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达确认涨薪,正式加入“2万元俱乐部”!

 昵称27831771 2017-04-24

作者 / 林戈

来源 / 智合法律新媒体


作为中国最顶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方达的一举一动都能引发业界强烈的关注,中国最优秀的法学生和年轻律师都以能够加入方达为荣。近日,网上流传着一则消息——方达通过了薪酬调整方案,方达所有办公室新入职律师的应届生起薪统一调涨为人民币22k/月。

为此,我们专门询问了方达律师事务所及方达管理合伙人周志峰律师,消息得到证实,意味着又有一家中国律所加入了“2万元俱乐部”。

方达的回应

就涨薪问题,方达回应了以下4点:

方达回应

1、新入职律师的应届生起薪统一调涨为人民币22k/月的消息属实;


2、除个别特殊情况外,方达从未给予海外LLM特殊待遇;


3、方达此次的涨薪不单纯针对应届生的起薪,所有年级的律师都涨,方达的中年级律师涨薪幅度更高;


4、工资基准的调整在方达属于常态,上次的调整是两年前。

周志峰

律师

“律所起薪应该有继续增长的压力。现在国内顶级法学院最好的毕业生在很多方面已经不逊色于香港的法学院,但是收入差距仍然很大。此外,尽管受到中国律师的费率市场的制约,从事涉外业务的律所应该进一步提高薪酬水平,为法律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做好准备。如果在未来5到10年内中国一线律所的律师收入没有超过英国所,那么这一代的中国律师就没有完成历史使命!”

方达律师的级别与英国律所较为类似,一年级和二年级律师称为trainee associate;从第三年起升为associate,一般持续至第6年;第7年起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可能升至counsel;若想成为方达的合伙人,大约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中国律所中的“2万元俱乐部”

根据智合的调查和了解,目前国内将应届生的Entry Level调整为2万元以上的中国律所有5家,分别是汉坤(国内首家)、达辉、君合、方达、通力。

从2015年-2017年三年的ALB“中国最佳雇主”奖项来看,汉坤、君合、达辉是“年度最佳雇主”榜单上的常客,其员工满意度均高达90%左右,薪资达到或超过市场标准认可率为70%-80%。完善的培训和晋升制度、良好透明的薪酬福利体系、对年轻人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一线律师事务所的标配。

汉坤、君合、达辉、方达、通力5家顶尖中资所已经作出了表率,我们自然期待,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律所能够加入“2万元俱乐部”,法律人才的“2万元”红利时代能够快速到来。笔者预测,下一家“2万俱乐部”律所可能会诞生在“红圈”律所或者北上广深的一线律所之中。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律师事务所的薪酬制度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了解,一是法学生的期待,初入职场的“尴尬”,一是中国律师的收入情况。

法学生的期待和初入职场的“尴尬”


近期,智合曾面向1000多位希望从事律师职业的法学生发放过一份问卷调查,其中三个问题问及他们毕业后希望加入的律所、期待月薪及最看重的职业发展因素。

经过统计我们发现:

1、近一半(48%)的法学生希望进入“红圈”律所,27.3%的法学生希望加入在某几个业务领域深耕的精品律所。“红圈”律所代表了中国目前最顶级的律师事务所,其知名度、业内资源都是法学生所向往的,能加入就是一种优秀的体现,对自身能力的认可;精品所的定位更为精准,做深、做强是精品所的目标,符合当今中国律所专业化发展趋势,也受到了近三成法学生的职业选择。


2、谈及期待月薪,38.7%的法学生选择了“5001-10000元”;28%的法学生选择了“10001-15000元”;选择“20001元以上”的法学生有16.7%。可以说,高薪是大多数法学生的一种期待。


3、职业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晋升通道、薪酬待遇是法学生最为看重的三大职业发展因素。

在看完法学生的期待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法学生的担忧:

当我们问及初入职场的担忧时,选择“收支不平衡”与“客户和案源”的法学生比例超过了“无法胜任当前的工作”。

虽说在毕业的前几年,初入律师行业的法学生存在实务经验、律师基础执业技能上的不足,需要事务所和师父投入大量的精力手把手进行培养,但中国最优秀的一批法学生在视野格局、专业知识、外语能力上已丝毫不亚于香港学生,但中国律所开出的Entry Level与国际大所第一年16万美元的Global Pay相比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就在2016年,已有部分美国律所将Entry Level调整至18万美元。

诚然,年轻律师的薪酬待遇不能单纯地看年轻律师的期待与需求,除了应届生的整体素质,还应当看中国律师的收入情况和支付能力。

中国律师的收入情况

对于中国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及历史沿革,可参见智合此前的文章《看到这些律师费,你是不是想改行了?》,本文只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谈谈目前中国律师的收入情况。

2016年,中国30万律师的整体创收为近800亿,其中北京和上海各150亿以上,接下来是广东、浙江、江苏和重庆,以上6省市的法律人才最为集中,法律服务行业最为发达,中国法律市场的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不平衡。律师行业所遵循的不是“二八定律”,而是“一九定律”。

在这一大背景下,业界经常讨论的公司化管理、专业化发展、规模化和国际化布局都集中在最顶尖的那1%律所之中,绝大多数中国律所都是中小型律所,生存和案源是他们关心的重点。采取个体化经营,提供混合型法律服务仍是大多数中国律所和律师的常态。

外人所看到的,是律师动辄每个小时收费数千元(大概在2000-4000元不等,最顶级的律师能到5000-8000元),年薪百万,实现财务自由不是问题。但如果我们掰开了揉碎了,律师的创收和收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以律师行业最为发达的北京和上海为例,北京2000多家律所,3万多名律师,上海1400多家律所,2万多名律师,人均创收大概在60-80万之间(当然,最顶级的律师创收会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但不要以为这些创收律师会全部获得。

首先,律师和律所之间存在分配比例,传统合伙制或提成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的分配比例稍高;越是正规公司化运营的律师事务所,律师上交给事务所的部分越高,在解决了事务所的办公、行政、运营成本之后,还要对下一年的规划做出预算,之后才会再进行二次分配;

其次,除了稳定的老客户之外,律师的案源一部分靠自己拓展,一部分靠转介。自己拓展的案件往往需要律师付出许多的艰辛和成本;转介的case,则要给介绍案源的人一定比例的费用;

再者,除了部分公司化律所全员授薪或由事务所承担人员开支之外,许多律师需要在自身有限的收入之内给下属、助理和实习生发工资,分摊事务所的办公成本,最典型的便是办公室的工位;

最后,律师的收入还要扣除各种各样的税费。

从业务类型来看,从事民商事非诉业务律师的收入比从事诉讼业务的律师要高,但双方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其实是差不多的,年创收千万级别的律师目前在中国并不是很多。

在智合此前发起的“律师工作、生活问卷调查”中,我们问及1000多名律师2016年的税后收入情况,我们发现,近一半律师的收入在10-20万之间,收入50万以上或者100万以上的律师并不多。

在“老”律师自身的收入不算很高,工作强度、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培养一位刚刚毕业的年轻律师也需要许多时间、精力成本,应届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可想而知。

一个市场的培育,一个行业的勃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希望,中国的法律服务行业能够越来越发达,中国律师的职业尊荣感能够越来越强,“2万元俱乐部”律所越来越多。诚如周志峰所说:“如果在未来5到10年内中国一线律所的律师收入没有超过英国所,那么这一代的中国律师就没有完成历史使命!”

责编/Sarah  编辑/Angie  分类/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