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肺热证的治疗特色

 笑瞧流水 2017-04-01

导读:温病肺热证的基本治则是清泄肺热,宣肺降逆。其治疗特色可归纳为辨邪施治,治法有异;泄热为本,重在宣透;治在上焦,不犯脾胃;益阴护阴,治肺要旨;辨别兼夹,因势利导。

注:本文首发于2008年江苏中医药》总第40卷第1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病肺热证基本特征为发热咳喘,由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所致。


热壅气郁,因郁助热,热盛成毒,耗灼阴液,炼液成痰,甚则气滞血瘀,邪传他脏,而致变证丛生。正如叶天士所言“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


何梦瑶在《医碥》中说“盖郁未有不为火者,火未有不由郁者”。热、郁可看作肺热证的病理基础,因此清泄肺热、宣肺降逆是肺热证的基本治则。


肺热证可见于多种呼吸系统感染性与传染性疾病中,临床可表现为恶寒咽痛,汗出烦渴、暮热尤甚或斑疹舌赤、骤然咳血等,治疗有一定困难。


中医对温病肺热证的认识较系统全面,且治法方药多样,颇具特色。现归纳介绍如下。


 一. 辨邪施治,治法有异



风热、暑邪、湿热、燥热等温邪皆可犯肺,导致肺热咳喘。治疗当在泄热宣肺平喘之基础上,审因论治。


1. 暑邪


如夏季暑邪迫肺所致咳喘,宜涤暑宣肺,《时病论》中以滑石、生甘草、青蒿、白扁豆、连翘、白茯苓、通草、西瓜翠衣组方,命名清凉涤暑方;


清凉涤暑方加杏仁、蒌壳,可用于治疗暑热初冒肌表,头晕、寒热、汗出而咳嗽的伤暑轻症或暑温初起,邪在上焦气分,右脉胜于左,或洪或数,舌苔微白,或黄而润,身热有汗,或口渴,或咳嗽;


若暑热内盛,蒸迫肺脏,肺气上逆,见面垢喘咳,壮热心烦,口渴欲饮,蒸蒸自汗,脉浮洪有力,或洪数,治以清凉涤暑方去扁豆、通草,加石膏、洋参;


若暑热留滞肺络,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以《温病条辨》之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


《湿热病篇》认为“暑邪入于肺络,宜葶苈、枇杷叶、六一散等味”,即葶苈引滑石直泻肺邪,则病自除;枇杷叶降肺气,配合六一散导暑湿下行,其中滑石是治暑咳的常用药。


2. 燥热


如燥热袭肺,虽与风热袭肺有相似之处,但燥邪性似火热,所致肺热燥咳有发热、咽喉作痛、咳嗽胸疼、痰中兼血、舌红脉数等火热表现。


且“燥盛则干”易伤津液,秋季外感燥邪又在夏季大汗耗伤气阴之后,清泄肺中邪热就不应与风热伤肺同法,而应以辛凉甘润为治疗原则。


一则辛性宣通肺气,如雷少逸说“肺得宣畅,则燥气自然解耳”凉药以泄热;甘润以生津,既无燥热伤津之弊,又扶益正气以驱燥热。代表方为清燥救肺汤。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指出“温燥凉润,宜用鲜桑叶、甜杏仁、瓜蒌皮、川贝等,清润轻宣为君;


热盛者,加花粉、知母、芦根、菰根、银花、池菊、梨皮、蔗皮等,热泄则肺气自清,肺清则气机流利,每多化津微汗而解;


如咳痰不爽,甚则带血者,酌加竹沥、梨汁、藕汁、芦根汁、童便等,甘润咸降,以化痰而止血;


若痰化而仍带血者,加犀角汁、鲜地汁等,重剂清营以止血。”


可见,治疗燥热咳喘,无论泄热、化痰、凉血皆不离甘润之法,梨皮、蔗皮、桑叶、杏仁、川贝、梨汁、藕汁、芦根汁、鲜地汁等甘润之品最为常用,补益阴液而不敛邪,性凉甘润而又清解燥热。


