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漫谈—根源篇

 宗放 2017-03-22

养生漫谈—根源篇

朝代更替是昏君的覆灭于明君的产生,这就跟昼夜轮换一样,也是否极泰来的诠释,昏君的产生是脱离劳动人民思考问题,明君反之。朝代跟国家都一样,需要清明的政治环境。其实小到个人也是一样的,考虑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或者做一下跟自身不相称的事情,都是违背生理卫生的,代价是迟早的。



我们都知道暴饮暴食是违背身体健康的,但是又有几人能每餐都吃的那么合适,即便是择无公害蔬菜粮食吃,但是也没见的身体比原来好多少,大都是讨一个心里慰藉。各种锻炼方式也是一时的兴起,即便真正坚持一段时间甚至几年。若要具体谈效果也是不如五味杂陈,之所以坚持大都归为一种美好的愿望。再细察周围亲朋,身体条件反差很大,往往年轻人身体不如老年人。即便如此还是让人忧心,在老年人中一些大的疾患越发严重,往年轻人群侵蚀的力度从到医院看病的人群就能察觉到这种趋势,貌似问题不是生活质量或者锻炼方法的问题。



让我们再把注意力放到历史中的先贤论述,其中魏晋时期的嵇康所著的《养生论》里经典一句;“欲盛则身枯”,比较一下我们周围的亲朋就不奇怪了,若在延伸这种思维,就不难得出,身枯则大病致。每位身体偏差的人都在性格上不小的缺陷,这种偏重必然导致大病的产生。无论锻炼方法饮食多么恰当,都是杯水车薪。大都平时锻炼把注意力片面的注意肢体上,认为锻炼了就应该好,其实时间证明了一些人更多是违背生理卫生的方式运动。反而忽略了五脏环境对身体起到的作用,五脏的环境才是决定着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其中包括性格、智慧、接人待物包涵多种方面。



周围亲朋脾气秉性各有不同,即便是兄弟姐妹性情迥异者不在少数。这也是从小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以至于延伸到脏腑上的厉害,再作用到生活中就产生不同的接人待物,以至于生活质量乃至寿命的差异就此决定。

  养生之道是历代文人雅士都极其重视的,因此也总结出不少宝贵的经验方法,但是散落在医学、拳学、儒学等领域,为啥没有专门独立出来,这就跟人的思维附着在形骸里一样,这也是阴阳关系,阴阳合万物滋生。就养生而言,应在心,心是统领形骸的不二法则,心明则安。再进一步谈养生之道就是精神诱导了,在精神诱导的环境下,脏腑逐步改善,脏腑改善了思维方式包括有力习惯等都会改善,因此古之大贤都明白养生之道启迪智慧的含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