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5

 廿氏春秋 2017-04-19

濮阳人吕不韦

  【提要】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战国商人吕不韦是历史上所有商人中最伟大的商人。商人

的本领就是交易和投资,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的吕不韦是最善于进行长线投

资和最大宗贸易。他的买卖非常成功、令人叫绝。

  【原文】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其父曰:“耕田之利几倍?”

71

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

”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城。故往说之曰:“子?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

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身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

有秦国。吾为子使,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

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

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

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

”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

子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

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

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

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

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

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

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

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杰,得知名者不

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

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材。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

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

致养邑。

  【译文】

濮阳商人吕不韦到邯郸去做买卖,见到秦国入赵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便问父

亲:“农耕获利几何?”其父亲回答说:“十倍吧。”他又问:“珠宝买卖赢利几

倍?”答道:“一百倍吧。”他又问:“如果拥立一位君主呢?”他父亲说:“这可无

法计量了。”吕不韦说:“如今即便我艰苦工作,仍然不能衣食无忧,而拥君立

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秦公子异人这时正在赵国为质,住在?城这个地方,吕不韦前往拜谒说:“公子?

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其母又在宫中。如今公子您既没有母亲在宫内照应,自身

又处于祸福难测的敌国,一旦秦赵开战,公子您的性命将难以保全。如果公子

听信我,我倒有办法让您回国,且能继承王位。我先替公子到秦国跑一趟,必

定接您回国。”

于是,吕不韦前去游说秦孝文王王后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说:“阁下可知?阁

72

下罪已至死!您门下的宾客无不位高势尊,相反太子门下无一显贵。而且阁下

府中珍宝、骏马、佳丽多不可数,老实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今大王年事

已高,一旦驾崩,太子执政,阁下则危如累卵,生死在旦夕之间。小人倒有条

权宜之计,可令阁下富贵万年且稳如泰山,绝无后顾之忧。”阳泉君赶忙让座施

礼,恭敬地表示请教。吕不韦献策说:“大王年事已高,华阳夫人却无子嗣,有

资格继承王位的子?继位后一定重用秦臣士仓,到那时王后的门庭必定长满蒿野

草,萧条冷落。现在在赵国为质的公子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

护,每每翘首西望家邦,极想回到秦国来。王后倘若能立异人为太子,这样一

来,不是储君的异人也能继位为王,他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而无子的

华阳夫人也因此有了日后的依靠。”阳泉君说:“对,有道理!”便进宫说服王

后,王后便要求赵国将公子异人遣返秦国。

赵国不肯放行。吕不韦就去游说赵王:“公子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郎,只是失去

了母亲照顾,现在华阳王后想让他作儿子。大王试想,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

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而耽误灭赵大计,赵国不是空有人质了吗?但

如果让其回国继位为王,赵国以厚礼好生相送,公子是不会忘记大王的恩义

的,这是以礼相交的作法。如今孝文王已经老迈,一旦驾崩,赵国虽仍有异人

为质,也没有资历与秦相国亲近了。”于是,赵王就将异人送回秦国。

公子异回国后,吕不韦让他身着楚服晋见原是楚国人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对

他的打扮十分高兴,认为他很有心计,并特地亲近说:“我是楚国人。”于是把

公子异人认作儿子,并替他更名为“楚”。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

孩儿自小生长于赵国,没有师傅教导传习,不长于背诵。”秦王也就罢了,让他

留宿宫中。一次,异人乘秦王空闲时,进言道:“陛下也曾羁留赵国,赵国豪杰

之士知道陛下大名的不在少数。如今陛下返秦为君,他们都惦念着您,可是陛

下却连一个使臣未曾遣派去抚慰他们。孩儿担心他们会心生怨恨之心。希望大

王将边境城门迟开而早闭,防患于未然。”秦王觉得他说话极有道理,为他的奇

谋感到惊讶。华阳夫人乘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王召来丞相,下诏说:“寡人

的儿子数子楚最能干。”于是立异人为太子。

公子楚做了秦王以后,任吕不韦为相,封他为文信侯,将蓝田十二县作为他的

食邑。而王后称华阳太后,诸侯们闻讯都向太后奉送了养邑。

  【评析】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

的。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他是那

种善于进行大的策划、善于实施和完成这个策划的人,这种人要口才出众,自

己就是自己谋划的贯彻实施者。

就谋略而言,吕不韦不仅谋得深、算得远,而且谋得全,算得广,他共分了四

个步骤来进行谋划:其一,当他看到公子异人时就觉得奇货可居,是一个能够

赢得整个未来的上佳投资项目,于是他说服异人听他指挥。其二,这个“奇货”

