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舒国治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大谈站桩的好处,我看了很喜欢。原因是很少有人愿意这样正面提倡中国传统的「运动」。特别是一个有名的文人。
史家王尔敏先生写过几篇关于形意拳的文章,龙腾版高中选修历史也特别提到「内家三拳」(形意、八卦、太极)。
然而,他们到底还多是一种知识上的介绍,真正身体力行的,就国内的文人圈来看,应该只有舒先生一人。
我谢谢他。
邀请加入微信群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 先关注太极养生堂,然后 回复:群 或 微信群 特别提示:现在开通 地区太极养生微信群二维码邀请,进群仅限本地区拳友。在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公众号后,回复:北京 、上海、广东、河北、河南 即可!其它地区拳友可暂时回复:群 加入综合群进行交流。(如果人满了请留言索取更新)
「站桩」简直是「反动」
我也自诩为一位文人,我也练拳,故也想效法舒国治先生谈一谈站桩的好处。
可是呢,站桩是一种很难定义的「活动」。因为我们很难说它是「运动」。站桩没有现代运动那样的速度感、爆发感,练不出令人脸红心跳的肌肉线条或者身材比例,如果照我们所习惯的那种运动的形像来对照它,它不但不动,而简直是「反动」。 那站桩究竟何用?
「站桩」锻鍊的是骨骼与筋膜
其实,我们身体之所以能活动,除了肌肉之外,还有骨骼与筋膜的作用。
骨骼给我们「支撑」的力量,筋膜给我们弹性,而肌肉给我们「控制」身体运动方向的能力。换言之,肌肉的作用,在中国人来看只是个「方向盘」。它不是车体本身。
一部坦克车,方向盘再怎么强壮,似乎对这部车的耐撞击力、杀伤力,都是没有直接帮助的。我们应加强的是车体本身的素质,在人体来看,就是骨骼与筋膜了。 所以,站桩功所要帮我们锻鍊的,就是我们的骨骼与筋膜。
「内功」:一环影响一环,精神越来越健旺
什么是体育?就是身体的哪个部位,你想要锻鍊它,就多让它发挥自己那部分的功能,然后逐渐增加强度,时其功能越来越好。任何练习都是如此,这是常识。
同样的,站桩也就是这么回事,一点都不神秘。
正如西方运动需要发达肌肉,便必须不断地「动」,这是因为肌肉的基本功能就是带动我们的肢体;而我们要锻鍊我们的骨骼与筋膜,便必须让骨骼尽量发挥它的「支撑」功能,于是桩功便产生了。
桩功的目的,便在让骨骼持续支撑我们的全身体重,让它的支撑力逐渐增强。而我们的身体为了让骨骼有更好的支撑力,便会不断地去充实我们的骨质密度;骨质密度一强化,髓就满,于是造血功能更强。如此一环扣著一环,身体也就越来越好,精神也越来越健旺了。这就是所谓的「内功」。
要肌肉全部放弃抵抗,让骨骼一肩扛
或问:「那么动的时候,为什么不能锻鍊到筋骨呢?」
其实不是不能,而是效果比较不好。因为在运动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肌肉是持续施力以对抗身体重力的。如此一来,我们筋骨所承受的身体重力便被肌肉所分散,锻鍊效果自然就差了。
所以,我们的桩功以「静」为主,它要求站著,要你的肌肉全部放弃抵抗,让全身毛皮、肌肉、内脏的重量毫不留情地落在骨骼之上,让骨骼一肩扛,扛至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大脑必须无情,肌肉只能无奈,骨骼只有无助
说真的,没站过桩,你不知道什么叫做「酸」!
桩功最令人痛苦,最令人「咬牙切齿」之处,莫过于它的「酸」。那种酸,实在超过任何文字语言的形容。那种酸,让你不住颤抖;那种酸,让你不断地向你的肌肉求救,但你的大脑又命令肌肉,叫肌肉不准帮忙,因为这是骨骼应受的锻鍊。
你的大脑、骨骼、肌肉,三方不断较劲。你的骨骼正在呐喊,用那无助的彷佛泪水般的汗水,苦苦地向肌肉哀求:帮帮我吧!帮帮我吧!我撑不下去啦!但是肌肉作为骨骼的好朋友,必须眼睁睁地看著骨骼承受如此痛苦,却不能出手相助。
大脑必须无情,肌肉只能无奈,骨骼只有无助。这是一场悲壮的考验,骨骼必须独自完成它。
可以靠分散注意力,来缓解身心的痛苦
三方角力如此激烈,让心思不能安稳,于是武术家们想了各种方法让习练者能够静心,能够「入定」,希望减轻心理上的痛苦。
数息、默念佛号,都是常见的方式。然而,初学者不需要追求入定,因为我们定然定不了。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站,或者一边听音乐一边站,总之我们不入定,我们可以靠分散注意力的办法来缓解身心的痛苦。
动桩既「静」且「动」,又在「动」中要你「静」
我们聪明的内家拳祖师们又想出一种桩功,叫做「动桩」。动桩既「静」且「动」,又在「动」中要你「静」。
因为它在不断的移动中,所以它的痛苦指数没有「站」桩这么高,但又因它的姿势还是微蹲的,移动速度是极慢的,故你「动」久了,那些站桩的痛苦还是会一一浮现。好处是,当痛苦出现了,你的内心可以想著下一个动作,而不必陷入三方角力的天人交战局面。
你只须想著「下一个动作是『白鹤亮翅』……然后是『手挥琵琶』……」,你永远有下一个动作可以想,注意力便转移了。太极拳、八卦掌便是这么回事。
这是骨骼的锻鍊。除了骨骼,还有筋膜。筋膜的锻鍊同骨骼锻鍊有同有异,我改日再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