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习录【九十一】

 廿氏春秋 2017-04-20

问:“穷理何以即是尽性?” 

曰:“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穷仁之理,真要仁极仁;穷义之理,真要义极义。仁、义只是吾性,故穷理即是尽性。如孟子说‘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这便是穷理工夫。” 


【译文】 

梁日孚问:“为什么说穷理就是尽性呢?” 

先生说:“心的体是性,性即理。穷尽仁的理,是使仁成为至仁;穷尽义的理,是使义成为至义。仁与义只是我的性,因此,穷理就是尽性。孟子所说的‘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胜用’,就是穷理的工夫。” 


【评析】

心的本体是性,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其实,人性本体为无善无恶,只是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理的本源之体。但是,性是一个活体,它始终都在运动。经过强学、修养可以得到仁、义——善;染于外物即可产生偏邪、悖乱——恶。这就是心即性,性即理的道理。


【Amore】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及“仁”,说《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儒家用一个“仁”字涵盖了“孝悌忠信”,“恭宽信敏惠”这一些道德要素,又将之设置成高于这些道德要素。哪怕是阳明先生,恐怕也不能将“仁”之含义一言而明之吧?至仁至义之概念也是难以明说。然,心即理,穷理即尽心/尽性,心性通也。至于仁与义,至仁与至义,就随它去吧。以此曲解之,也算是一种乐趣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