73

要想推销出去、这份投资由风险转化为巨大利润,还是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和

费力的工作。他不仅要安排好接人,而且要安排好放人。他算计到华阳夫人及

其弟弟的潜在的、迫切的需要,使华阳夫人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为异人奔

走,使秦国开始向赵国要人。其三,他又游说赵王,以长远的利益说动赵王送

归异人。其四,人接回后,为更上一层楼,他在异人身上下了点工夫,使秦王

最终立异人为太子。吕不韦在两国间穿针引线、巧妙安排、运筹得当、步步迭

进,他真是一个一流的策划家、设计家。完成他的这次交易,实际上是个大工

程。要调动事主、接人的秦国、放人的赵国、认儿子的王后、立太子的秦王等

等,庞大而复杂,非得要高屋建瓴和周全细致不可。

尤其让人佩服的是他的游说口才,每次他都正中游说对象的下怀,都能够使对

方欣然接受。这是因为他能够深刻地洞察到对方的需求,能够预期到事情的未

来变化,以替对方着想的角度来使对方轻易就范。说服对方,首先必须要有一

个将自己置换成对方的过程。掌控对方的需求,才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以

为我用。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提要】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仅12岁的甘罗的口才与谋略比起那些老练的谋士与说客

来,一点儿也不逊色。小小年纪,就掌握了威逼利诱、拉拢分化的政治权术和

游说技巧,让古今无数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心生倾慕。

  【原文】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

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

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

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

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

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

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

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

君与?”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曰:“应侯不如文信侯

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

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

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

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

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

74

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

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

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作大

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作相国,

以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取道

于赵国,由于过去伐赵结下仇怨,赵国正悬赏百里之地抓我。”文信侯很不高兴

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让刚

成君蔡泽到燕国做了几年工作,使太子丹入朝为质,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

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

斥到:“走开!我亲自出马他尚且无动于衷,你还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辩解

说:“古时项七岁时即为孔子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君侯为何不让我去试一

试,为何不由分说便呵斥于我呢!”

于是甘罗拜谒张唐,问他:“阁下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

君战功赫赫,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不如他。”甘罗问:“阁下果真自知

功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是的”甘罗又问:“阁下您看,当年执掌秦政的应

侯范睢与今日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张唐说:“应该不如文信侯。”甘

罗问:“阁下确认这一点吗?”张唐说:“是的。”甘罗说:“当年应侯想攻打赵

国,可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

请您去燕国任相,阁下却左右不肯,我不知道阁下身死何地啊!”张唐沉吟道:

“那就麻烦您跟文信侯说我张唐乐意接受这一使命。”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

缠,择日起程。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

替张唐打通关节。”

于是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道:“大王听说太子丹入秦

为质的事吗?”赵王说:“也听到了风声。”甘罗分析道:“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

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

赵国就危险了。秦、燕相好,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

已。为大王计,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

丹,并且联合赵国一道攻打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秦国也打发太子丹

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评析】

有志不在年高,中国传统社会对青少年的压抑是很严重的,比起宋以后的封建

社会中后期,战国时代对晚辈的相当尊重。年轻人有胆识、少有传统的束缚,

只要领悟传统的智慧,就可以干出一番大事来。所以作为年轻人,一定要自

信,不要被年长者们吓倒,而作为年长者,一定要积极扶持年轻人,重用年轻

人。

75

甘罗悟透了人性的善恶和国家作为主体的利益所在,他用祸患来威胁张唐,终

于使他就范。他也用对赵国国家安全将要构成的巨大灾难来震惧赵国,也使赵

国屈服。对待人性,要么用肯定的、褒扬的、激励的方式以利益和荣誉使他就

范,要么就要靠否定的、威胁的、惩罚的方式以恐惧和灾难使他就范,人性中

如果积极成分多,他就容易接受激励的方式,如果人性中否定性的东西太多,

那就只能“敬酒不吃吃罚酒”,采取威逼和震惧的方式了。国家间的交往也同此

理。

文信侯出走


【提要】

战国后期,秦国以外的其他六国处在风雨飘摇、危如累卵的残破状态,亡国之

劫迫在眉睫。在此种凶险的环境下,如何在政治、军事上对抗强大的侵略者,

如何能够不亡国灭种,是国家的主政者必须对付的紧急问题。古往今来,每每

面临亡国之险,就有两种对策应运而生,一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清流

派,一种是割地赔款、以空间换时间的主和派、务实派。到底哪一派能应对国

难,我们不妨看看赵国的例子。

  【原文】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说赵王曰:“

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

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曰:“不如。”“民孰与之众?”曰:“

不如。”“金钱粟孰与之富?”曰:“弗如。”“国孰与之治?”曰:“不如。”“相孰与

之贤?”曰:“不如。”“将孰与之武?”曰:“不如。”“律令孰与之明?”曰:“不

如。”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赵王曰:“卿

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

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

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

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

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

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

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

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

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

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

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

韩仓子,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粉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

