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具象到抽象的跨越,人类完美模仿自然——仿生瓷

 自华居 2017-03-20
2017-03-15

当青釉之青“夺得千峰翠色来”,当白釉之白“君家白碗胜霜雪”,精明的陶瓷工匠似乎对人工之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掩上了纯色之门,打开了斑斓之窗。

唐代?绞胎骑马射箭俑 陕西伸博物馆藏 1971年出土于陕西乾县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墓葬纪年为唐神龙二年

1952年,陕西省咸阳市杨谏墓出土了一件黄釉绞胎水盂。这是迄今为止可查到最早具有确切纪年的绞胎容器,至今近1300年。 这件绞胎水盂造型为唐之经典,其他品种如邢、越、三彩都有与之类似的造型。该水盂造型饱满,扁圆鼓腹,口小内敛,一副完全成熟的样子。与常见品种所不同的是其装饰手法,纹理人工却似天成。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胎土绞出层次,疏密得当,自然流畅,把对自然属性的追求做到极限。

唐代?绞胎盂

绞胎在唐,曾是大唐斑斓幻想的佐证。大唐是一个富于幻想的朝代,对具象的需求不敌对抽象的需求。唐人期冀理想与现实统一,古典美与(唐代)现代美统一,但在一个富饶开放的国度,各类思潮都有效地存在,虽不懂也懂,虽懂也不懂,正是这种大唐襟怀,让绞胎一出世就丰满,就加入到陶瓷大军中来,一同行进。

唐代?绞胎枕 上海博物馆藏

在唐绞胎纹理的追求上,我们揣摩唐人的心思。在石纹、木纹、花纹等自然纹理中选择模仿,还是唐人有其它高于这些的精神追求。实际上,绞胎形成的纹理与木纹最为贴近,与某些石纹也有近似之处。

唐代?绞胎三足炉 故宫博物院藏

绞胎入宋,其变化虽不经意但态势清晰,绞胎由抽象之美向具象之美靠拢,这似乎有悖于绞胎美学的初衷。美学观变化的首要条件就是受哲学观的制约。唐人的生存哲学与宋人有着天壤之别,宋人“存天理,灭人欲”的纲领性理论,一改唐人放任的生活态度,让生活渐渐循规蹈矩,走上程朱理学设计的正轨。

宋代?绞胎罐 故宫博物院藏

有宋一代,非常不完整的统计,烧造绞胎瓷器的窑口就有磁州窑系的郏县窑、登封窑、宝丰窑、新安窑、修武窑、淄博窑等等,宋金时期,绞胎瓷器在北方流行,只不过绞胎瓷器的制作成本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瓷器,市场占有率不如其它同类产品,故存世出土数量有限。

金代?绞胎钵 大同市博物馆藏

绞胎瓷器作品衍生出一个新品种—绞釉,也有学者称之为绞化妆土。这类作品数量远不如绞胎,似乎也一直未推广开来。山西博物院藏绞釉玉壶春瓶,将釉料的长处—行云流水的纹理效果展现,追求石材之天然纹理,也收到预想的效果。

金代?绞釉玉壶春瓶 山西博物院藏

兔毫是一个非常文学化的名称,长久以来仅限定在建阳窑之茶盏作品。兔毫盏的成因为非人工因素,依赖天成;但人工可以凭借经验干预,让兔毫作品优美异常。兔毫盏宋时已成名品,大学者蔡襄在《茶录》明确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兔毫盏的名称当来源于此。

宋代?兔毫碗

兔毫的科学成因复杂,呈色与铁有直接关系。建盏的胎体含氧化铁达9%以上,对其呈色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兔毫在宋又有玉毫、异毫、兔毛斑、兔褐金丝等不同名称;除蔡襄外,徽宗赵佶、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等或诗或文都赞及兔毫,欣赏有加。

宋代?兔毫梅瓶 观复博物馆藏

油滴与兔毫异曲同工,同是结晶而成。只不过兔毫结晶为条状,油滴为点状而已。油滴釉在黑釉底上形成银色结晶点,如油入水,形成滴滴点点散落状,其名十分形象。油滴与兔毫的成因都与铁呈色相关,让铁这一在陶瓷生产上最不利的因素发生逆转,变成可利用的条件,宋建盏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南宋?油滴碗

