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的治疗规律

 清茶清清 2017-04-16

针灸,是指在身体某特定的部位用针刺和烤灼的治疗方法。针是指针刺法,灸是指烤灼法,因为烤灼所用之物以艾叶为主,所以又称为艾灸。不过针灸学上,把局部的刮痧和拔火颧也归于针灸学中。而对于按摩方面,因为有较复杂的手法,还有运拉等,已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局部的刺激,所以按摩并没有归纳到针灸学中。

要了解针灸,先要了解经络和穴位。

经络是五脏功能系统作用于身体的能量通道,五脏功能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通过经络通道进行有机联系的。所以古人会说学医必要了解经络学说,要不起手就错,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穴位是经络上的某个反应点。(经络学说,是古人长期的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总结、完善的,现在有些修道的人说经络学是练功返观得出的,这是一个笑话。《黄帝内经》里对经络系统已有较完善的阐述,而道教的创立是在汉代,时间上相差七百来年。也就是说在道教创立七百年前,就有经络系统学说就已经差不多完善了。所以关于经络学说是修道士内观得出来,这样的说法是不能立足的。孙思邈是一个专职道士,又精通中医,他的修道水平总要比现在很多修行者要深厚多了,可是我翻阅了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都没有讲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至于针灸学的发展史上看,儒医的贡献是远远的大于道医。道医上,也就出了孙思邈、王冰、葛洪等少数的大家。而儒医,则自从宋代以后,大批的涌越,不仅仅是针灸,而是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道听途说。)

经络系统,有五脏(加上心包)和六腑各一经,加上任、督二脉,共十四经,这是针灸治疗的主体。经络是某一脏腑沟通其它脏腑的通道,所以该脏腑经络上的穴位都有针对该脏腑的功能进行调整作用,某脏腑生病,在该脏腑相对应的经络上取穴治疗,中医上称为“循经取穴”,这是中医治疗上用得最广泛的取穴方法。

从经络的分布上来看,也很有规律的,比如肺和心(及心包)都处于上焦,而其相对应的经络都分布上肢。而脾、肝、肾则分布在下肢。而经络上的穴位,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肺经上的中府、云门等离肺很近的穴位,宣肺效果就要明显的强于太渊、鱼际等远离肺的肢端穴。肺主表,肢端上的穴位都有宣散气要的作用,如见肺热,清肺热的作用,又取肢端上的穴位要比胸部的肺经穴位要好。

所以理解穴位的作用,和理解中药一样,不能死背某穴治某病,而是要从五脏的功能为指导思想去理解。可以把十四经的穴,理解成为十四类中药,第一类别(经)的穴位都有那些异同点。其实,全身的穴位,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一是穴位的局部治疗作用,二是针对该脏腑的治疗作用。比如足三里,在关节下面点,局部可以治疗关节痛,而远部可以调理胃的功能。除此两点作用以外,再去了解一些穴位的特殊作用。这和理解中药是一样的,比如辛温发散药,其共同点,都有祛散风寒的作用、都有升提气机的作用、都入肺经。但有些药物还有其特殊作用,比如苏叶,还有运中化湿的作用;桂枝还有温经通脉的作用。

经络学说,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任督二脉的问题。任脉统一身之阴,督脉统一身之阳。比如现在的针灸减肥,因为人的肥胖是因体内痰脂水湿过多,这些病邪是阴类之邪,因为阴物聚于阳气弱的部位,所以治疗上,会取腹部任脉的穴位治疗。另外穴位的局部治疗作用,这些穴位都处于人体的中部,处于气机升降之枢,这些穴位疏通开了,水湿之邪易化。这和中药的健运脾胃化湿减肥的理论是一样的。

穴位,是有其特异性的,虽针灸书上写了很多关于补泻手法,但有些穴位是无法补的,比如十宣、合谷、鱼际、曲池、风池等等,不论怎么补的手法,都是泄,不要指望在合谷上用补手法可以起到补益的效果。如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本身就具有补的作用(针灸的补,不是和中药的人参那样对气血可以直接的补益,而是通过调理身体气机的运转,使五脏气机得以纠正而补。所以我见病人脉弱无力,我从不用针,而是用药补养),通过补的手法才能起到补的作用。所以一定要了解穴位的这些特异性问题。