其言,武安君必死。”

76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

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

居不敬,恐获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杖以接手。上若不信,请以出示。”出之

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杖續,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

赐死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

臣不得自杀宫中。”过司空马门,趣甚疾,出门也。右举剑将自诛,臂短,不能

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

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

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相国回到封地,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让他代理

相国。此时,秦国正调动兵马进攻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担任秦相

时,臣是他的下属,做过尚书一类的事情,因此熟悉秦国的情况。如今大王让

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解赵国的情况,臣愿为大王把两国先作一番比较,看

看谁的胜算大。大王您看,赵与秦哪一个国家更强大?”赵王答道:“赵国当然

没秦国强大。”司空马又问:“以人口而言,哪一国更多?”答道:“比不上秦国。

”又问:“粮食钱币能不能与秦相比?”答:“不能。”“哪一国政令更严明?”“还是

秦国。”于是司空马说:“既然赵国诸事都不如秦国,那么面临的就只有灭亡

了。”赵王恳求说:“希望先生不要嫌弃赵国,不吝赐教,寡人愿意听从先生的

谋划。”

司空马献策说:“假如大王赂秦以半数国土,秦国兵不血刃便获此厚利,必大喜

过望。秦一来担心赵兵作鱼死网破之争,二来深恐诸侯率兵来救,秦王必定迫

不急待收受献地。秦得到土地,欲望得到一时的满足,便会退兵回国暂作休

整,赵国虽然仅剩半壁河山,还足以自存。秦国收到贿赂日益骄横,山东诸侯

必然十分恐慌;假如赵国灭亡就会危及他们自已,他们一定会惊恐不安,从而

出兵救赵。在形势的推动下,合纵阵线顷刻间就能形成。臣请求为大王约合各

路诸侯,如此,大王名义上失去了半壁河山,实际上却得到山东各诸侯的援助

来共同抗击秦国,秦国也不难被灭亡了。”

赵王说:“不久前秦出兵攻赵,寡人为求自保,曾以河间十二县贿赂秦国,国土

沧丧,兵力削弱,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如今先生又建议割让半数国土,只

恐秦国因而更加强大,赵国更无力以自保,难免遭受灭亡之祸。希望先生再想

个计策。”司空马说:“臣虽然出身于刀笔小吏,累官而积,仍是尚书小官,从

来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并不愿意让司空

马掌握军权。司空马无奈,只好说:“臣只有区区愚计,大王不纳,臣也没什么

可能奉献给大王了,臣请求离开赵国。”

司空马离开邯郸,经过平原津。平源津令郭遗听说有远客自邯郸而来,便热情

77

地接待他,向他打听战事:“听说秦兵正在攻打赵国,客人自邯郸来,请问战况

如何?”司空马叙述了一遍为赵王设谋图存而赵王不采纳、赵国灭亡只在朝夕之

间的事。郭遗说:“那么客人估计赵国能支持多久?”司空马说:“赵王若能坚持

以武安君李牧为将,可支一年;如果妄杀武安君,灭亡之期,则不出半年。我

听说赵王臣子之中有个叫韩仓的,善于阿谀奉承、曲意迎上,甚得赵王欢心。

这个人妒贤嫉能,每每谗害有功之臣。如今赵国正是风雨飘摇之时,赵王非亲

勿用,必听韩仓之言,武安君下场可想而知。”

