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杰”王勃的悲剧根源

 云中公子 2017-04-1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些名句,中国的读书人都能够咏诵,仅凭此两句,即可征服天下文士。王勃的大名如雷贯耳。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被称为“诗杰”。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他六岁即能文,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王勃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他的理想是成为“济世安民”的大唐宰相。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精心打造了一条通途。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王勃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对于王勃来说,此次打击几乎完全摧毁了他的梦想。

    唐高宗为何如此狂怒?因为这篇文章触发了唐高宗灵魂中最敏感的地方。

    在古代中国,出身在帝王之家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家天下时代,王子之间争夺大位、互相攻讦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所有的斗争都围绕“大位”展开,残酷而血腥。父子相残,兄弟姐妹相残,不绝如缕。秦二世胡亥登基后,将其兄弟姐妹全部干掉,实为巩固大位。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其兄建成、弟元吉而获得政权的,唐高宗李治本人也经历了类似的恐怖事件,所以他对此特别留意,王勃《檄英王鸡》无意中触动了高宗这根最敏感的神经,所以被认为挑拨诸王间的关系。可见王勃所以丢官并非偶然,除了才高被嫉之外,主要是上层统治者争权夺利的紧张关系造成的。

    年轻气盛、城府尚浅的王勃,哪里知道,自己精心打造的通途原来如此险恶、杀机四伏。

    王勃一生中最惬意的三年王府生活就这样在皇帝的盛怒之中画上了句号。

    但是,王勃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毕竟王勃背景强大、才华横溢、粉丝众多。他通过许多关系去疏通,妄想再次回到王府,但是,唐高宗坚持住了底线:此人再不能跨进京城半步,做官可以,只能外放。

    公元672年,王勃外放担任虢州参军。他的命运再次发生逆转。

    这一次,是他骨子里的傲慢几乎毁灭了他。

    王勃自视奇高,一般同僚在他眼里几同草芥。他常常戏弄同僚,恃才傲物,与同事关系异常紧张。于是,能够与他交往的主要是与他年龄相当、能够颐指气使的官奴。

    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竟然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被处死。王勃的仕途不仅就此终结,还连累他的父亲被贬为交趾县令。

    公元675年,在监狱里呆了两年的王勃遇大赦出狱。他决定南下交趾,去探望父亲并亲自向他请罪。

    此时此刻的王勃并未彻底放弃自己的理想,他还在幻想自己重回京城、重回王府。

    南下途中,路过洪州,恰逢南昌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获邀,机会来了。

    这一次,王勃生命中的绝唱诞生了,那就是《滕王阁序》。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大肆吹捧都督阎公,借此向阎公及皇上表明心迹,妄图得到重新启用。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这些句子,都非常明确地表明了渴望重新回到长安,为大唐效力的心志。他把阎公当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

    王勃的目的很清楚,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来征服阎公,进而征服唐高宗,实现自己重回王府的梦想。至少,希望阎公挽留他,在幕府临时任职,以求发展。

    但是,阎公并未挽留他,只是给了他一千两银子的润笔费。

    这让王勃大失所望,万念俱灰。

    公元676年8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诗杰”幻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只永恒的“孤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