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一些人可以做到“用兵如神”、“经营之神”、“股神”的境界?

 昵称33542116 2017-04-10

管理视角看国学(141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穆译:樊迟问如何是知,先生说:“只管人事所宜,对鬼神则敬而远之,可算是知了。又问如何是仁,先生说:“难事做在人前,获报退居人后,可算是仁了。

 


什么是鬼神?传统概括性的解释一般是“鬼者归也,神者申也”,从归的角度,鬼就是在世间走了一遭又回归于天的,过去的人都是鬼,包括每个人自己的列祖列宗,不说迷信中的鬼魂是否存在,从文化的角度,过来的人虽然在世上走一遭又回去了,除了留给后代的生物基因,也还有他们的精神遗产,否则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各种文化产物了。而从申的角度,神就是超越了形体限制却能发挥力量的东西,如庄子中所说“无形无质,有情有信。”,同样不从人格神的角度去理解,把神当成一种人们无法认识、掌握和利用的私密力量来看待就可以了。


孔子为什么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我在前面已有所分析,就是相信鬼神是一种巨大神秘的力量,人与神之间不是一个平等的对话,是在不同维的(以现在互联网语言来说,神要是跟人过不去的话,就是降维打击了),比如人的能量值最大可达到100的话,神的能量值就是以亿为单位的。所以对鬼神只能采取的态度,而远之呢就要从这种敬畏中返回来,回到人世间,去做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期望自己也能成为活神仙,成佛,成上帝,成真主。


所以《中庸》里孔子也说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做那些探索隐僻的道理,怪异的行为的事情,也可以后世留名,但我是不会去做的,而要从近处入手开始自己的修行,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的道,就像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必须把身体伏低一样。)。


而孔子的这个态度,也是继承了周代开国以来的人文思想,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是在继承了夏殷两代的思想,并进而发展出了丰富的人文理论,我的理论是继承于周代的人文思想的,殷周之际的一大转变就是人从神的神秘笼罩下解脱出来,通过对自身行为的主观修炼来主导自己的命运,虽然仍然承认天神鬼这些巨大神秘力量的存在,采取敬的态度,但徐复观认为:周初所强调的敬的观念,与宗教的虔敬,近似而不同。宗教的虔敬,是人把自己的主体性消解掉,将自己投掷于神的面前而彻底皈依于神的心理状态。周初所强调的敬,是人的精神,由散漫而集中,并消解自己的官能欲望于自己所负的责任之前,凸现出自己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

 

周礼对于殷礼的损益,在保留对天的敬畏的同时,最主要的着力于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修身成德来达到安人安天下的目的,而不再完全依靠于对神的指示的服从。并围绕着人性建立起其一整套的礼仪制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对于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事实上相对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儒家也被称为人文教,就是指儒家立教的核心是人性而不是其他。


先难而后获,通常理解为先做出事儿再获取回报,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可能有偏差。先难而后获更多强调的是力行,如《中庸》所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就是仁强调的是把广博的知识吸收融化到自己的心性中而成德,如果直接把知识的逻辑应用于实践,看起来简单容易,但实际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纸上谈兵,逻辑分析上没有问题的事情,做起来却似是而非。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收敛融合的过程,这个知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心性,然后再散发出去,才可以泛应曲当,而发而皆中节博文约礼致良知知行合一都可以从同样的逻辑去理解。


按孟子说的修炼步骤: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就是说,人从“敬鬼神而远之”开始,然后开始自身的行仁修身之旅,通过积善充实,其极限也可以达到“鬼神不测”的境界。我们赞叹一些人是“棋圣”、“股神”、“用兵如神”、“经营之神”等,也是说这些人在其领域达到了神圣的地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