韩仓果然向赵王大进李牧的谗言,赵王使人取代李牧统帅之位,令其速返邯

郸。然后派韩仓胡乱找茬数落李牧:“将军得胜归来,大王向你敬酒贺功,可将

军回敬大王时,双手紧握匕首,其心叵测,其罪当诛!”武安君急忙分辩说:“

臣胳膊患了曲挛之疾,伸不直,而我的身躯高大,跪拜之时不能双手够地,臣

深恐对大王不敬而触犯死罪,便叫木工做了一个假臂,大王若是不信,臣可示

之于王。”于是从袖中取出假肢给韩仓看。那假肢状如木橛,缠以布条。李牧恳

求韩仓向赵王加以解释。韩仓却不理睬,冷言道:“臣只是受命于王,大王赐将

军死,绝不容恕,我不敢为你多言。”无奈,李牧朝北向赵王遥叩感谢往昔知遇

之恩,抽出宝剑准备自杀,可转念一想:臣子不能自杀于宫中。于是他快步走

出司马门。当他前行走出门之后,李牧右手引剑自杀,可是胳膊太短,宝剑无

法刺透,于是以嘴含剑,将剑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李牧死后才5个月,赵国

就灭亡了。

平原令郭遨,每次见到朋友,总为司空马咨嗟叹惜不已。而他又认为,司空马

为秦所放逐并非由于愚鲁,离开赵国并非出于无能。赵国走了一个司空马,致

使国家灭亡,可见亡国灭族,并不是没有贤才辅佐,只是君主不能用贤罢了。

  【评析】

司空马的确是个政治贤才,他老成谋国、不为清名所羁绊、不为节气所累,他

所追求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政治效用,他暂时的退让忍辱和委曲求全的谋略,是

为了保存实力和维护更大的利益,如果只为某种节气道义宁为玉碎,那么由于

自己的实力不够只能导致全局的崩溃。司空马深深懂得政治的较量就是实力的

较量,所以他向赵王反复询问赵国与秦国的实力对比,要让赵王感到自己的实

力不够,实力不够就不能贸然行事,就不能为清名而牺牲,相反地,只有保存

实力、徐图长计,只有退缩、忍耐和委曲求全才是正确的抉择。

自清朝道光、咸丰以来,在对外国问题上朝廷中就有主战的清流派和主和的务

实派之分。每次都是清流派占上风开战,但最终惨败后就叫务实派来收拾残

局。晚清李鸿章反对中日开战,认为实力上远远比不上日本。结果朝廷中以张

之洞为首的清议派占了上风,导致甲午海战清军惨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损失特别惨重。日寇侵华时,国民政府还算有点头脑,没有死拼决战,而以保

存实力为第一要义,退让忍辱、以空间换时间,最终换来了抗战的胜利。

必要的退却、一时的道德损失,却能为保全自己、最终实现目的打下坚实的基

78

础。勾践被俘吴国,为达返回故国图谋复仇的政治目的,他不惜牺牲个人人格

尊严,为吴主作牵马扫地的苦役,甚至品尝吴主的粪便,结其欢心。虽然手段

看起来不近人情常理,有悖世人推重的高洁品行,但此手段中损失了勾践一时

的道德尊严,却赢得了政治目的实现。

诗人、知识分子当不了政治家,因为前两者太过审美、太过清高、太不能务

实。政治上老练的是务实型的政治家,他不看重道义上的清名,他看重的是最

终的胜利。

司空马给赵王讲这些道理算是对牛弹琴,赵王内心也接受不了这种屈辱,所以

只能让赵国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只可怜那被奸臣陷害的一代名将李牧,

死得何等的悲壮和冤屈。

四国为一

  【提要】

勾心斗角、毁谤谗陷,人与人之间总是难免这些,尤其是自己稍有功绩,免不

了他人的妒忌和诽谤。如何对付他人的诬陷和谗言,如何向受蒙蔽者表白自

己、消除误解,确实需要很好的头脑与口才。韩非这个阴险毒辣的家伙这次终

于遇到了对手。

  【原文】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

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

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

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

为上卿。

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出问三年,四国之交未

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

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

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

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

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

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

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

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工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

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立革

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诟

丑,大诽于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

79

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

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而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

于上。”

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译文】

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多

人商议对策。秦王问道:“当下四国联合攻秦,而我国正当财力衰竭、战事失利

之时,应该如何对敌?”大臣们不知怎样回答。这时姚贾站出来自告奋勇说:“

臣愿意为大王出使四国,一定破坏他们的阴谋,阻止战事的发生。”秦王很赞赏

他的胆识和勇敢,便拨给他战车百辆,黄金千斤,并让他穿戴起自已的衣冠,

佩上自己的宝剑。于是姚贾辞别秦王,遍访四国。姚贾此行,不但达到了制止

四国攻秦的战略,而且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秦王十分高兴,马上

封给他1000户城邑,并任命他为上卿。

秦臣韩非指责姚贾说:“姚贾拿着珍珠重宝,出使荆、吴、燕、代等地,长达三

年,这些地方的国家未必真心实意和秦国结盟,而本国国库中的珍宝却已散

尽。这实际上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用秦国的珍宝,私自结交诸侯,希望大王

明察。更何况姚贾不过是魏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在魏国作过盗贼,虽

然在赵国作过官,后来却被驱逐出境,这样一个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

赵国的逐臣,让他参与国家大事,不是勉励群臣的办法!”

于是秦王召来姚贾问道:“寡人听说你用秦国的珍宝结交诸侯,可有此事?”姚

贾坦承无讳:“有。”秦王变了脸色说道:“那么你还有什么面目再与寡人相见?”

