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居食单:翻碗肉

 洪荒之狼 2017-04-19

或用甜酱,或用秋油,或竟不用秋油、甜酱。每肉一斤,用盐三钱,纯酒煨,亦不用水煮,但须熬干水气。三种治法皆红如琥珀,不可加糖炒色。早起锅则黄,当可则红,过迟红色变紫,而精肉转硬。常起锅盖则油走,而味都在油中矣。大抵割肉虽方,以烂到不见锋棱,上口而精肉俱化为妙。

——清·夏曾传《随园食单补证·红煨肉三法》

辑/落日楼主 来源/《仙居风俗记》

翻碗肉是仙居土菜中的名菜之一。翻碗肉的翻字,在仙居俗语中有换碗后留待下顿食用的意思。故而,翻碗肉之名,也或因旧时仙居寻常人家经济拮据,虽然在年节或匠客食礼中每餐皆有猪肉,但客人皆不食用,留待主家“翻碗”后在下一餐仍摆在桌上做面子而来。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旧时被供上餐桌的翻碗肉,主家为了能够存放长一些时间,往往是将肉简单的放入汤中涮熟,再加一些酱油表色,其制作粗鄙,肉质坚硬,大多已经失去了翻碗肉真正的滋味。事实上,道地的仙居翻碗肉以肉色泽殷红如琥珀,四方不见棱角,入口酥软却油而不腻为妙。

道地的仙居翻碗肉在制作上更是颇多讲究。首先是食材上的选择。翻碗肉的食材需选用乌猪的五花肉。这类猪个子小,成长期短,肉质鲜嫩,可以将翻碗肉的滋味发挥到极致。其次是刀工。翻碗肉每块肉的大小有一定的定制,一般来说长、宽约3公分,厚1公分,厚薄不均,不仅影响成品的口感,也影响观感。最后是烹饪。翻腕肉的烹饪需要经过涮和蒸两道工序。涮,是将切好的肉块放在滚汤中涮白;蒸,是将涮白的肉抹上上好的酱油,再佐以料酒、生姜、细盐、大蒜,每八块肉一碗,放入竹制的蒸笼里蒸。仙居谚语说“紧火粥,慢火肉”,翻碗肉亦须如此。

翻碗肉还是仙居传统酒筵的“八大碗”之一。八大碗传说由八仙发明制作,其中翻碗肉为汉钟离的作品,故又名“钟离翻碗肉”。但事实上,从翻碗肉的色泽和滋味上看,其应源自古代菜谱中的“红煨肉”。据清代的夏曾传《随园食单·红煨肉三法》中载:或用甜酱,或用秋油,或竟不用秋油、甜酱。每肉一斤,用盐三钱,纯酒煨,亦不用水煮,但须熬干水气。三种治法皆红如琥珀,不可加糖炒色。早起锅则黄,当可则红,过迟红色变紫,而精肉转硬。常起锅盖则油走,而味都在油中矣。大抵割肉虽方,以烂到不见锋棱,上口而精肉俱化为妙。(清代佚名《调鼎集》中亦有类似记录)由此可见,仙居翻碗肉与夏曾传笔下的红煨肉在制作上虽然大相径庭,但成品的形态、口感应当基本相同。

上世纪七、八零年代时,仙居翻碗肉的制作方法也曾有过改动。如夏曾传“红煨肉”制作中所忌讳的“不可加糖炒色”被普遍使用。尓时,在大型的酒筵上,仙居民间的土厨师开始用红糖炒制成“赤”,用来涂抹肉的表面,而一般的年节、工匠食礼的餐桌上,翻碗肉则变成了用水煨熟,并加酒、酱油调色的肉块。不过,即便是如此,翻碗肉之名在那时仍是名副其实——除却婚宴的酒筵上,翻腕肉可以食用或宾客自带小碗带会家中与家人共享外,在年节或工匠的食礼中,除非陪客指点可吃一块翻腕肉(并最多只能吃两块),一般都是不去食用,以便主家翻碗留待下一餐摆上餐桌。当然,现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仙居翻碗肉的食用已经没有先前那么多忌讳了,且在制作上更为遵照古法,并因此成为了仙居人招待外来宾朋最有名的土菜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选自《仙居风俗记》未刊稿)

知识拓展

仙居“八大碗”

仙居“八大碗”为民间婚礼酒筵和年节食礼中招待宾朋的最体面的菜。八大碗具体分上四碗和下四碗,上四碗分别为:采荷莲子(或白扁豆)、湘子海参(或肉参)、铁拐敲肉、钟离翻碗肉;下四碗分别为:洞宾大鱼、仙姑肉皮泡、国舅泡鲞、果老豆腐。在婚礼酒筵中,上四碗的翻碗肉上桌后,新娘才可以入席。

关于仙居“八大碗”的起源,近年亦有对应的传说。传说古时八仙过海大战龙王之后,在回神仙居的路上,只见邻村皤滩鼓乐喧天、张灯结彩,遂降祥云去凑热闹,原来是村中首富吴员外嫁女,八仙当时兴起,一人做了一道好菜(即采荷莲子、湘子海参、钟离翻碗肉、国舅泡鲞、洞宾大鱼、铁拐敲肉、仙姑肉皮泡、国老豆腐)以示庆贺。不久,仙居百姓都把吃饭用的四方桌改称为八仙桌,婚宴上都用上八仙的八样拿手菜,并尊称为八大碗。八大碗具体名称改为以上八大碗名称。(元真造龙)

仙居,白雲雞犬之境,流水桃花之鄉。

仙居物語,一個關於仙居歷史、民俗、故事、歌謠、諺語等等的個人訂閱號。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無興趣的大可一咲而過。若需要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