3. 湿热


若湿饮内停或暑湿滞肺所致肺热证,临床热象相对较轻,但因湿邪阻滞气机较重,咳嗽频剧,甚则气急喘促,治疗当在辛凉宣畅肺气的基础上,予以清利淡渗逐湿。


方如《温病条辨》之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方中以苇茎汤轻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而逐热饮;


又如杏仁汤方(杏仁、黄芩、连翘、滑石、桑叶、茯苓、白蔻皮、梨皮),用于“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的肺疟证,吴鞠通说“以杏仁汤轻宣肺气,无使邪聚则愈。”


二. 泄热为本,重在宣透



对肺热证而言,不但外邪初袭,以疏表透邪为原则,邪入气分,仍要注重宣透。


一则肺以气机宣降为用,咳喘即为肺气失于宣降所导致;二则肺失宣降,肺气郁闭,因郁助热,化火成毒,生痰留瘀,而致变证丛生。


因此,以辛散治肺不必拘泥于有无表邪。


肺热表证,宜微辛轻透,表气得通,外邪自散。


若表气郁闭轻浅,当如雷少逸《时病论》中说“惟冒为轻,只可以微辛轻剂治之。夫风冒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故用紫苏、薄荷以宣其肺,皆用梗而不用叶,取其微辛力薄也”。


若表郁较重,可少用辛温散其表,因温热邪气极易化火,辛温之药,不宜过用。


若表邪得解,叶天士认为:至若身热,咳喘,有痰之症,以泻白散加辛凉宣透的前胡、牛蒡、薄荷之属,即肺热里证仍应注意辛散宣通肺气。


同时应注意避免寒凉清肺之品凝滞气机,有碍辛透。若夹表湿,当先以苦辛温芳香之品散去表湿,使热外透可解,否则湿闭其热而内侵,病必重矣。


可见,肺热证治法以清泄为根本,辛散为特色,但亦不可辛散太过,正如章虚谷说“温邪为阳,则宜轻散,倘重剂大汗而伤津液,反化燥火,则难治矣。始初解表用辛,不宜太凉,恐遏其邪,反从内走也。”


三. 治在上焦,不犯脾胃



肺热证与中焦阳明胃关系密切,特别是肺中阴液依赖胃中津液的滋养,即曹炳章说:养胃阴即救肺液;且胃气健运,也有益于药效的发挥。因此当注意“治上不犯中”。


肺热证病在上焦,多见高热不退,口渴引饮,或咯吐黄痰等热盛津伤、痰阻气滞的表现,治疗多予以寒凉清热药与行气化痰药,但若应用不当易损及中焦阳明胃气,从而影响疗效。


因此,首先应避免寒凉清肺药用量过大,或使用药性沉降之品,或久煎味苦,或一次服药量过重,否则药物不作用于上焦肺反损伤中焦胃阳。正如吴鞠通在银翘散方后注中说“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


若肺热证初起,津液不足,滋养肺中津液同样要注意用药轻清上浮而达病所,如叶天士说:舌苔“若白干薄者,肺津伤也,加麦冬、花露、芦根汁等轻清之品,为上者上之也”。


章虚谷注曰“肺位至高,肺液伤,必用轻清之品,方能达肺,若气味厚重而下走,则反无涉矣”。


止咳化痰药中多温燥行气之品,过用或误用易入中焦劫伤胃阴,则肺阴失养,阳无阴制,而肺热愈盛。如《温暑医旨》中说“如逢上焦,毫无中焦症者即厚朴不可加入;邪在上焦,勿犯中下,误加厚朴,药必不灵”。


吴鞠通亦说“厚朴苦温,亦中焦药也。岂有上焦温病,首用中下焦苦温雄烈劫夺之品,先劫少阴津液之理!知母、黄芩,亦皆中焦苦燥里药,岂可用乎”。


因此,在肺热证的治疗中,当谨记宋佑甫告诫“肺位最高,轻清乃得,若重浊与肺无益,而反伤及胃”。


四. 益阴护阴,治肺要旨



外感温热邪气,最先伤及肺中阴液,阴液伤则邪热愈炽,宣肃愈加难行,气机愈加郁闭,借火热炎上之势上逆为喘,甚则传入营血分,或咳喘缠绵不解。因此,上焦肺热证治疗中当步步顾其阴液。