人体是一个阴守于内,阳固于外的有机整体,无所将脱之人,得固阴以纳阳。小腹部的气海、关元诸穴,处于一身至阴之部位,在小腹子处温灸,可以达到固纳阳气的效果,用于急救,的确效果非凡。

阳主卫外,受寒则阳先受损,背为阳腑,于是治疗风寒外感,可取多条阳经的交汇穴“大椎”,还有处于背部膀胱经的风门穴等穴治疗。但风热外感,治疗上又不一样,热邪易伤肺、易逆入心包,于是治疗上就可取鱼际清肺热,心包和三焦互为表里,热在表在腑,可取三焦经的外关,肺和大肠互为表里,还可取大肠经的合谷。

手上肢端(手腕向肢端)的穴位,都有很好的促进气机宣放的作用。而下肢脚踝向下的穴位,都有促进气机向下降的作用。头顶的百会是诸阳之会,处于一身的最高点,可以升提气机的作用。小腹的气海、关元可以固阴纳阳,起到收敛气机的作用。这是调理一身气机升降出入的大要。比如温病高烧,这是火热郁结不得宣散,可在十手指尖(十宣穴)上刺血,往往是西药的消炎止痛药控制不住的体温,能一刺而热退身凉。气机上冲逆,最急在于肝(因肝主升发),见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可刺肝经的太冲、行间诸穴;有的病人会见肝阳和食滞相合化热,因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主纳食,所以还可再配合胃经的内庭;如果病人是因为肾虚无力制肝的上逆,可以配合肾经的太溪。这些脚踝以下的穴位,对于气机上逆方面的疾病,治疗效果非常好。比如牙痛,因肾主骨,齿为肾之余,手足阳明经都循口而过,于是取大肠的合谷、胃的内庭、肾的太溪,往往是针下不到几秒钟,牙痛就见好转。脱肛是气机下降太过升提无力,可取百会。这些上面的病从下面取穴,下面的病从上面取穴,这种治疗,就是中医针灸学上所称的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时下的针灸师治病,主要是局部取穴为主,以治疗关节痛等肢体疾病为主。而针对内腑疾病的治疗,大多是书的的歌诀,比如“腹痛三里留、腰痛委中求”之类的经验用穴,或是教科书中所记录的证型用穴。这样的学习,的确是速成,于是现在社会上也有好些培训机构。但要做一个真正的临床治疗医生,这是不够的,还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选穴。2013年有个失眠病人,针灸治疗时取神门、通里、三阴交、风池、百会、太阳等等穴位,效果平平。我见病人舌苔厚腻,这是中焦湿阻,治疗得运化中焦这主,我取内关、阴陵泉、足三里三穴,叫病人自己手指用力按摩。另外再买点藿香正气水服用。针药配合,当天晚上就安然入睡。

由是知道,学习针灸,一定要先理解五脏六腑的功能和有关的诊断学内容,还有针灸治疗作用的规律和原理。

比如月经病,治疗上多取脾经、肝经、肾经的穴位。这不外是肝藏血、脾统血、肾主生殖。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汇穴,但又是归脾经,所以治疗月经病多会取三阴交。但三阴交也并不是治疗一切月经病的唯一穴位,只能说比较常用。比如瘀血痛经,平时可以自行按摩三阴交,而月经来时,可以强刺三阴交,能促进经血下排。还有血海,也是一个治疗月经病的要穴,瘀血闭阻的痛经,此两穴在月经来时强刺,有很好的止痛效果,还有很好的排瘀效果。瘀血闭阻的痛经,疼痛是因瘀引起,瘀去则痛止。很多所谓的妇科名中医,在月经期间都不敢用药,而我则觉得此时是攻瘀排瘀的最佳时机。平时用活血化瘀药,仅仅是内消,来得慢,行经期间是可以通过月经直接把瘀血外排,这是逐瘀。消瘀和逐瘀,程度上是完全不同的。但逐瘀祛邪厉害,伤正气也一样很厉害,所以本人如果针药配合的用逐瘀,用药上会大剂的补气固肾药为核心,把元气补着,再通过血海、三阴交强刺激逐瘀(本人血膈穴很少用,因为我不是医院针灸科的医生,给病人扎针时的场所也不方便叫病人脱衣服)。另外书中还说到血海穴可以治疗隐疹,隐疹是因为血滞不行引起的瘀热为患,血海通血,血通而热散,所以隐疹得以治疗。这和中药活血化瘀治疗过敏是一样的,看到很多治疗过敏的药方,不外是大剂的凉血药,如生地、玄参。再加发散药,如荆芥等,病人服药稍见缓解,但停药又不能愈,不知这种治疗是强硬用凉血药冰伏瘀热之火邪,这是锅里水开了加凉水的治法。而活血化瘀,则是把锅下面的柴火退掉的治法,意义大不一样。

