会用麻黄汤的。


又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是太阴虚寒之人,感受风寒邪气,正气有抗邪外出之势,故脉浮,必浮而无力,宜用桂枝汤治疗。这种情况下,若脉不浮,是由于人体脏腑虚寒,无力抗邪外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充分说明是少阴里虚寒而又兼表证。


2.主热


邪热亢盛,向上向外透达,促使血液鼓动血脉,反映于人体脉象上即可出现浮,邪热外越,致脉浮者,一般是浮而有力的。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说明中焦有热,而又痞塞不通,然未与有形之物相结,邪热上越则脉浮;227条:“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在讲阳明气分热盛,热邪随经上扰,波及血分,以致气血两燔,鼓动血脉,因而脉浮。邪热亢盛,脉不浮者,是说明邪热内陷,与有形之物内结于里,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大陷胸汤主之。”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均说明邪热已内陷结与里。


3.主虚


129条:“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当人体脏气虚衰,运化无力时,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可以形成脏结,寒邪内结于脏,逼迫虚阳外浮,则寸脉浮,定浮而无力。若脉不浮,说明里阳虚衰,阴寒凝结。130条:“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概括指出了脏结不见发热、心烦、口渴、脉浮等阳热证候,是脏虚而寒,病情更重。


4.说明阳气的恢复


少阴病,其脉当沉,外感邪气后,无力抗邪达表,故脉不浮,但在病变过程中,或经治疗,或未经治疗而出现脉浮,是阳气恢复,正气有抗邪达表的趋势。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可说明少阴病外感后病人出现脉浮是阳气恢复欲愈的佳兆。


综上所述,是学习张仲景《伤寒论》对浮脉主病的肤浅理解和总结,有助于我们对“浮脉”认识的提高,有助于我们对“浮脉”主病的进一步探讨,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可作为同行学习参考。


你是不是自学中医多年,到现在还没进入中医大门?你是不是从医多年了,还是疗效平平?机会难逢,袁遇秋正在收中医经方学徒,适合想学好中医的爱好者和想提高临床疗效的医生,远程教学,学习时间自由,不耽误工作生活,一对一终身实战指导,包学会治病,名额有限,报名从速,想学习中医的请回复“收徒”。欢迎加我微信/QQ10092275进行私下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