若阴液失于顾护,如邵仙根说“入里极深,中焦俱病,阴液受戕,每多液涸内闭之候,宜救阴达邪”;


或如柳宝诒所说“肺金藏阴已伤,不能速复,即使邪热得清,而内热干咳,绵延不愈,遂成上损,终致不救者,往往有之”。


若初起舌苔薄白而燥,采用叶天士“上者上之”原则,于辛凉宣肺方中加入麦冬、花露、芦根汁等;


肺热日久,张畹香《温暑医旨》中说:上焦证日久怕化燥,用玄参、鲜生地、生芍、麦冬,入领邪外出药中。


若咳嗽久不能除,叶氏用川贝母三钱,炒黄色,入滋肺药中,三四剂咳即止,即甘凉咸寒滋养肺阴,可作为肺热证后期或恢复期的主要治法。


防止治疗时伤及肺阴,除合用养阴生津之品外,清热药的使用也应尽量选择清而不燥者,苦寒燥湿伤阴之品尤应注意。


如王孟英曾说“若黄而已干,则桑皮橘皮皆嫌其燥,须易栝蒌黄芩,庶不转伤其液也”。


吴鞠通在论及燥热伤肺证时说“至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倘有生理乎?”


其他温燥行气,消食化痰之品使用时更应慎重。


五. 辨别兼夹,因势利导



肺气不宣,津液不布,邪热煎灼,聚而成痰;热邪伤津,肺失肃降,大肠失润,燥屎内停;肺中络道蚕丛,邪热煎灼浓缩血液,血行不畅而致瘀;肺主肃降,胃主通降,二者一气相承,肺失宣降,则胃失通降,饮食积滞,化热炎肺。


因此,肺热证中常兼有痰、瘀、燥屎、食滞,为邪热所依附,胶结留恋。开肺化痰、通腑泻下、活血化瘀、消食导滞等是清解肺热常用相兼的治法。


肺热多兼痰邪,热邪依附于痰邪留恋不解,而见痰热壅肺证,治疗当清肺化痰并重,痰去则热清。如陆子贤说:痰俱得宣化“则肺胃之气热自清,而邪无留停之患”。


但虽有痰邪,如厚朴、半夏、陈皮、枳实、神曲、大腹皮、山楂等消导行气之品,亦不可妄用,如叶天士说“身热,咳喘,有痰之症,只宜肺药辛解。泻白散加前胡、牛蒡、薄荷之属,消食药只宜一二味。若二便俱通者,消食少用”。


攻下法既可助寒凉药清解肺热,又可藉通腑气以降肺气,有釜底抽薪之功,如戴天章说“在里宜下,使热从下泄,下法亦清法也”。


如瓜蒌、杏仁、牛蒡子等即具开肺通下之双重功效;瘀血与邪热呈胶结之势,柳宝诒说“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


有人结合现代病理学研究结果,主张在治疗气分肺热证的方剂中使用活血化瘀药,有利于改善肺炎患者的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力,常用药为丹参、赤芍、丹皮、当归、山楂等。[1-2]


食滞中焦,化热熏蒸肺脏,则加重发热咳痰症状,应辨清痰热在上焦或是中焦。


纯在上焦未及中焦者,当以辛凉开泄为主,少佐化痰之品,消导发散、辛开苦泄等中焦药慎用,以防伤阴;


若咯吐黄痰,脘闷不舒,苔黄垢滑腻,中后部尤甚,确系中焦夹有痰热积滞者,亦可少量加入辛散消导药。


参考文献:

[1]许国英,赵惠芬.龚明敏等.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中医杂志,1991(9):34

[2]陆秀华,闫田玉.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100例.江苏中医,1998,19(9):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