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小吃| 边走边啖闲话成都小吃

 刘十香 2017-03-28

苗乡千人长桌宴,品味苗家水八碗

 访谈|川菜老菜谱蕴藏着玄机

春光灿烂椒麻鱼|大厨创菜

猪肘变脸'风味招财肘'

穿梭在两岸十多年,几乎都在四川打转,一是因为工作,二是因为兴趣。工作是美食图书策划、摄影、出版,兴趣是品尝川菜、体验川菜生活。为了了解四川饮食文化,我花了三年时间在川菜大本营成都尝川菜、啖小吃、泡茶馆、摆龙门阵;为了研究四川花椒,在四川、重庆,用超过五年的时间,下乡实地考察研究各个花椒种植区,从完全不懂到对各地花椒风味特色了如指掌;突发奇想,为了一窥川味小吃全貌,又花了数十天的时间把四川、重庆的重点区县小吃尝了一遍。

豆花饭

品美食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而吃小吃,有更多精神上的满足——通过舌尖上的小吃,能直接与一个地方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因为,小吃具有奇妙的特质,一道具有特色的地方小吃,可能让外地人一时难以接受,也可能表面上看起来与某些熟悉的小吃采用相似的选料和工艺,但一入口,你马上可以感受到这个地方特殊的物产、环境、饮食偏好,并理解许多初来乍到此地所不能理解的风情、文化、习惯。也因此,对于研究饮食文化来说,吃地道小吃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感受、理解一地风土人情的重要渠道。于是,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找小吃、吃小吃,就像是朝圣一般,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寻觅地道小吃,或站或坐或蹲地大吃细品,成了旅程中最让我兴奋的事。
经过长时间的实地采风,许多原本只在文献资料上看到的小吃成了我的旅程记忆,加上我来自台湾,又因工作需要而到处考察、采访,于是渐渐对成都小吃有了横向比较,其中不乏许多有趣的现象。
首先,来聊聊豆花饭,这是我最常吃的街头美食,一碗豆花,再加个蘸碟,只要端进餐馆酒楼,就是一道“蘸水豆花”。因它是小吃店的品项之一,加上是四川、重庆地区形式一致且最普通的一种街头美食,用来说明前述小吃的奇妙特质是最理想的。豆花做法各地差异不大,差异多源自一地之环境、物产,特别是水质,但在今日,经过现代化净水厂处理过的水质已让这差异越来越小,于是最鲜明的特色差异就体现在蘸碟上。
成都人偏爱以油辣子调制的香辣蘸碟,在煳香味中唤醒味蕾;到了重庆永川——著名的豆豉产地,给你的是豆豉香辣蘸碟,要你在酱香中开启全部胃口;而在江津——青花椒的产地,成天泡在青花椒香中,上桌的香辣蘸碟难免要加点青花椒面,却也加得巧妙,既保留了油辣子的香浓,又添了青花椒的异香,一入口是又香又滋润,回味时的微麻给人一种奇幻感。
再说眉山市青神县的蘸碟,这里曾因水码头而繁华,因汉阳鸡闻名,这儿小店里的香辣蘸碟多了新鲜茴香叶,一入口,独特的茴香味让人联想到田地里的芳香。对了,还有闻名全川的自贡富顺豆花,那豆花硬是比其他地方要嫩些,而蘸碟滋味是香辣咸鲜,回味带甜,简单中有一股精致感。
接着谈面食。话说担担面是成都最著名的特色面食,但其在精不在饱的特点,使得它在如今的成都街头出现几率相对较低,而担担面的简化加量版——素椒杂酱面反倒占据了不少面馆菜牌的第一位。素椒杂酱面没有荤主料,但滋味鲜香微辣,还有些微麻,厚实的酱香带给嗜味的成都人十足的满足感。

素椒杂酱面

等同于素椒杂酱面在成都的地位,小面在重庆最出名。小面其实分量不小,只是因为没有高大上的牛肉、海味、肥肠等荤料,在面点的论资排辈上小了。虽是如此,从重庆人的味觉情感来说,小面绝对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虽说形式、风味与普遍性,重庆小面与成都素椒杂酱面十分相近,但重庆人就是能把小面吃出豪迈——大碗装满一白二净的面条,连调料配料都不屑于展现一下。小面就这样?这是多数外地人的第一反应,包括我,但只要一动筷,翻动面条,你一定会被那浓郁的煳香酱香味给迎面一击,口水瞬间涌出,拌面动作随即也变得豪迈,迫不及待地拌起开吃。入口,浑厚而鲜明的滋味是咸鲜香辣,麻感鲜明,给味蕾带来足够冲击,在过瘾的瞬间已见碗底朝天!

