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 帖】法颜师汉自成家——读何绍基《庐山开先漱玉亭诗》四条屏 ■曾锦溪

 耽读斋 2017-03-26


法颜师汉自成家

——读何绍基《庐山开先漱玉亭诗》四条屏


■曾锦溪


图1 何绍基行书《庐山开先漱玉亭诗》四条屏


  纵观书法发展史,何绍基碑帖兼容书风的出现无疑给书法史写下了精彩亮丽的一笔。而在何绍基诸体中,行草书能充分地表达其书学理念。

  在清末小学、考古学、碑学全面发展的时代,何绍基亦投入其中,他深研碑帖学,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他的行书也践行了碑学思想。他以长锋羊毫回腕法书写,在深入学习颜楷的基础上,遍临墓志碑版,在行书中大胆融入篆隶和北朝碑刻笔意,最后形成了丰腴圆浑、跌宕洒脱的书风。何绍基传世书作以条屏、对联居多,其行书作品注重造型的灵活变化,讲究章法布白的穿插错落,多以单字独立为主,在独立中寻求内在呼应,老辣苍劲,一派天女散花之机。

  何绍基书风可分为不惑之年之前与之后两个阶段:

  一、壮年书风,为何绍基自己所重,以颜楷为根基,精研《争座位帖》,取颜的圆浑外拓之势,兼习《张黑女墓志》、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深谙欧之“握拳透掌”之理,取其俊爽健朗,厚劲坚凝。如《治天下行书四条屏》《致雨舲和拙诗兼和坡公海巿篇》精熟自如的笔法,形神兼备的结体,无抖动摇晃之笔,多以劲爽健朗直抒胸臆之笔为之,颜、欧楷意明显,开张宏逸,挺拔矫健。颜的圆浑外拓与欧的险峻内敛这对矛盾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近年多研习颜、何法帖,以为初学何绍基当以其中年法帖入门为佳,进而上溯颜楷及行书《争座位帖》等,方能知其来龙去脉,举一反三。

  二、晚年书风,在其中年积累的颜、欧、李的基础上,开始溯源篆分,书作显得脱略形迹、老辣苍浑,腾掷放旷。《张迁碑》《石门颂》等汉碑在何绍基手中遍临上百遍,自然在其行书的书写上有了用笔习惯的变化,同时由于年龄的增大,此时所书作品,其回腕法书写开始出现了抖动摇曳,并且带有秦篆汉隶的金石味以及散落纷披的笔意,且用纸多为生宣,以长锋羊毫书写,用墨追求大胆的燥润对比。如《沙苑行诗》《东坡诗四屏》,已与早期书风有了明显区别,相对要奇崛生辣得多。

曾锦溪临何绍基行书《庐山开先漱玉亭诗》四条屏


  东坡诗《庐山开先漱玉亭》四条屏(图1)为何绍基晚年所书,共144字,此作圆融苍辣,线条富有篆籀意,律动明显,变化丰富。整体上看,此作给人绵里裹铁的感觉,燥润相间,毫无例外当为长锋软毫所书。徐珂《清稗类钞》言其“行体尤于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忽而如衔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其妙也”。作品以行书为主,有少数楷、隶及草书相杂其间,错落有致,通过斜正、疏密、开合及行、草的长线与短点的交替使用,显得敦厚而又飘逸,洋洋洒洒,富于变化,稚拙散淡,天真烂漫。

图2


  从造型上看,通篇大部分字的结体带有明显的颜字构架特点,字形宽博、内松外紧,字形大小对比明显,穿插错落,如“青玉峡”“漱栖贤”(图2)字组;造型奇崛灵动,如“去月出”“琴高生”(图3)字组。尤其注重章法布白的虚实变化,疏密得宜,错综有序,自然洒脱,如“飞出两”与“摇青空”(图4)之间的开合虚实互让。临习时当注意造型的欹侧、伸缩、大小等对比关系,将其精妙之处收入腕底。我以为在临习时也可以有所取舍,比如我认为此作整体笔画轻多于重,可加强整体的浑厚坚实感。

图3


  从用笔看,通篇以中锋圆笔为主,润泽酣畅感十足,且书写速度较慢,为了使线条有一种外柔内刚的韧劲,他注重行笔过程的律动变化形成颤笔,以篆书旋转圆劲的行笔方式又掺合些许隶书味道,许多字的主体笔画“横”就有隶书余味,比如说“雪、荡、雨”(图5)等字。通篇笔画长短悬殊巨大,如“峡、声”(图6)等字,且通篇粗细对比也十分强烈,形成了整篇凹凸立体的视觉效果,如“岁余游”(图7)等字组。

图4


  在诸多优点的背后,我们同时也能看到其用笔习惯上形成的一些习气,如钉头笔法较明显,“脚、半、神”(图8)等字的用笔有抖动太过造作之嫌,“荡”(图5)字等的横笔在书写中可以更加直抒胸臆,还有一些大小字对比过于夸张突兀,如“飞出”(图4)、“晴画”(图9)、“庐山”(图10)等,可缩小对比,使全作更加和谐。另外通篇横画、撇画的扭动变化在临习中也可以适当降低其夸张度,追求更加自然的书写方式,才不会精华与习气均学。临此作,只有取其精华弃其习气,方能得到最大的收效!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