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踝部病症-蹠腱膜劳损

 願隨身 2017-04-24

踝部病症-蹠腱膜劳损

  (2017-04-22 09:09:29)

  蹠腱膜劳损
踝部病症-蹠腱膜劳损

  【解剖生理】
  蹠腱膜又称蹠筋膜,为足底深筋膜的足低中间部增厚所形成。蹠腱膜在后方附着于跟骨结节,向前分为五条,分别附着于各蹠趾关节囊与屈肌腱鞘。蹠腱膜作为足弓弓弦,有如强足弓的作用。蹠腱膜又有保护足低肌肉、肌腱和蹠趾关节的作用。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肾气亏虚是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外伤、劳损或寒湿入侵经络则是其外因。如日常挑担,负重行走或长途跋涉,局部挫伤等均可引起蹠腱膜劳损。此外,跟骨结节退变、骨刺形成,亦可导致纤维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引起典型的足跟痛。
踝部病症-蹠腱膜劳损
       现代医学认为,当跖筋膜承受了超过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时,这种反复长期的超负荷将诱发炎症,形成退变、纤维化,导致跖筋膜炎。久而久之,跖筋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韧带和筋膜的纤维也就不断地被撕裂,人体为加强此处的强度,就引起附着处钙盐沉积和骨化而形成骨刺。

运动诱因
一些研究显示很多跑步的伤患都与训练错误及过多里数有关,而错误的训练问题包括:
短时间内增加里数
剧烈的训练(例如在硬地上穿钉鞋作间歇训练)
突然增加斜路训练
增加训练的频率
跑步的地面弹性过多或过少(混凝土、柏油路、草地、沙地等)
在边高边低或圆拱型的路上跑步
复原时间不够

其他诱因包括:
踝关节与足部肌力和柔韧性不足
高足弓或扁平足
膝内翻、膝外翻、胫骨扭转、长短脚、髌窝扭转
跑鞋问题(太软、鞋尖部份过紧、鞋底过硬、足弓支持不足、缺乏避震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主要症状是足跟下或足心部疼痛,足底紧张感,不能久行、久立,每遇劳累、寒湿痛剧,休息或得热后则舒适。急性滑囊炎,则足跟疼痛剧烈;足跟皮下脂肪垫部分消退者,足跟疼痛是暂时性的,随着机能的恢复症状可逐渐消退。

  检查时,可在跟骨结节内侧或前方触及压痛点,牵拉患足蹠筋膜时可使疼痛加重,并可触及足底紧张感。

  X线检查,可显示跟骨骨刺。疼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但与骨刺的方向有关。如骨刺的方向与跟骨平行,可不出现疼痛,若骨刺斜向下方,则常为引起疼痛的主要病因。

  根据本病的症状、体征,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2.施术部位 足跟、足底部为主,小腿部为辅。

  3.取穴 阴谷、阴陵泉、筑宾、三阴交、太溪、照海、然谷等穴。

  4.施术手法 推、按、揉、拨、擦、动。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十五分钟左右,1日或隔日1次;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宜。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推揉拨擦局部法 病人俯卧位,足踝部垫枕。术者取坐位,一手固定足部,另手由足掌推至小腿中部数十次;双手拇指由轻到重揉、拨病变局部数分钟;大鱼际或掌根擦足跟与足心部数分钟。

  (2)按揉俞穴通络法 病人俯卧位。术者用单手拇指按揉阴谷、阴陵泉、筑宾、三阴交、照海、然谷等穴,各半分钟。

  (3)牵拉活动足部法病人仰卧。术者一手固定足踝部,另手握足底蹠趾部,在拨伸下背伸、摇转足部数次,以牵拉蹠腱膜;继之,一手足尖外展固定,另手掌搓足底蹠趾关节至足跟,以热为度。

  【注意事项】

  1.按摩治疗期间,可配合中药洗敷及醋离子导入疗法。
  2.每天用热水侵泡足二十部分钟。
  3.可嘱病人鞋内放一厚垫,以减少蹠腱膜的张力。平时应注意勿过度行走及劳累。
踝部病症-蹠腱膜劳损
踝部病症-蹠腱膜劳损


踝部病症-腓骨长短肌腱滑脱

       腓骨肌腱位于腓骨后方的骨槽中,由腱鞘包绕。沟槽表面有腓骨肌支持带覆盖,限制其过度活动,腓骨肌收缩主要引起足外翻和跖屈。腓骨肌腱脱位是指肌腱从腓骨肌沟或腱鞘内脱位或半脱位,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解剖生理】
踝部病症-蹠腱膜劳损
  腓骨长、短肌位于小腿外侧,两肌皆起于腓骨体的外侧面,腓骨长肌起端较高,并掩盖腓骨短肌。两肌的肌腱经外踝后面转向前,在跟骨外侧面分开,短肌腱向前止于第5蹠骨基底的背侧,长肌腱转绕骰骨至足底,然后斜向内前方,止于第1楔骨及第1蹠骨基底的外侧面。在踝关节的外侧,有上、下两支持带悬架于外踝与跟骨之间,以防止肌腱向前滑脱。该肌由腓浅神经支配,收缩时使足外翻。

  【病因病理】

  腓骨长短肌位于外踝后侧管沟中,当足踝部过度蹠屈内翻或过度背伸外翻的扭转下,引起该肌腱拉伤,或悬架于外踝与跟骨之间的支持带断裂,肌腱因失去约束而从外踝后方面前滑脱。也可因外踝发育不全,沟管变浅,支持带松弛或缺如,在肌腱紧张时,易向前滑脱。
踝部病症-蹠腱膜劳损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急性者,伤后病人常有外踝部肌腱滑脱感,局部肿胀,皮下瘀血、青紫、疼痛。足背伸外翻时疼痛更为明显。沿腓骨长短肌腱有压痛,该肌腱紧张、痉挛,足踝部不能做内翻活动。

  慢性者,腓骨长、短肌腱常移位于外踝之上,行走时出现弹响,故有“弹响踝”之称,一般不影响踝关节的负重与行走功能。

踝部病症-蹠腱膜劳损踝部病症-蹠腱膜劳损

  【治疗】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整复移位。

  2.施术部位 足踝部。

  3.取穴 承山、阳陵泉、绝骨、太溪。

  4.施术手法 摩、按、推、动、擦。

  5.时间与刺激量 视伤情而定。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个步骤)

  (1)抚摩足踝活血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取坐位,一手固定足部,另手大鱼际着力抚摩外侧足踝部数十次。慢性者,可加推揉手法。

  (2)按压俞穴镇痛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用拇、中指对按承山、条口穴半分钟,拇指按压阳陵泉、绝骨、太溪穴,各零点五到一分钟。

  (3)动踝推按复位法 病人仰卧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外踝后缘(腓骨长、短肌腱处),余四指放于内踝,以施固定。另手握拿足趾部,将足极度蹠屈内翻,再迅速外翻背伸,手下有肌腱位移感为佳。继之,拇指顺该肌腱推理、按压数遍即可。

  慢性者,可用鱼际沿处踝处腓骨长、短肌腱方向施擦法2分钟。

  【注意事项】

  1.急性滑脱,手法治疗后,踝部软固定,限制活动3到5日,以防止再滑脱。

  2.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可配合局部热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