油滴釉在宋金时期的北方不限于盏和碗,立件作品亦有出现。观复博物馆藏金代黑釉油滴梅瓶,油滴细小如雨,使黑色梅瓶变得生动。尚没有证据证明这类大型油滴作品曾大量有意识生产,很可能是烧窑时的偶然生成。油滴釉成因复杂,对温度控制极严,在1200℃以上的高温中只有20℃温差,对于古代窑工以肉眼观火,这一温差条件极为苛刻。宋代大件油滴作品十分罕见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金代?油滴梅瓶 观复博物馆藏

另有一类油滴更为罕见,仅在日本偶见收藏,被日本人称之为“曜变天目”。这类在日本被誉为国宝级的建盏,油滴状如浮萍,三两聚集,边缘闪着蓝幽幽的光晕,甚为美丽。日月五星古称“七曜”,“曜变”一词本为国人所创,颇具迷信,始见明人笔记;但国人中此词汇并未流行,传入日本后反倒成了这类作品的专属代名词,此文化现象颇令人回味。

宋代?曜变天目碗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玳瑁本为海中动物,形如龟,有鹰喙;甲壳光滑,深褐色与浅黄色花纹融合相间,自古就是上等装饰品。《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即有玳瑁簪的记载。玳瑁甲片还可入药,在古代中国,凡能入药者均被高看一眼。 玳瑁釉为宋吉州窑最具魅力的产品。与建阳窑不同,玳瑁釉不讲究纹理界限清晰,讲究神似。主要是玳瑁之色极富吸引力,褐黄相间,花而不刺目,新奇不突兀。

宋代?玳瑁罐?故宫博物院藏

鹧鸪本为一种山鸟,古籍中所说的鹧鸪应为科学意义鹑鸡目雉科的华南种。《本草纲目》记载鹧鸪:“形似鹑,稍大,背灰苍色,有紫赤色之斑点。腹灰色,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以此我们知鹧鸪斑点有两类,背部灰黑有绛红斑点、腹部灰色有白色斑点。

南宋?鹧鸪斑碗 江西省博物馆藏

鹧鸪斑釉存世量不大,但古籍中记载颇多,可见当时文人对其之喜爱。宋初陶谷的《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此条记载明晰,多被文献引用。杨万里诗:“自煎虾蟹眼,同瀹鹧鸪斑”;僧洪的诗句“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陈蹇叔诗“鹧鸪碗面云荥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黄庭坚词“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这些文人留下的文字都在说明鹧鸪斑茶盏在宋的重要性。

宋代?建窑鹧鸪斑碗

宋建阳窑、吉州窑以及北方诸窑仿兔毫、仿油滴、仿玳瑁、仿鹧鸪斑等等诸多仿生釉入元戛然而止,主要原因是元人文化与宋人文化本质上的区别。宋人注重内心感受,注重生活细节,强调生活的情趣;而元人金戈铁马,不去关心茶盏上卿卿我我小家碧玉式美学追求,只讲究豪情,让生活成为一种挥霍。元明时期,仿生釉只剩下寥落的绞胎釉。

元代?绞胎碗

明代,仿生釉几近绝迹。清朝的仿生瓷在一夜之间成熟,康熙未见;雍正似有似无,只有仿玉釉仿木釉出现;进入乾隆,仿生作品如雨后春笋,除仿木釉仿玉釉外,仿竹釉,仿石釉,仿古铜釉,仿青金、松石、珊瑚等宝石釉,仿干鲜果品,仿虾蟹海螺,仿剔红,仿朱漆,仿书函,仿掐丝珐琅,仿金釉,仿银釉,似乎能想见的都能仿制,这虽与乾隆盛世有关,但更与一个人有关。这就是唐英。

清乾隆?仿金釉法轮

唐英作为督陶官自雍正六年(1728年)起入景德镇,至乾隆二十一年离任,在景德镇督造皇家御用瓷器长达30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余于雍正六年奉差督陶……杜门谢交游,萃精会神,苦心戮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一个朝廷命官,放下身段混迹窑工之中,三年同吃同住,方能修成正果。唐英的制瓷成就绝非偶然,与他尽心尽力有着直接关系。

清乾隆?仿雕漆碗

尽管仿生釉深沉的初衷与后世的艳俗审美截然不同,也不妨碍仿生釉在陶瓷大系中高尚的地位。仿生釉摒弃画意,又未刻意强调釉色,只是在夹缝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之路。

清乾隆?果品蟹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