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杨归儒

 红谷斋主人 2017-04-05

《孟子》学习笔记·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六节

(峻岫)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孟子说:脱离墨家学说,必然归入杨朱学说;脱离杨朱学说,必然归入儒家学说。所谓归,就是接受的意思。如今与杨、墨学说辩论的人,就如同追逐山野的野猪,虽然已经把它关到猪圈里了,还要把它安抚并加以驯化。

“墨”指墨子的学说。“墨子”,名翟。战国时期滕国人。后期弟子收集墨子的言论,编辑成书,名曰《墨子》。“杨”指杨朱学说。杨朱,杨姓,字子居,魏国,一说秦国人。他的学说散见于《列子》、《淮南子》等著作中。

墨子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兼爱”就是爱无差别,无亲疏,无等级。“非攻”即反对攻战,“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墨子·非攻》]“非乐”是反对音乐,实质是反对声色淫逸。“节葬”、“节用”则是爱惜民力,骨子里头还是反对骄奢淫逸的生活。墨子学说被后人称为“极端道德主义”,对于人生过于苛刻,因此同时期,便出现了与此相反的学说即杨朱学说。杨朱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目的在于“全真保性”,中心思想就是“贵己”、“为我”。从墨子到杨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墨氏务外而不情,杨氏太简而近实,故其反正之渐,大略如此。”[南宋·朱熹《孟子集注》]

儒家即提倡仁爱,克己奉公,克己复礼,也讲有为,建功立业,讲奉献,讲为民,还提倡修身养性,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也喜欢疏放,讲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就融合了“墨家”与“杨朱”的学说。因此才会出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的局面。

儒家与杨墨学派辩论,就像在野地里追逐野猪,既然已经追上了,而且还把它关进栏里面了,但是并不是把杨朱学派,墨子学派赶尽杀绝,消灭干净,肃清流毒,彻底清除其影响。而是“圣贤之于异端,距之甚严,而于其来归,待之甚恕。距之严,故人知彼说之为邪;待之恕,故人知此道之可反,仁之至,义之尽也。”[南宋·朱熹《孟子集注》]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无法消灭思想。认识可以提高,思想可以变化,理论可以创新,观念可以转变。人们的认识不是从天上凭空掉下来的,佛家谈“九识”,唯物论者谈“实践”,“如果主观观念的东西通过实践变为客观实在的东西,实践的结果实现了预想的目的,那就证明这一认识或理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1]儒家对待墨子学说,杨朱学说的态度,既是批判的,又是兼容并包的。“有容乃大”。正因为儒家对杨、墨学说,采取这样的态度,所以儒学才称其为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