姚贾回答说:“昔日曾参孝顺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伍胥尽忠报

主,天下诸侯都愿以之为臣;贞女擅长女工,天下男人都愿以之为妻。而臣效

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臣不把财宝送给那四个国家,还能让他们归服谁

呢?大王再想,假如臣不忠于王,四国之君凭什么信任臣呢?夏桀听信谗言杀

了良将关龙逢,纣王听信谗言杀了忠臣比干,以至于身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

谗言,就不会再有忠臣为国出力了。”

秦王又说道:“寡人听说你是看门人之子、魏之盗贼、赵之逐臣。”姚贾仍是不

卑不亢:“姜太公是一个被老婆赶出家门的齐人,在朝歌时连肉都卖不出去的无

用的屠户,也是被子良驱逐的家臣,他在棘津时卖劳力都无人雇用。但文王慧

眼独具,以之为辅佐,最终建立王业。管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在南阳穷

困潦倒,在鲁国时曾被囚禁,齐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业。百里奚当初不过是

虞国一个乞丐,身价只有五张羊皮,可是秦穆公任用他为相后竟能无敌于西

戎,还有,过去晋文公倚仗中山国的盗贼,却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这些人,

出身无不卑贱,身负恶名,甚至为人所不齿,而明主加以重用,是因为知道他

们能为国家建立不朽的功勋。假如人人都像卞随、务光、申屠狄(古代隐士)

那样,又有谁能为国效命呢?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臣子的过失,不听信别

80

人的谗言,只考察他们能否为已所用。所以能够安邦定国的明君,不听信外面

的毁谤,不封赏空有清高之名、没有尺寸之功的人。这样一来,所有为臣的不

就不敢用虚名希求于国君了。”

秦王叹服:“爱卿说的在理。”于是仍让姚贾出使列国而责罚了韩非。

  【评析】

在中国这样一个很重视伦理道德的社会,诽谤他人最常用最狠毒的办法就是从

道德上攻击他人,当过小偷、骗过女学生、出身卑贱等等,这些东西又都是过

去的历史、查无实据,所以可以信口开河、极尽诬陷之能事,而且对人们的看

法判断影响极大,对当事者的自尊极具威胁性。象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奸臣一

样,韩非用一些无关国事的个人道德问题来污蔑姚贾,事情虽小,却能轻易地

改变秦王对姚贾的信任和看法。

姚贾没有被权臣的诬陷吓倒、他也深知需要自己来表白来辩解,不然的话误解

会更加严重。他首先说明了自己用珍宝结交诸侯,完全是为了秦国和秦王的利

益,根本不是什么“私交”。接着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晋文公的例子,

说明是人才就不怕出身低。更进一步,他指出能为国出力作贡献者,并不需要

虚名和清名,作为在上者,一定要有讲究实效、纳污含垢的作风和胸襟。

其实姚贾所指出的不重清名而重功利的作风正是战国时代的优点所在,那时儒

家还没有列为正统,后代那种道德至上的虚骄之气还没有充斥官场,务实精神

而非泛道德化为国家增添了活力、为战国时代成为中华文明的颠峰时期起到了

关键的作用。

第八篇齐策一

  让一个人甘心为自己赴汤蹈火、肝脑涂地是很不容易的,这既需

要物质上的接济帮助,更需要心灵上的肝胆相照、心心相印。“女为悦己者容,

士为知己者死”。当你成为一个人的知己时,那么他才有可能为你作出牺牲和付

出。光有一番雄才大略,而没有几个知己,是绝不能成大事的。

靖郭君将城薛

  【提要】

靖郭君,即田婴,是齐威王之子,封于薛地。他喜欢养士,门下有众多门客,在

战国政治舞台上也算一个人物。他与齐王是兄弟关系,所以许多事情处理起来

很是微妙。

  【原文】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

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

“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

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81

君曰:“善。”乃辍城薛。

  【译文】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

阻他。田婴于是吩咐传达人员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

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多一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

婴于是接见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

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客人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

不碍事,先生请讲!”客人这才回答道:“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钓钩

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域,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

以此相比,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水’,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地有什么用

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

呢?”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

  【评析】

我们在推销时最困难的局面就是没开口、人家就一口拒绝了。对待这种情况,

就要出奇招、用富有引诱力的惊人之语制造悬念,用他人的好奇心来诱使他听

我们的话语和建议。“海大鱼”就是一个很具悬念的钓语。

“一山不能容二虎”,与国王是兄弟既显贵也很危险,绝不能让国王觉得你有取

而代之的野心。在公司、在单位,我们位高权重时,也要时时摆正自己的位

置,决不要让他人抓住你有非分之想的把柄。

靖郭君善齐貌辨

  【提要】

了解一个人是最为困难的,那些掌握了知人之术的人,可以领袖群伦。靖郭君

力排众议,坚持自己对一个人的判断,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看来

养门客也不是有钱就可以养的,作为人中之杰,你必须要有“知人之明”。

  【原文】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

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划而类,破吾家。苟而

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

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

时,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

”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

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

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

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

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

82

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

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

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

诺。”

