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代发展呼唤改造传统儒学

 昵称27494174 2017-03-28



著名学者、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牟钟鉴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从时代特征和需要出发,为市民们详细讲解儒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提出了新时代重建儒家“仁学”的构想。


儒学复苏带动文化自信


牟钟鉴教授来自孔孟之乡——山东,师从汤一介,多年来一直在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研究。牟钟鉴认为,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这与显赫的历史荣耀形成了巨大反差,一度使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了信心。造成了中国人从自尊到自卑两极连通的深层文化心理。可喜的是,随着我国的重新崛起,国人逐渐能以平和的文化心态来对待民族文化,开始恢复自信并满怀期待。时下出现的“国学热”、“儒学热”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牟先生说,中国人不但要有文化自信,还要有文化自觉,从而逐步达到费孝通先生的遗训所述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他指出,“仁学”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在详细考察了仁学的历史演变后,牟钟鉴教授也加入到牟宗三与杜维明提出的“儒学三期说”的队伍中。该学说把儒学划分为三大历史时期,即孔孟为第一期,宋明理学第二期,现在是第三期。他认为,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的仁学以“爱”为主要内容。《论语》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里所讲的“忠”就是对他人、对天地万物抱有关心、爱护、同情之心。“恕”就是平等、尊重和相互谅解。而在以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中期儒家则改用生生之德充实仁学,将仁学发展成一种“生”的哲学。天下为一家,对于任何一个生命,都应当自发地从人性里散发出关爱。以谭嗣同为代表的近代儒家则综合中外各派学说,倡导“通”的仁学。


“新仁学”改造“旧儒学”


牟钟鉴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适时提出“新仁学”之说。他表示,仁学的重建可以将“爱”、“生”、“通”三大原则综合起来,再遵循“诚”的原则,在内容上加以增补,可以形成新仁学体系。这个新仁学以爱为基调,以生为目标,以通为方法,以诚为保证。同时,他还将这种新仁学归纳为“仁爱通和之学”,它以仁为核心理念,以爱为基础情感,主张天下一家、天人一体、和而不同、通畅无碍。看重和爱护生命,提倡修已成物,向往世界大同。



“对于仁最重要的定义当首推孔子的‘爱人’说,这集中说明了仁的人道主义性质,‘仁’就是人类的同类之爱,一种普遍的同情心。”牟先生说,他不赞同,把以“仁”为首的“五常”当作是过时、腐朽的意识形态。他认为,仁应被视为人的道德善性的中国式表述。从历史事实来看,仁作为封建宗法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确有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和意义。在新的时代,更应当拓展仁的新意义,挖掘其恒常性的价值,关注其对今天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可能功能。牟先生说,谭嗣同的《仁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仁以通为第一义”使传统仁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出一个崭新的境界。


他还表示,当今世界需要“新仁学”。在这个不缺财富、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基本生存的条件却逐渐恶化,并出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精神危机。引导人类发展走向健康、积极之路的,是“贵和”的精神,儒学的仁和之道应该加以推广和弘扬,这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


牟钟鉴,男,汉族,1939年生,山东烟台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专业学术带头人。



来源:学术直通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