蛋烘糕

再说说蛋烘糕,一个快要在成都街头消失的小吃。蛋烘糕作为成都知名特色小吃,其做法、风味,多数成都人再熟悉不过,舀起老面发的面糊倒入专用小铜锅以小火烘,待面皮将熟时,添入馅料,再用小铲将外酥里嫩的面皮铲起对折就成了。虽然近几年物价飞涨,蛋烘糕价格稍微上调,但那滋味还是极度诱人的,刚起锅时皮酥嫩而香,内馅或甜香,或咸鲜。一次,走到李白的故乡绵阳江油,一个小摊打着蛋烘糕的招牌,成品却长得不像一般的蛋烘糕。制作用的面糊是小苏打发的蛋面糊,锅具是十厘米左右宽、中间凸起而圆的铸铁锅,口味上只有甜馅,口感更接近西式蛋糕。而在台湾地区,上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一种煎饼,其做法、面糊与成都蛋烘糕几乎一致,初期用的是平底斜边铸铁锅,后来又用平底斜边石锅,因此又被称之为石锅煎饼。相比蛋烘糕,它常见口味只有花生、黑芝麻、红豆沙与咸味的萝卜干等三五种,但形状大很多,直径有25 厘米左右,一般是对折后切成扇形三等份,一份份地售卖,口感是偏扎实的松软感。马来西亚有与蛋烘糕相似的华人小吃,也叫煎饼,但大小就更骇人了,用的是平底直边的大铸铁锅,直径约50厘米,煎好后也是对折切小份,形状有方形有扇形,馅料就只有花生、黑芝麻两种,买时称重计价。

一份蛋烘糕,经过时间转化与环境适应,产生了多样的风貌,但究竟谁是原创,谁是嫁接,一时半会儿也弄不清,却也看到了一个地方特色小吃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

走街串巷卖蒸蒸糕的老人

然而近几年,作为一个省外人,到了省会成都后发现,要在街边找地道的小吃,是越来越难了,有些小吃甚至要进酒楼才吃得到。若运气好,遇到游走在街头的小摊形式小吃,那师傅的年纪是一个比一个大,比如一位只卖蒸蒸糕的大爷,十多年来我只遇到过几次,他骑一辆脚踏车,后座挂上两个自制的箱子,一边放产生蒸汽用的专用汤锅、火炉,一边则是放着湿磨粉及馅料,走遍大街小巷。现在,也只有这位大爷还坚持以摊摊形式穿街走巷,现做现卖,每天限量,卖完就收工,因此要吃他那米香浓郁、口感滋润、馅心甜香的蒸蒸糕完全凭运气。我一直认为,四川饮食风情的活力,正是来自地方特色鲜明的街头小吃。这股活力在县级城市或乡镇中更为鲜明。餐馆酒楼美食与街头小吃像是接力般,饭点时间餐馆酒楼火爆,过了饭点时间小吃开始接棒,为来不及用正餐或一时嘴馋的人们服务。就是这样的活力,塑造出属于川人的小吃文化与饮食文化。但许多传统小吃却因为城市发展,慢慢退出街头巷尾。
这现象告诉我们,珍贵的传统正在消逝,而要改变这一趋势,我想有必要对小吃摊这类百姓美食进行适度放松的管制,或说将禁止摆摊改为管理摆摊。市容的干净卫生,应是人性的,不排斥生活趣味的,而不是让人难以亲近的医疗等级般一尘不染;所谓的整齐,也应是充满变化的有序,让人感觉合理而舒服,而不是无趣地规格一致或排排站。在台湾,也因为这样的管理思路,台湾夜市、小吃才能闻名全球。我想,在这样的原则下,让小吃制售者在传统中发挥创意,相信将使成都或其他州市县的地域特色更加鲜明且趣味十足,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寻味乐趣。

蔡名雄 / 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