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罕见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持续发展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表现为不典型增生的平滑肌细胞侵袭肺组织,包括气道、血管和淋巴管。 我国报道的病例数较少,约100多例,其中63%为2001年以后报告。几乎所有的LAM 病例均发生在女性,平均年龄30-40 岁。过去认为主要为育龄期女性,但实际上,绝经后女性也可以发病,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由于肺部常常出现特征性的薄壁囊性改变,通常又称为肺淋巴管肌瘤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 & 病理
出现上述情况应高度疑诊为LAM
LAM的CT表现 双肺多发囊腔
囊腔形成机制
LAM分度
女,52岁,LAM患者 女,36岁,LAM患者 患者,女,34岁,急性呼吸困难 双肺网格状改变
女,38岁,急性呼吸困难,LAM病史3年 双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原因: 肺小静脉狭窄阻塞 淤血、破裂、出血 含铁血黄素沉积 表现: 双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楚 女,36岁,LAM患者,左肺移植术后10个月 乳糜性胸水 双侧或单侧乳糜性胸腔积液在LAM的疾病过程中可反复见到。通过胸水化验其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可确诊。在CT图像上与其他类型的胸水无法鉴别。 肺内病变越严重,合并腹部病变的可能性越大。 最多见于腹部,包括肝脏、肾脏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膜后淋巴管肌瘤。 鉴别诊断 结节性硬化症(TSC)
肺间质纤维化
肺气肿
小叶中心性肺气肿 总结-肺部多囊性病变的鉴别诊 概述 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罕见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持续发展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表现为不典型增生的平滑肌细胞侵袭肺组织,包括气道、血管和淋巴管。 我国报道的病例数较少,约100多例,其中63%为2001年以后报告。几乎所有的LAM 病例均发生在女性,平均年龄30-40 岁。过去认为主要为育龄期女性,但实际上,绝经后女性也可以发病,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由于肺部常常出现特征性的薄壁囊性改变,通常又称为肺淋巴管肌瘤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 & 病理
出现上述情况应高度疑诊为LAM
LAM的CT表现 双肺多发囊腔
囊腔形成机制
LAM分度
女,52岁,LAM患者 女,36岁,LAM患者 患者,女,34岁,急性呼吸困难 双肺网格状改变
女,38岁,急性呼吸困难,LAM病史3年 双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原因: 肺小静脉狭窄阻塞 淤血、破裂、出血 含铁血黄素沉积 表现: 双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楚 女,36岁,LAM患者,左肺移植术后10个月 乳糜性胸水 双侧或单侧乳糜性胸腔积液在LAM的疾病过程中可反复见到。通过胸水化验其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可确诊。在CT图像上与其他类型的胸水无法鉴别。 肺内病变越严重,合并腹部病变的可能性越大。 最多见于腹部,包括肝脏、肾脏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膜后淋巴管肌瘤。 鉴别诊断 结节性硬化症(TSC)
肺间质纤维化
肺气肿
小叶中心性肺气肿 总结-肺部多囊性病变的鉴别诊 概述 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罕见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持续发展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表现为不典型增生的平滑肌细胞侵袭肺组织,包括气道、血管和淋巴管。 我国报道的病例数较少,约100多例,其中63%为2001年以后报告。几乎所有的LAM 病例均发生在女性,平均年龄30-40 岁。过去认为主要为育龄期女性,但实际上,绝经后女性也可以发病,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由于肺部常常出现特征性的薄壁囊性改变,通常又称为肺淋巴管肌瘤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 & 病理
出现上述情况应高度疑诊为LAM
LAM的CT表现 双肺多发囊腔
囊腔形成机制
LAM分度
女,52岁,LAM患者 女,36岁,LAM患者 患者,女,34岁,急性呼吸困难 双肺网格状改变
女,38岁,急性呼吸困难,LAM病史3年 双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原因: 肺小静脉狭窄阻塞 淤血、破裂、出血 含铁血黄素沉积 表现: 双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楚 女,36岁,LAM患者,左肺移植术后10个月 乳糜性胸水 双侧或单侧乳糜性胸腔积液在LAM的疾病过程中可反复见到。通过胸水化验其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可确诊。在CT图像上与其他类型的胸水无法鉴别。 肺内病变越严重,合并腹部病变的可能性越大。 最多见于腹部,包括肝脏、肾脏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膜后淋巴管肌瘤。 鉴别诊断 结节性硬化症(TSC)
肺间质纤维化
肺气肿