靖郭君来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

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

日而听。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

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译文】

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

厌他。有个叫士尉的人曾为此劝说靖郭君赶走齐貌辨,靖郭君没有接受,士尉

拂袖而去。这时孟尝君田文也在暗中劝说驱逐齐貌君,不料田婴却大发脾气

说:“即使将来有人铲除我们这个家族,捣毁我们这片家业,只要能对齐貌辩有

好处,我也在所不惜!”于是田婴就给齐貌辩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赶

车,朝夕侍候不懈。

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由田婴的异母兄宣王即位。田婴跟宣王合不来,于是

就离开首都到自己的封士薛地来住,齐貌辩也跟他一同到了薛城。没多久,齐

貌辩决定辞别田婴回齐国去晋见宣王,这时田婴就说:“君王既然很讨厌我田

婴,那你此去岂不是找死!”齐貌辩说:“臣根本就不想活,所以臣一定要去。”

田婴也无法阻止,于是齐貌辩就去见宣王。

齐貌辩到了齐国首都临淄,宣王很早就知道他来,他满心怒气地等着齐貌辩。

齐貌辩拜见宣王后,宣王首先问他说:“你是靖郭君手下的宠臣,靖郭君是不是

一切都听你的呢?齐貌辩回答说:“臣是靖郭君的宠臣并不错,但要说靖郭君什

么都听臣的那倒未必。例如当君王还是当太子时,臣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长一

副不仁相貌,下巴太大,看起来好像一只猪。让这种人当国王,施政必然违背

正道,所以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效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

对臣说:‘不可以这样做,因为我不忍这样做。’假如靖郭君是一切都听臣的话,

那么靖郭君也不会遭受今天这样的迫害,此其一。

当靖君到了薛城,楚相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

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现在即使与后王关系不

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向先王如何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

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

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脸上颜色变了,说:“靖郭君对寡人的感情竟

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您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

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

靖郭君穿戴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帽子,佩带赐给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

83

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靖郭君表示

辞谢,不得已才接受了。7天以后,又以有病为名坚决要求辞职,3天以后齐宣

王才答应了他的要求。

此时此刻,应该明白靖郭君有知人之明啊!自己能够了解别人,所以即使有人

非议那个人,他也不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这也就是齐貌辨之所以置生死于度

外、乐于解忧患、急于救人危难的原因。

  【评析】

齐貌辨果然不负靖郭君的器重和信任,以卓越的口才与谋略使自己的主人挽回

了一切。齐貌辨对齐王先是沉默,这样可以先揣摩齐王的心理,静侯齐王开口

以找到机会。当齐王开口就说到靖郭君是否对齐貌辨言听计从时,齐貌辨终于

找到机会,把自己一番丑化,从而衬托出了靖郭君的忠心和伟大来。这实际上

是游说中的苦肉计,通过污损自己来换取信任,来达到目的。

让一个人甘心为自己赴汤蹈火、肝脑涂地是很不容易的,这既需要物质上的接

济帮助,更需要心灵上的肝胆相照、心心相印。“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

死”。当你成为一个人的知己时,那么他才有可能为你作出牺牲和付出。光有一

番雄才大略,而没有几个知己,是绝不能成大事的。

成侯邹忌为齐相

  【提要】

人与人之间互相陷害,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者,互相排

挤,使用阴谋诡计,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原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

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

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公孙?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

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

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译文】

成侯邹忌是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公孙

献计给邹忌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

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回国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

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商量对策。公孙?就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

