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之浅见

 乐山有大佛 2017-03-14

在《伤寒论》第七条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记载。关于该条的“病”及发于阳和发于阴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有必要进一步阐明其精神实质。


根据《伤寒论》 的经旨及现代中医对发热恶寒者发于阳的诊治,临床观察说明病在表或里,其病性可寒可热,而阳气郁闭是其共同病机。治疗以祛邪发散为基本大法,具体而言,属表寒者当用辛温发散法、属里热者当用清散、消散法。至于说“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证多属虚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治疗以温补祛寒为主。


1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中“病”字的不同解释


(1)是指有发热而怕冷或无热恶寒的病证。(2)谓中风、伤寒,亦即太阳病。(3)泛指外感、热性病,具有发热恶寒或无热恶寒的病人。


2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病位、病性


认为“发于阳”是指发于阳经,发于三阳是阳证。凡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病证都是阳气抗邪有力的反应,所以都是阳证。“发于阴”一是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初起常以恶寒为著而不见发热; 二是指发于少阴,少阴病阳气虚衰故以无热恶寒为主要特征; 三是指发于阴经,发于三阴是阴证,凡是以恶寒为主而无发热多是阳气虚衰,抗邪无力的反应,所以都是阴证,是三阴经病,清·程应旎、张石顽多持此观点。


认为发于阳是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阴。持此观点的以张隐庵为代表,如“此言太阳少阴之标阳标阴为病也,以寒邪而病太阳之标阳,故发热恶寒而发于阳也,以寒邪而病少阴之标阴,故无热恶寒而发于少阴也”。


认为发于阳,发于阴都是发于太阳,只是病因有风和寒的不同。病位有营、卫的差异。如喻嘉言曰:“风为阳,卫亦阳,故病起于阳。寒为阴,营亦阴故病起于阴。无热恶寒指寒邪初受,未郁为热而言也,少顷郁勃于营阴,则应发热也。”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 》:“病谓中风伤寒也,有初病即发病而恶寒者,是谓之病发于卫阳者也; 有病初不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伤寒之发于营阴者也”。


有认为阴阳是指寒热症状而言,不必凿分营卫经络,阳证不发热就是病发于阴,阴证发热是病发于阳,清代柯韵伯等多持此观点[4]。另外,清代周学海认为:“阴阳是指上下焦而言”。


以上几种说法,从临床实际来看,发于阳和发于阴都不太符合临床。其一,少阴病发热者甚多,并不都是无热恶寒。如有少阴病的实热证,亦常出现发热恶寒的证状如: 有些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常出现恶寒发热症状,或如某些病毒性心肌炎的少阴心经病变患者也可见恶寒发热证状。邪在阳明也可以发热恶寒证状,如有些急性肠道感染也可出现发热恶寒证状,或邪在手太阴肺经也可出现发热恶寒的证状。


3 小结


《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最早系统阐述外感热病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的著作。根据《伤寒论》之经旨及现代中医对发热恶寒及无热恶寒的临床观察和实践,笔者认为“发热恶寒发于阳也”一方面是指病邪在表,其中有以寒邪为主; 另一方面指邪热蕴郁于内,其基本病机是阳气内郁而发热,阳气不能外达肌表,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


对于无热恶寒多是虚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脏腑、组织失于温煦所致。对于发热恶寒证状的治疗当以祛邪发散为基本大法,如寒邪在表当用辛温发散法使病邪驱散,阳气布达而发热恶寒症状解除; 寒邪直中于里当用助阳破阴,温里祛寒之法; 邪热在里者使用清散、或消散之法使邪热散而症状消失,此亦符合“火郁发之”之经旨。


如邪在太阳用大青龙汤; 正虚阳郁寒热互见可用麻黄升麻汤以扶正解表,调合寒热; 如三阳经邪热者可选用后世的柴葛解肌汤,以解肌清热。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可治疗阳气内郁的恶寒发热,寒邪直中可用四逆辈。张仲景《金匮要略》 中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的恶寒发热证,现也有用《医宗金鑒·外科心法》凉血饮治疗邪热在少阴肾的发热恶寒,腰痛尿血,血淋的病证。


总之,“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是指病邪在表,或邪热在里,其基本病机是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发热。阳气不能温煦肌表则恶寒,虚寒或寒邪直中于里,脏腑、组织失于温煦则无热恶寒。


你是不是自学中医多年,到现在还没进入中医大门?你是不是从医多年了,还是疗效平平?机会难逢,袁遇秋正在收中医经方学徒,适合想学好中医的爱好者和想提高临床疗效的医生,远程教学,学习时间自由,不耽误工作生活,一对一终身实战指导,包学会治病,名额有限,报名从速,想学习中医的请回复“收徒”。欢迎加我微信/QQ10092275进行私下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