小叶中心性肺气肿 总结-肺部多囊性病变的鉴别诊 概述 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罕见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持续发展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表现为不典型增生的平滑肌细胞侵袭肺组织,包括气道、血管和淋巴管。 我国报道的病例数较少,约100多例,其中63%为2001年以后报告。几乎所有的LAM 病例均发生在女性,平均年龄30-40 岁。过去认为主要为育龄期女性,但实际上,绝经后女性也可以发病,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由于肺部常常出现特征性的薄壁囊性改变,通常又称为肺淋巴管肌瘤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 & 病理
出现上述情况应高度疑诊为LAM
LAM的CT表现 双肺多发囊腔
囊腔形成机制
LAM分度
女,52岁,LAM患者 女,36岁,LAM患者 患者,女,34岁,急性呼吸困难 双肺网格状改变
女,38岁,急性呼吸困难,LAM病史3年 双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原因: 肺小静脉狭窄阻塞 淤血、破裂、出血 含铁血黄素沉积 表现: 双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楚 女,36岁,LAM患者,左肺移植术后10个月 乳糜性胸水 双侧或单侧乳糜性胸腔积液在LAM的疾病过程中可反复见到。通过胸水化验其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可确诊。在CT图像上与其他类型的胸水无法鉴别。 肺内病变越严重,合并腹部病变的可能性越大。 最多见于腹部,包括肝脏、肾脏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膜后淋巴管肌瘤。 鉴别诊断 结节性硬化症(TSC)
肺间质纤维化
肺气肿
小叶中心性肺气肿 总结-肺部多囊性病变的鉴别诊 概述 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罕见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持续发展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表现为不典型增生的平滑肌细胞侵袭肺组织,包括气道、血管和淋巴管。 我国报道的病例数较少,约100多例,其中63%为2001年以后报告。几乎所有的LAM 病例均发生在女性,平均年龄30-40 岁。过去认为主要为育龄期女性,但实际上,绝经后女性也可以发病,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由于肺部常常出现特征性的薄壁囊性改变,通常又称为肺淋巴管肌瘤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 & 病理
出现上述情况应高度疑诊为LAM
LAM的CT表现 双肺多发囊腔
囊腔形成机制
LAM分度
女,52岁,LAM患者 女,36岁,LAM患者 患者,女,34岁,急性呼吸困难 双肺网格状改变
女,38岁,急性呼吸困难,LAM病史3年 双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原因: 肺小静脉狭窄阻塞 淤血、破裂、出血 含铁血黄素沉积 表现: 双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楚 女,36岁,LAM患者,左肺移植术后10个月 乳糜性胸水 双侧或单侧乳糜性胸腔积液在LAM的疾病过程中可反复见到。通过胸水化验其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可确诊。在CT图像上与其他类型的胸水无法鉴别。 肺内病变越严重,合并腹部病变的可能性越大。 最多见于腹部,包括肝脏、肾脏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膜后淋巴管肌瘤。 鉴别诊断 结节性硬化症(TSC)
肺间质纤维化
肺气肿
小叶中心性肺气肿 总结-肺部多囊性病变的鉴别诊 概述 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罕见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明、持续发展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表现为不典型增生的平滑肌细胞侵袭肺组织,包括气道、血管和淋巴管。 我国报道的病例数较少,约100多例,其中63%为2001年以后报告。几乎所有的LAM 病例均发生在女性,平均年龄30-40 岁。过去认为主要为育龄期女性,但实际上,绝经后女性也可以发病,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由于肺部常常出现特征性的薄壁囊性改变,通常又称为肺淋巴管肌瘤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 & 病理
出现上述情况应高度疑诊为LAM
LAM的CT表现 双肺多发囊腔
囊腔形成机制
LAM分度
女,52岁,LAM患者 女,36岁,LAM患者 患者,女,34岁,急性呼吸困难 双肺网格状改变
女,38岁,急性呼吸困难,LAM病史3年 双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原因: 肺小静脉狭窄阻塞 淤血、破裂、出血 含铁血黄素沉积 表现: 双肺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楚 女,36岁,LAM患者,左肺移植术后10个月 乳糜性胸水 双侧或单侧乳糜性胸腔积液在LAM的疾病过程中可反复见到。通过胸水化验其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可确诊。在CT图像上与其他类型的胸水无法鉴别。 肺内病变越严重,合并腹部病变的可能性越大。 最多见于腹部,包括肝脏、肾脏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膜后淋巴管肌瘤。 鉴别诊断 结节性硬化症(TSC)
肺间质纤维化
肺气肿
小叶中心性肺气肿 总结-肺部多囊性病变的鉴别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