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

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

公孙?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闻言大恐,出走避

84

祸。

  【评析】

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好事顷刻变成了坏事。语言的危险性又一次暴

露出来。事实上人们的确生活在一个传播的世界中,传播决定了事实,事实本

身是什么,在于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了。

田忌亡齐而楚

  【提要】

同样一件事,有些人很轻松地就可以打开局面,而有些人始终愁眉不展。事在

人为,人的高低取决于他的头脑。看似很困难的事,只要善于谋划、善于说服

他人,达成目的也是很容易的。

  【原文】

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君

留楚。”谓楚王曰:“邹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

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

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译文】

由于邹忌的诬陷,田忌逃出齐国,避祸于楚。邹忌在齐国取得了更大的权柄,

却每日忧心不已,深怕哪一天田忌借助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掌权。杜赫对他

说:“我可以为您设法让田忌留在楚国”。

杜赫于是对楚宣王说:“齐相邹忌之所以不愿意与楚交好,只是因为担心亡臣田

忌借重楚国重返于齐。大王何不封田忌于江南,以此向邹忌表明田忌不再返齐

国。邹忌感激大王,一定会让齐国很好地对待楚国。再者,田忌是个逃亡的

人,能得到封地,已是意外之喜,定然对大王感激涕零。他日假如能回到齐

国,同样也会尽力促进两国交好。这是充分利用邹忌、田忌的两全之策啊。”楚

王果然把田忌封在江南。

  【评析】

杜赫抓住了楚王期望与齐国交好的心理,一切从此出发,来诱导楚王按自己的

计划行事。杜赫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指出了自己策略是个两全之策,既能满足当

前的利益,又能利于今后的利益,如此为他着想的上上之谋,楚王岂有不采纳

之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

  【提要】

这是人人皆知的名篇,一直收录在学校的教材书中。此文展示了《战国策》的

文学价值: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说理极为生动别致、立意

也正直高卓,的确值得千古流传、世代研读。

85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

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

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

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

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及,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神采焕发而容貌俊美。一日早晨,他穿戴打扮,看着镜子,

问他的妻子:“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他妻子说:“您俊美得

很,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不大自

信,又去问他的妾:“我和徐公哪个更俊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

二天,有位客人来家中拜访,邹忌跟他坐着闲谈,他又问:“我和徐公哪个更俊

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

第二天,徐公来到邹忌家,邹忌细细打量他,自以为不及徐公美,拿起镜子来

仔细端详,更觉得远不如人。晚上他躺在床上细细思量,领悟到:“我的妻子说

我俊美,是因为偏爱我;侍妾说我俊美,是因为畏惧我;客人说我俊美,是因

为有求于我啊!”

于是邹忌入朝参见威王,对他说:“臣确实晓得比不上徐公俊美,可是臣的妻子

偏袒臣,侍妾害怕臣,客人欲有求于臣,异口同声说臣比徐公俊美。如今齐地

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邑,宫中妃嫔、左右近臣,没有不偏私于大王的,

朝中大臣没有不畏惧大王的,齐国上下没有不求于大王的,可见,大王实在被

蒙蔽的厉害!”齐威王称赞:“您说得对。”

于是发出诏令:“凡官民人等,能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受上赏;能上书劝谏寡

人的,受中赏;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朝政,只要为寡人所闻,受下赏。”诏令

刚刚颁布时,大臣们都来进谏,朝堂门庭若市。过了几个月,时不时还有谏言

上奏。一年之后,人们即使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四国听到这件事,都来齐国朝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胜于邻

国在于自己国家的内政修明、政治正义”啊!

86

  【评析】

由于语言对事实的歪曲,使我们很难接触到真相。能够扭转这种“报喜不报忧”

、曲意逢迎的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广开言路、自由言语和传播。人们出于私利

或者畏惧,常常说谎、言不由衷。所以在存在利益关系或者不自由状态下的语

言,我们一定要明察斟酌、明辨是非。

而如果我们想听到接近事实的真实话语、想使人生、事业和国家能够真正健康

发展,就应该广纳众言、多听批评、多接受监督,使语言和传播不受功利左

右、不受外力压制。接受言论,就像进入超市购物一样,要有多种的选择,多

种的言论,相比较才利于定夺。如此才能够使人生避免走入歧途、使国家避免

出现“浮夸风”、避免民怨沸腾,也才能使政治清明、事业昌盛。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提要】

这是又一个有关识人用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语言对事实的歪曲传播没有

起到作用,这是因为当事者意识清楚、立场坚定,一旦认可一个人,就不再改

变看法,他的识人之法值得借鉴。

  【原文】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

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兵入秦,威王不应。顷之

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

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

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者章子将

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

先母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

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译文】

秦军要通过韩、魏去攻打齐国,齐威王派章子为将应战。章子与秦军对阵,军

使来往频繁,章子把军旗换成秦军的样子,然后派部分将士混入秦军。这时齐

的探兵回来说章子率齐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

探兵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

儿,又一个探兵又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可是威王仍然没有什么反

应。如此经过几次报告,一个朝臣就请求威王说:“都说章子打了败仗,报告的

人虽然不同,可是内容却相同。君王为何不遣将发兵攻打?”齐威王回答说:“

章子绝对不会背叛寡人,为什么要派兵去攻打他呢?”

就在这个期间传来捷报,齐军大获全胜,秦军大败溃退,秦惠王只好自称西藩

之臣,而派特使向齐国谢罪请和,这时齐威王的左右侍臣就说:“大王怎么知道

章子绝对不降秦呢?”齐威王回答说:“章子的母亲启,由于得罪他的父亲,就

87

被他的父亲杀死埋在马棚下,当寡人任命章子为将军时,寡人曾勉励他说:‘先

生的能力很强,过几天率领全部军队回来时,一定要改葬将军的母亲。’当时章

子说:‘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不允许臣改葬。

假如臣得不到父亲的允许而改葬母亲,岂不是等于背弃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

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由此可见,作为人子竟不敢欺负死去的父亲,难道他作

人臣还能欺辱活着的君王吗!”