针灸治病,效果是好,但也麻烦。急性病多能一次而愈,但是对于一些慢性病,是不可能治疗一次就好的,得重复几次。我是一个很懒得麻烦的人,一般都是叫病人自己平时按摩,要么在穴位上贴缚药物,要用药上,得选择辛香走串力较强的药。2010年,金华章某的肺癌,我当时在金华双溪路的老百姓大药房坐诊,就是中药内服,肺俞穴上贴狗皮膏药的方法代替针灸治疗,独取一穴。现在时间过去六七年了,章某还是活得好好的,金华老百姓大药房的很多员工也觉得这样治疗是个笑话。但是这种中药外贴的方法的确带来很多方便,比如因为天气原因,身体躯干部位不方便脱衣服针灸;女性在很多场合不方便脱衣服针灸的;还有很多慢性病的穴位刺激得持续性的,这些问题用中药外贴法都是很好的选择。对于穴位贴缚治病方面,李时珍、徐灵胎、吴师机、张璐、赵学敏、程鹏之等人都很有心得。如徐灵胎在他的《医学源流论》中有专门论述外贴治病的“薄贴论”;张璐的《张氏医通》中记载用白芥子外涂治疗哮喘、田螺加麝香缚肚脐治疗热闭、蓖麻子缚百会治疗产后子宫恢复不良等。这些名医中特别要说的是吴师机的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还和程鹏之的《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是论述综合性的外治法,而《急救广生集》则是详细的记载了清代嘉庆前千余年的穴位敷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对古代医家穴位贴敷法的治疗较完备的保存下来。

但不论是针刺还是艾灸,还是穴位贴药治疗,都得在辨证论治作为前提,这是关键。局部治疗的阿是穴,是方便,对于局部疾病也有相当好的效果。但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如果不通过辨证论治,往往是起手就错。

针灸治疗,见效快,很多疾病,药还没煎好,通过针灸治疗,疾病已经缓解大半。但针灸治疗是一种调气治疗,直接通调身体的气机而起到治疗作用。这和情绪刺激的治疗一样,直通五脏,用对了疾病应手而愈,用不对,也是副作用巨大。我本想专门写一系列文章,把我针灸治疗的配穴选穴整理出来,但是又怕读者套穴乱扎。所以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把针灸的规律简单的说一下。

我是个比较大胆的人,以前因为在固定的地方坐诊,病人找我也方便,所以我开药方下药也重,治病见效也快。现在事多,也没有在某一个固定的地方坐诊,所以开的处方就明显的和缓起来,因为药量大,虽说见效快,但是病情一变,对不再对证,副作用也一样的大。而针灸的副作用更大,慢性病又不可能一针就好,我又不可能时时陪在病人边上,叫病人自己按摩,涂点风油精之类的方法,虽说效果和针刺不能相比,但是方便,副作用也小。这是一种临床治病的应变方式。

吴中朝教授是我针灸方面的师父,在师门里我可以说是小字辈,拜师半年多时间里,大多都会和同门师兄师姐们沟通交流。师门中人,大多是硕士或博士,学识要比我渊博,和民间针灸师的确是大不一样,这使我进步了不少。在此表示感谢。

 

吴南京

2017318日星期六

于义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