  【评析】

“一滴水可以知大海”,是因为海水的构成大体上是同一的,由一部分就可知全

部的构成。一个人的品行也有其规律和惯性,通过观察他处理的一件事,基本

上就可知道他的为人和操守,尤其是那些同一性质的事情,通过掌握一件事,

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人都十分看中识人、鉴人

之法,其实对一个人的大体判断并不困难,“听其言,观其行”,看他怎么从头

到尾处理一件事,就可以基本上给他的办事能力、道德操守下个定义。

可贵的是齐威王真是一个明君,对章子可谓有“知遇之恩”。齐威王不仅很会识

人、鉴人,而且极其坚信自己的判断,在“三人成虎”“谎言说一万遍就是真理”的

语言世界里没有丧失意志力和判断力,没有被谣言所迷惑,他的过人之举,除

了归功于他对章子有个基本的判断外,也归功于他对语言的危险魔力有着清醒

的认识。

秦伐魏

  【提要】

齐国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地理上离强秦较远,但强秦的兵锋战鼓已临近齐国。“

山雨欲来风满楼”,如何救亡图存成为崤山以东六国迫在眉睫的大事。

  【原文】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

以为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

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

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

力;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

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亲齐而韩、梁疏

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

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难免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

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

“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

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谁、秦构

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

88

三晋。”

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合韩、赵、魏之后东去齐国对齐王说:“古代圣王兴兵征

伐,都是为了匡正天下建立功名,以便能够造福后世流芳千古。如今齐、楚、

燕、韩、魏等六国,彼此互相侵略征伐,不但不足以建立功名,反倒使秦国强

大使本国衰弱下去,这绝对不是山东诸侯的战略对策。

能够灭亡山东诸侯的只有强秦。如今六国不但不联手抗拒强秦,反而互相削

弱,到最后必然两败俱伤被秦国吞并,这是臣为山东诸侯担忧的主要原因。秦

国毫不费力,天下诸侯就互相割让土地给秦国;秦国连柴火都不必用,天下诸

侯就自动替秦国烹煮自己,到时候就有上等佳肴等待秦国享用。秦国真是聪

明,山东诸侯又是多么愚鲁,但愿大王能多多注意!

古代的三皇、五帝、五霸兴兵征伐,都是为了铲除无道的暴君,但是现在秦国

征伐天下恰好与古代相反,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亡国之君死于屈辱,亡国之民死

于掳掠。现在韩、魏人民的眼泪还没有干,只有齐国人民侥幸还没有惨遭秦国

蹂躏,这并不是由于齐国和秦国亲善,或者由于韩、魏与秦国交恶,只是由于

齐国离秦国远,韩、魏离秦国近的缘故。现在齐国离灾难已经不远,因为秦国

正想要攻打魏国的绎县和安邑,秦国有了绎县和安邑之后,再继续往东沿黄河

进兵,如此必然能顺着黄河往东攻打齐国,占领齐国土地一直达到东海之滨,

接着更向南进兵,使韩、魏、楚陷于孤立,向北进兵使燕、赵陷于孤立。如此

齐国就无计可施了,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现在韩、魏、赵三国已经又联合在一起,再度成为兄弟之邦,而且相约共同出

精兵去保卫魏国的绿县和安邑,这都是长远的计划。齐国如果不赶紧出精兵联

合韩、赵、魏三国,那齐国必将后患无穷。韩、赵、魏三国联合以后,秦国必

然不敢攻打魏国,而是转过头往南攻打楚国,楚、秦既然兵连祸结,那时韩、

赵、魏三国由于愤恨齐国的不肯支援,必然出兵去攻打齐。这就是臣说的齐国

必有的大后患,因此齐国应该赶紧出兵联合韩、赵、魏三国。”

齐宣王欣然采纳了陈轸的策略,马上出兵联合韩、赵、魏三国。

  【评析】

陈轸也是合纵派的杰出代表,他用滔滔雄辩向一直袖手旁观的齐国阐述了天下

大势,指明了齐国旁观的弊端和即将来临的大祸患,终于说服了齐王。他的说

辞之所以打动齐王,在于他善于从齐王的地位、思想等角度出发来开展游说。

首先他以远大的宏图理想吸引了身为一国之主的齐王,然后指出六国的行为实

在非常的卑贱和愚蠢,接着以凄惨的亡国景象打动了齐王的情感,最后指出齐

国已面临强秦的兵锋,而不联合韩、赵、魏三国就有更大祸患的事实。整个雄

辩一气呵成,非常贴近齐王的地位和欲念,紧紧抓住齐王的心理,句句击中齐

国的要害,可谓拥有千钧之力。说服了赵王,也在情理之中。

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